日常训练
初夏的南泥湾,草长莺飞、充满生机。
“70多年前,三五九旅的先辈一边生产、一边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绩......”5月中旬,一场“学战史、学战法、学战将”参观见学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进行,来自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支队执勤一大队执勤一中队的官兵久久沉浸在其中。
军人生来为战胜。中队长杨路告诉记者,备战打仗是军队的核心职能,是军人的主责主业,必须摆到位、抓得紧,战时才能上得去、打得赢。
日常训练
下士罗朝铸被战友们誉为“训练达人”。他多次代表中队参加支队比武,是支队响当当的训练尖子。就是如今这个尖子兵,当初入伍时却是一个训练成绩垫底,大多数课目不合格的“差兵”。面对自己各项素质不合格的现状,罗朝铸没有气馁,而是利用休息时间,给自己“开小灶”,在院子里练蛙跳、鸭子步,在宿舍里做俯卧撑、仰卧起,每天额外给自己加练两小时。别人跑五公里,他跑八公里;别人练习射击时吊水壶,他就往上加砖头;爬大绳、练障碍,别人练习一遍,他就练三四遍。别人训练追求合格,他一定要达到优秀。半年下来,他手上的老茧磨掉了好几层。正是凭着这种找苦吃的拼劲,他的训练成绩一路攀升。而下士罗朝铸更像是整个中队官兵苦练制胜本领的一个缩影。指导员李亚凯告诉记者,中队长期开展“与先辈比苦乐、比得失、比贡献”活动,使部队的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得到“淬火”。
日常训练
2013年7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降临到延安地区。17时20分许,武警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附近突然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导致6间窑洞坍塌、10名群众被掩埋。接到群众求救后,中队官兵冒着随时可能再次塌方的危险,采取人拉、肩扛、手刨的方式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成功救出7名群众,挖出遇难者遗体3具,转移群众500多人。此时,部队已经极度疲劳,正当官兵们准备就餐休息时,突然又接到通知:山腰处一户群众被困急需救援。官兵们心急如焚,冒着风雨加速前进。开进期间,由于大雨冲毁了道路,官兵们只能攀登爬跃上山。经过3个多小时艰难跋涉,官兵们终于找到被困的老人和孩子。转移过程中暴雨越下越大,危险不断增加。老人屡次请求官兵把她放下、带着孩子先走,但官兵们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绝不会丢下任何一名群众!”就这样,官兵们把老人和孩子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取得了救援战斗的圆满胜利。
2016年2月25日,中队附近农田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危及山下的化工厂和采气站,情况十分危急。14时30分,原中队长宋彪迅速带领全体官兵赶往事发地,采取“封锁隔离,围点灭火”的战术进行灭火。由于气候干旱,风力较大,一时间火势急剧增大,粗壮的树木被烧得噼啪作响。虽然官兵身上被荆棘刮出一道道血痕,忍受着高温和浓烟,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9个多小时后,官兵在多方协助下终于降服火魔。此次救火行动,中队官兵共救出被困群众6人,紧急疏散368人,保护山林200多亩,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日常训练
大队教导员王正元告诉记者,中队把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凝结升华、传承创新,叫响“做红军传人、当打赢先锋”口号,使“时刻准备上战场”的战斗基因融入官兵血脉、代代相传。
编辑:张梦洁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