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2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发明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0-01-11 06:57:17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94岁黄旭华: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接绝密任务 30年没回家

  国家的分量,在一个人心中能有多重?

  重到可以为之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重到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重到年过九旬仍不甘退休,誓要再干好多年……

  10日,黄旭华,这位共和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共和国勋章”、全国道德模范……功勋卓著的光环之下,黄旭华百感交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

  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三十年没有回过家

  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黄旭华是其中之一。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接下这份绝密任务后,黄旭华三十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黄旭华及其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用算盘和计算尺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

  “那时候严格地说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条件的。我们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大部分人没出过国,都是‘土包子’。”黄旭华说,没有条件也要干!

  用“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问题: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为从零零碎碎、真假难辨的资料中拼凑有用信息,他们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就这样,黄旭华和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发射装置等技术。

  我国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潜到水下数百米深,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艇体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艇上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一时间气氛凝重而悲壮。

  这位总设计师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当即决定,亲自随艇下潜!

  “艇的结构设计和数据测试都是安全的,我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万一有情况,我同大家一起处理。”黄旭华说。

  10米、100米、200米……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每一秒都惊心动魄。只见黄旭华,全程沉着冷静、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核潜艇稳稳地潜到了极限深度。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此时黄旭华终于藏不住激动的心情,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思考技术问题太入迷

  出门竟没发现左右脚的鞋穿反了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黄旭华整整“深潜”了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在夫人李世英看来,黄旭华好像永远没有歇一歇的时候。有一回,黄旭华思考技术问题太入迷,出门时竟没发现左右脚的鞋穿反了,一路走到办公室。

  平日在家,黄旭华只顾趴在书桌前埋头科研,饭也不吃,头发长了也不管。李世英只得买了理发工具,在家为黄旭华剪头发。这一剪,就是大半辈子。

  自称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黄旭华对家人满是愧疚。

  “我要感谢我的夫人,我要上艇深潜,她支持我;父亲去世我不能回家奔丧,她理解我……我代表所有科研人员感谢她和所有女同志!”

  自古忠孝难两全,黄旭华正是用一生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九旬高龄的黄旭华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他身上那股热情和干劲,亦如六十年前一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黄旭华 曾庆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