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我在武汉55天” 陕西援鄂医疗队员讲述抗疫故事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李琳 2020-03-21 16:15:29
[摘要]从1月26日出发,到3月20日归来,55天,陕西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度过了难忘的55天。有泪水,有忧伤,有感动,有忧伤。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陕西省人民医院队员们的55天抗疫故事

  从1月26日出发,到3月20日归来,55天,陕西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度过了难忘的55天。有泪水,有忧伤,有感动,有忧伤。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陕西省人民医院队员们的55天抗疫故事: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怡:患者们说命交给你们了

1.jpg

  作为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虽然工作十余年,也是国家应急救援队的一员,但未曾有过抗疫救灾的实战经验。

  1月26日当晚我们就踏上了荆楚大地,时间紧,面临着重重困难。1月30日重症组率先进入ICU。面对新冠这一疾病的特点过程,自己只是通过仅有的一些报告,有一些概念性的了解,在第一周的临床工作中逐渐才有了一些认识,深深感到挫败,面对一条条生命的流逝,痛心不已。

  难道医务人员和患者就是新冠病毒肆虐的玩物?我们就被动地束手就擒,任由它挑战我们的底线?绝不是这样的,虽然人力有限,但每个人都在顽强拼搏,放弃吃饭喝水上厕所,争分夺秒只为多一分希望。虽然条件有限,在积极配备各种仪器设备的同时,我们的工作没有滞后,改装呼吸机,使用氧气钢瓶供氧。需要气管插管,我们就上。血液净化也开始运转。超声检查运用于每一个病患。初入病房,35个重症患者,每班8小时三名医生,9名护士,每个人恨不得都让时间慢下来,自己再快一点多做一点。防护服下全身湿透,护目镜下眼睛红肿,脸上耳朵上的勒痕和水泡都阻止不了我们和死神赛跑的决心,我们为生命逝去落下过泪水,为抢救成功而欢呼雀跃。我们团结一心,共筑安全防线,患者们说命交给你们了,也说非常感激我们千里驰援。

  这五十多天,将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挽救回的生命就是我们最好的回报,我们还在收获着人间最美的信任和友情。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胡蕤: 相逢武汉 一战到底

2.jpg

  近两个月来,初到及期间高危负荷下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景、患者充满求生欲望的目光,交织成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沥沥在目,令我终生难忘。

  工作中,我虽然是护理组长,和所有人一样,也是一名护理人员。为了尽快带领护理团队进入状态,我一直坚持进病区倒班,对于采集咽拭子,动脉血气、吸痰等一系列侵入性,易感染等最危险的治疗,我先上熟悉了流程后,大家在上手操作。忙完一天的工作下班了每每相望,每个人的脸都有深深的压痕,手部皲裂湿疹全身衣服汗水湿透……。休息时叮嘱大家,及时饮水,然后再洗澡,以防晕厥。队员90后00后的比较多,工作忙碌时对他们的体力及心理承受已经是最大的考验,有时会情绪崩溃、放声大哭,这时作为护士长要及时做好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在我们工作最累最辛苦时,有位患者告诉我们说等我好转出院后,请你们吃武汉的热干面带你们看樱花。看到我同事的名字夏炎,也开玩笑时说,夏火火一把火烧掉病毒,我们听后都开心一笑……

  别了,武汉!真希望日后来时,能在人头攒动的人流中,挤到小吃旁咥一碗热干面。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艳:害怕吗?害怕!去不去?要去!

3.jpg

  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我们生命中难忘的一场磨练。出发前的动员并没有告诉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没人了解这在当时还不被认识的病毒,我们也许要工作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害怕吗?害怕。去不去?要去的。大家的眼里出来有丝紧张,但更多的是肯定。

  初入九院,一切从零开始,我们从一名普通的ICU医生迅速成长。永难忘记2020年1月31日,是我们第一个班。班前易智队长反复叮嘱,班车上大家的互相打气,面对新环境的紧张,看到患者眼神中对生命的渴望。随队的5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经历了一场场的考验。中心供氧压力不够怎么办?没关系,我们来搬氧气筒。没有插管条件怎么办?没关系,我们来制作新的流程。危重患者病情转变怎么办?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制作详细的评估表格和诊疗流程。

  没人抱怨,没人退出,我们是患者的希望,我们也是彼此的依靠。这50多个日日夜夜,最感动的是青山区志愿者给我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最开心的是患者拿到出院证时就像我们拿到大考成绩单,最难忘是小伙伴们一起工作时的互相帮助和提醒,最想看到的是武汉恢复以往的热闹和繁华。

  大家都在问疫情过后你最想做什么?我最想登上黄鹤楼,看看这我们一起工作的地方,看看滚滚长江,看看繁花似锦,看看这座聚集无数人为之战斗的城市。

  呼吸与危重症一科主治医师段进进:人生第一次有人说我是英雄

4.jpg

  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武汉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武汉。

  接管的重症病区共31张床位,负责管理8张床位,住院患者多为高龄、伴随多种基础疾病且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为了能够充分保障患者获得精准的治疗,每天查房2-3次,详细了解患者实时病情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诊疗方案。我认真学习每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查找资料,为病人制定精准化治疗策略。

  因疫情形式严峻,治疗周期较长,许多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情绪,在治疗中也尽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有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全身多发基础疾病,这次肺炎也很严重,第一次查房,她疑惑地问我是哪里来的,我回答陕西,她顿时惊讶的问了我好几遍,反复确认,知道我们是救援队的,她一把拉住我的手,一遍遍地说:“太好了,你们都是好样的,你们是英雄!”第一次听到别人对我说这个词,我心里很感动,也很沉重,感觉从来没有的压力和重担在肩头在心头。“我要治好他们!”我对自己说。老婆婆终于出院了,临走之前她眼中含着泪水,双手紧紧的握住我的手,她的手有力而又炙热。

  人生短暂而又漫长,脆弱而又坚强,只要心中有爱,风浪再大都可以战胜!

  呼吸与危重症一科主治医师尚立群:患者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5.jpg

  当初怀着忐忑、沉重的心情到来,疫情终于有所控制,我们也可以怀着喜悦的心情撤离武汉了。

  刚来武汉时,我们接管了武汉市九院的重症病区有35张床位。我分管8张床位,患者多数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复杂多变。在工作期间我以医者仁心的责任感,每天详细了解病人病史及病情变化、调整诊疗方案,在业余时间仔细研读新冠肺炎的最新诊疗方案,查找资料、认真分析、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给出个体化治疗。55天里,多次参与危重患者抢救,多数患者发病后都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及恐惧,治疗过程中我也尽量关心疏导,用专业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虽然工作辛苦,但是看到患者病情日益好转,他们脸上的笑容及他们感谢的话语就是对于我最大的肯定。

  面对突发的疫情,作为一名呼吸科的医生,我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请战,希望用自己的所学专业知识到一线救治更多的病人,我相信,这场疫情一定能够控制。

  呼吸与危重症一科主管护师王静:一个不一样的35岁

6.jpg

  进入武汉市九院后,我身兼重症组全组内的协调、管理、监督、排班、后勤物资保障等工作,既要保障患者得到最好的救治,也要保障战友们不被感染,任务非常繁重。

  病房里一位病人离世了,在离世前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这是我工作15年从来没有见过。心跳停止的那一刻,我站在她身边,默默注视着她,希望她能把我当成她的亲人安详地离开。

  这些天来,医疗队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家人,大家守望相助,相亲相爱。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医疗队的易智队长,每天不论多早多晚都会亲自送队员去上班,不断提醒我们注意防护。对我们嘘寒问暖,有队员情绪不稳定他都会亲自疏导,有队员意外受伤他会亲自给包扎处理伤口,队员身体不舒服不论什么时候他都会亲自探望并联系处理,每天都会去看望队员直到身体康复,没有一点架子,亲切的像一个家长。队长还联系酒店工作人员给我们配备了一些运动器材,工作休息时还要保持良好的体魄。他默默为我们做了很多,可是到夜幕降临时,他一个人在花园沉思时,我们却不能为他做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好自己,保障医疗安全,希望这样能为他减轻一些负担。

  要离开的,当我最后一次站在病区走廊的一头,夕阳斜下,我让护士小姜关掉病区所有的灯,那一刻看着这个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想哭,想笑,想大喊一声,我希望那些病房永远空置,我希望那些灯永远灭着。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无论在何时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35岁!最后一句话用一句歌词来代替:惊喜会在裂缝中结果,那一天值得等待,那一眼满载星海。

  重症医学科护师夏炎:我的武汉病号王飚 你还安好吗?

155k8145.jpg

  1月24曰接到医院及科室的通知,心里十分忐忑。因为报名之时没有和父母沟通,下班之后和爸爸妈妈说明以后,她们在惊讶、焦虑之中确定支持我的决定。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爸爸根据他在部队的战备经历,给我采购了够单人消耗15天的野战食品(压缩饼干),也可以说是足够一个护理小组6个人3天的营养所需。妈妈也想的很周到,为我准备了换洗的衣物。其实1月26日乘机出发所带的行李全是生活保障用品。

  医疗队入驻武汉市第九人民医院,我被分配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前前后后50多天。自己作为医护战线的新人,从前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东西:她们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病人像春天般的温暖。

  在武汉的日子里,经常想起爸爸送我出发时说的一句话:武汉就是前线,病房就是战场,同事就是战友,病疫就是敌人!是的,战场走一回,不枉人生!

  临别时,有个遗憾。我的病号中有一个叫王飚的重症患者,刚进重症监护室时精神状态特别差,我的名字中有两个火,他的名字中有三个火,我们相互鼓励,他的病情恢复很快,2月11日他转入普通病员,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也不知王飚现在怎么样了?但愿他能尽快康复,走出病房!

  华商报记者 李琳 整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强鑫

相关热词搜索: 武汉55天 陕西援鄂医疗队 抗疫故事

上一篇:交通提醒|3月23日起高新路-科技路十字南侧进行施工围挡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