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急诊发展的未来:建成全天候各方力量参与的平台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王昊 2020-04-03 11:03:35
[摘要]急诊科建设一定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针对几家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谈到的有关急诊科室发展现状,医生面临的问题、方向等,华商报记者专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国家急诊质控中心主任于学忠。

  大医院的急诊更像堰塞湖 很多病人滞留

  华商报:如果急诊是“通道”,这个“通道”和医院一般门诊通道相比特殊在哪里?

  于学忠:不同医院不能一概而论。大医院人满为患,急诊往往不是通道更像堰塞湖,很多病人滞留在急诊。小医院相对急诊病人少,床位空,一有病人就能及时收住院去,所以急诊更像通道。

  急诊科建设一定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根据各自医院情况,如何就对病人最有利就采取什么方式。急诊有三大任务:一是救命;二是稳定生命体征;三是解除急性痛苦。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病人还有慢性病要治,医院又有床,及时收住院专科治疗是最好的,这样的通道和病人需求并不矛盾,是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的。

  急诊水平直接体现医院医疗质量的高低

  华商报:急诊需要投入,但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并不如其他很多科室,病人量上不去、业务量上不去,原因是什么?

  于学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急诊把生命体征平稳后,病人就该收入专科治疗。站在病人角度讲,可能会感谢专科医生治好了他的病,往往想不到首先是急诊科医生把他的命救了回来,才有机会进一步去治病。

  为什么想不到呢?归根结底是急诊的内涵建设问题,把急诊实力做强做硬,这样医院才会认可,同行才会尊重,急诊医生的社会地位才会更高。

  急诊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急诊都能处理病人,这往往是其他专科医生做不到的。

  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最先发现疫情、最先受到影响,但始终站在第一线的就是急诊人。急诊还是最危险的科室,在对新冠病毒未知的情况下,急诊已经开始接诊病人了,而且始终冲在一线。

  其实,急诊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一个医院医疗质量的高低。但急诊学科发展的历史相对短,我国1983年才成立首个独立的急诊科,和其他上百年历史的学科、科室相比,专业积累,文化积淀确实需要个过程。所以急诊的现状,在不同的医院都或多或少都存在。

  核心还是要做强急诊的内涵。这几年整个医疗行业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涉及医疗的电视剧,急诊医生往往都是主角。应该说,急诊医生、急诊科的影响力强了很多,用发展眼光来看,急诊肯定会越来越好。

  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有机会一定干干急诊

  华商报:相比其他科室沿着“线”前进的医生,急诊科医生在职称评定、学术进步、收入提升等方面,相对更困难,感觉急诊医生被禁锢了,也导致年轻医生不愿去急诊,不愿长待急诊。

  于学忠:特殊性要求急诊医生的知识非常宽、广,其他科室要求更深、渊,两者确有不同。这就涉及职业生涯的设计。不论哪个医院,作为学科带头人或科室主任,要对急诊发展有明确的规划。

  协和医院对急诊医生的发展,要求在胜任急诊三大任务的基础上,必须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比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果这方面研究够深入,就能参加其他科室的查房,不比任何人差。

  所以,不论是科室负责人,还是急诊医生个体,都要有职业规划,行行出状元,急诊也会出状元,关键是自己不能混。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有机会一定干干急诊,这是极大的挑战,对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急诊是体系建设 不单纯是学科建设

  华商报:有受访医生提到,如果急诊发展得好,这个科室就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国外一些医院也是综合性急诊医院。中国是否也可建设急诊医院?

  于学忠:急诊科的建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医院的急诊科,做好三大任务,依托医院现有资源,不再重复建设。管理上协调好各科室资源和流程,最短时间速度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后续专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还有一种模式类似“院中院”,医院中的急诊医院。因为急诊涉及的面非常宽,病人收治进来都能处理。但是也有可能这个“院中院”又因为自己内部的细分,分成了不同科室。

  根据急诊的特点,它的发展最终要成为一个体系,整个社会参与其中的急救急诊的体系。比如群众对病患的急救,第一目击者的急救,入院前的救治,院内急诊科的衔接、救治,后续再转入专科治疗。所以急诊是体系的建设,而不单纯是一个学科的建设。

  急诊医学服务体系未来要建成全天候的急救网络,急诊科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平台科室,在这个平台上各救援体系参与者相互配合,零通道、短时效、高技术服务患者。

  这个平台还要用到网络和大数据的支持。比如这次疫情防控,急诊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密切观察每天疾病谱的变化,有风吹草动及时发现防患于未然,出了问题及时处理。

  急诊和发热门诊一体化建设 才能不漏掉一个可疑病例

  华商报: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和急诊未来的发展,您觉得有哪些问题亟须解决?

  于学忠:首先,急诊和发热门诊如何一体化建设?发热病人很常见,日常情况有些去看呼吸,有些去到感染科室,很多也会来到急诊,很分散。所以,需要急诊和发热门诊的一体化建设,才能不漏掉一个可疑的病例,不至于形成蝴蝶效应,在大风暴来临前及时处理。

  第二,急诊一定要有充足预案,疫情爆发后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必须要强化日常的培训,合理流程的设计。硬件方面,武汉这次建立方舱医院,急诊在未来也需要这样的建设,比如医院多功能厅可以考虑承担这样的功能。还有防护物资,要作为基础的常备物资保障起来。

  第三,要稳固基层医疗队伍。大家觉得急诊累,待遇低,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个学科,有了国家支持,急诊建设一定事半功倍。

  华商报:在采访乡镇卫生院时,这一层级对于是否有必要设立急诊科有不同意见。您怎么看?

  于学忠:基层医院本身规模不大,什么病都看,所以是否设立急诊科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基层医院最重要做好两点:第一,做好日常医疗保健;第二;准确识别这个病人是不是该去大医院了,及时做好转诊,不耽误病情。

  华商报记者 冯强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报社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急诊 发展 未来

上一篇:急诊医生的日常:未知情况下直面疾病 医生是“特种兵” 下一篇:好消息!清明期间西安公共自行车免费骑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