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100多个问答17万字 刘文西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笔财富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7-10 08:08:48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路洁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最大遗憾:画毛主席却从未见面

  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是刘文西的手笔。《毛主席和牧羊人》是刘文西的成名作。王家春说,刘文西画毛主席源于敬佩,与延安结缘,从一张毛主席和农民交谈的照片开始,他要亲自走一走毛主席转战陕北的路。而没有见到毛主席,是他从艺70年最大的遗憾。

  王家春:1957年的夏天,在您要为毕业创作进行素材收集的时候报名到了延安。可以说,就是这一次把您和延安紧紧联系到一起了。您怎么就想从浙江到比较偏远的延安来搞毕业创作?

  刘文西:这有很多历史原因。当时,我经常看到发表出来的毛主席照片,特别注意到毛主席在杨家岭沟口跟农民谈话的那张照片。毛主席在延安的这么多活动,我都要去深深地挖掘一下。我毕业之前的实习在山西永乐宫,临摹壁画。1957年要开始毕业实习,选择实习地方,我和四川的同学陈希仲两个人一起到的延安。

  王家春:延安时期毛主席和农民在一块的那些照片吸引着您过来的?

  刘文西:那时随时都把毛主席照片带在身上。主席的手老是插在腰上跟农民谈话,非常生动。我就很想了解细节,所以在杨家岭专门住了一段。照片里面有五个农民,当时有两个还在。

  王家春:您在浙江美院读书的时候,到陕西收集素材后,毕业作品叫什么名字?

  刘文西:我的毕业作品就是《毛主席和牧羊人》。

  王家春:从艺70年,您现在回头看看有没有感觉到哪些事很遗憾?

  刘文西:我最遗憾的是当时应该见一下毛主席,因为我对毛主席,从形象,从各个角度都画过,我想总有一天会见到,最后拖拖拖,主席也老了。叶剑英见的时候也是刚好在延安碰到,我如果想通过叶剑英见毛主席,也是能见上的。当时我没有很强的要求,不好去添麻烦,。

  王家春:所以这是您遗憾的一件事。

  刘文西:我就是因为画毛主席画得多,我很敬佩主席。

  王家春:毛主席纪念堂,您后来去过没有?

  刘文西:纪念堂去过,也看了。就是在世的时候,应该去见一下,这样我的体会就更好。我想毛主席不会拒绝。

  王家春: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您当时在哪?

  刘文西:我当时在西安美院,在办公室对面那个会议室,听到那个广播,很难过。因为我画那么多,都想象他就在当地,到朱官寨,梁家岔,那个坡那么陡,我都爬不上去。所以我钦佩主席。

  深入生活:去陕北写生近百次

  “刘文西的绘画来源于生活,他笔下的人物有灵魂、有性格,有骨有肉,有爱有恨。”王家春说,刘文西真正地践行了艺术源于生活。他对陕北的土话不了解,有的农民一开始也不愿意让他画,但他坚持不懈,用真诚态度打动了农民,甚至还成为朋友。

  王家春:去陕北写生,一共有多少次?

  刘文西:有100次左右,但不是准确,要么90多次,要么100多次。

  王家春:最长的是多长时间?

  刘文西:最长的是1958年带学生到延安东二十里铺,有5个月。

  王家春:为什么您去延安这么多次?

  刘文西:要真正深入工农兵生活就要交朋友,光去一两天只能看看表面。不光是了解,还要熟悉他们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生活习惯等等。环境呀什么,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我到延安一定要到二十里铺,这里有一个孤独的老人是老红军,跟刘志丹闹过革命,在一个小窑洞里面。他形象特别好,就是陕北农民的形象,而且参加过红军,我就特别敬仰,反复地画,动作也画、形象也画,我有次专门陪他到城里吃一桌好饭。

  王家春:您后来画的画,这个老红军的形象体现过没有?

  刘文西:在《祖孙四代》就体现了。中间那个站着的留胡子的就是他。这个形象很感人,形象本身就代表着一个身份,他的身世在脸上可以看出,那个形象有典型性。

  王家春:70年的从艺生涯中,创作了非常多的作品,现在回头再看,您最满意的是哪一张?

  刘文西:很难说最满意,现在看《祖孙四代》的用笔比较概括。而且别人都是举例子就说《祖孙四代》,因为这个主题性比较强,概括性比较强。

  王家春:您从浙江来的时候对陕北方言不了解,你画画时说“有味道”,农民开始还不高兴,有没有这回事?

  刘文西:我们懂专业的人都知道,“有味道”,是有艺术性,有个性,有典型性。他们听不懂的话就感觉有啥味道,有时还问“啥味道”?后来我要给他解释嘛,您的形象有陕北的味道,像陕北人。

  王家春:那您画的时候,有没有谁不叫您画的?

  刘文西:有些形象好的就不让你画,“老爷爷我想画您”,他说不画,我说我是表扬您的,所以我要画您,还要解释。做很多工作才开始画,那也是很困难的。

  发现生活美: 用新棉衣换了个破棉袄

  表达美是艺术永恒的主题,艺术家总有发现美的眼睛。刘文西就是在农民群众、在劳动人民中去寻找美。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痛苦的、悲观的、颓废的,总是洋溢着生活的美好。他曾说:“作为画家,是画人们憧憬还是无望?是画痛苦还是开心?我要塑造这个形象,用画来教育人们充满自信。”

  王家春:有个关于您的趣闻,说刘老师从南方来的时候,自己身上有个新大衣,到延安后就用自己的新大衣换农民又破又脏的大皮袄穿在自己身上,当时是啥情况?

  刘文西:我是觉得一个农民的衣服穿着很舒服、很自然。当时我在二十里铺,跟一个农民换了一下,想把他的衣服作为一个纪念性的一个服装,后来保存了好几年,因为他那个补丁什么的都很自然,肩上有补丁。

  王家春:很好看?

  刘文西:看起来自然,穿着很舒服,当时我想做个留念吧,因为我的新棉衣他穿上刚好也合适,他穿了也舒服。那个时候呀,看农民的整个形象和那个衣服很协调。

  王家春:您当时跟他换这个衣服,有没有在想我穿上农民的服装,能更好地和人民打成一片?

  刘文西:我当时光是从一个形象的艺术形态上看了舒服,我喜欢那种衣服。

  王家春:我有一次陪您到延安去,我看您拿了个小包,小包里面是人民币。当时您说有些从小就是您的模特,现在都成老头了,家里面生活困难,您是不是经常帮助过去给您当过模特的农民?

  刘文西:我好像是给过三家,就是有困难了、有病的这些人,当时经济上他们可能要买药干啥都需要很多钱。这几个老朋友从19岁认识。其中最小的邧明小的时候形象很突出,我刚好画《在毛主席身边》这张画,要一群小孩,都是背影,站在毛主席边上,就她一个人把头扭过来。这个人我看着长大的,后来嫁给一个铜川的工人。

  王家春:所以您和画中人的生活原形的这种感情,是真的感情,也真的懂他们,所以您画的时候才是有血有肉的。

  刘文西:这个熟悉的程度呀,那就比较像亲戚。

  艺术价值观:创作作品不卖

  王家春:问您一个个人隐私,您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作品第一次能变钱时候的小故事。

  刘文西:记得在育才中学的时候,我那时候年轻,有一个什么节日,在游行。我去画速写,就去投稿,有一个报纸给我两块钱稿费。一块我寄到家里,一块我自己留着用。

  王家春:您当时心里什么感受?

  刘文西:感受就是能够自己赚钱了,维持自己生活,我一直是靠稿费的,家里不可能给我,我主要负担家里的经济,我弟弟妹妹都是农民,全家的生活费用都要靠我。

  王家春:您的画第一次能够卖钱是什么时候?

  刘文西:我作品,从来没有卖过。我很珍惜,哪怕一个小画。我都不卖的,所以我从过去到现在,我都不卖创作,不卖作品。作品都保留得好好的,就是“文化大革命”,丢失了一部分。

  王家春:等于是您的作品,作为创作的作品,市场上就没有卖过?

  刘文西:我没记得卖过一张,创作根本不卖。

  王家春:那卖的都不是创作?

  刘文西:嗯。

  王家春:您到现在每天都要画三五张写生稿,宁肯没有经济效益,也不画能卖钱的应酬画,您对这个事是什么样的想法?

  刘文西:一张写生稿也非常珍贵的,到一定时候它也是一个艺术品。哪一张画,您看了无所谓,但是作为一个画家来说,对生活的描写,每张画都在研究着,都在探索着,不是照猫画虎。一个风景也好,一根草,一棵树,也像人一样的,树也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你表现好了它里面就能找到学问,有一种趣味性。每张写生要叫它完美,不是说潦潦草草,不是这样的。每次去要选择地方,树也要选择,好多好多树,我要跑到很远的东郊去,到郊外去,这就是去认识生活。

  王家春:在您的心中艺术价值远远大于它的经济价值?

  刘文西:我这脑子里就没经济价值这个观念,不是一天活着就为了个钱,好像没考虑这个东西。华商报记者 路洁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刘文西 财富 毛泽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