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华商世界地球日专访|人类不能把自己活成地球的“病毒”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虎振 2020-04-22 07:15:08
[摘要]从2019年底以来,大火、蝗灾、病毒肆虐等现象,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平衡点,人类必须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审视自身行为,不能把自己活成“地球的病毒”。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让全世界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新冠病毒了。那么,在微生物学专家眼里,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地球?

  面对记者,两位专家都认为:从2019年底以来,大火、蝗灾、病毒肆虐等现象,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平衡点,人类必须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审视自身行为,不能把自己活成“地球的病毒”。

  【专家简介】

  ■徐纪茹,女,1957年4月生。英国Ulster大学生物医学博士,西安交大医学部微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秦人才”。

  ■耿燕,医学博士,二级主任技师/检验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

  A

  病毒不可能消亡

  它会发生变异

  华商报:病毒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

  徐纪茹:病毒是自然界微生物的一种类型。微生物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非细胞型的,如病毒;一种是原核细胞型的,如细菌;还有一种是真核细胞型的,如真菌。要知道,细胞是生命体可以独立存活的最基本的单位。病毒是非细胞型的微生物,所以它不能单独存活,必须严格寄生在特异的宿主细胞内。

  病毒是如何产生的?从进化理论来讲,生命在产生的时候,中间有一部分像病毒这种物质,所以它是一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因为它有核酸,能够复制,所以能够遗传,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个生命体;但它又不完整,自己不能单独复制,没有整个的生命体的结构。它为什么要到别的细胞里边呢?就是因为宿主细胞可以给它提供能量及一些代谢酶类,它要靠细胞里的这些系统来支撑它,才能完成自己的复制、增殖,然后进行新的感染。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中间是核酸,外边包的是蛋白质。核酸有不同的种类,DNA或RNA,外边的蛋白质,有的有包膜,有的没包膜。所以,虽然结构简单,但种类繁多。

  它的体积特别小,要用纳米来测量。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必须要用电子显微镜来看。

  不同的病毒,靶细胞是不一样的,对健康的危害也就不一样。比如这次的新冠病毒,它的主要靶细胞是呼吸道上皮细胞,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靶细胞是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艾滋病的靶细胞则主要是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

  不同的病毒,即便是同一大类中的不同病毒,其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引起临床的症状也不一样。比如冠状病毒是个大类,普通的冠状病毒就是引起我们伤风感冒的病毒。但这次的新冠病毒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麻烦?因为它是一种新的病毒,大家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对这种病毒没有抵抗力。而且它的致病性比普通冠状病毒要强得多。

  不同的病毒,传播途径也不一样。比如说,这次的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脊髓灰粒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艾滋病病毒主要是通过性途径以及输血这样的途径传播。

  病毒有可能消亡吗?那是不可能的。但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DNA在复制的时候可能会发生错误,但它们具有纠错功能,一旦发现错误就可以把错误序列删掉,保证其遗传物质的正确性。而病毒的基因特别简单,没有纠错功能,复制的核酸错了,就只能错下去,所以容易发生变异。如果变异太大,它就跟原来的病毒不一样了,就变为一种新的病毒或新的亚种。所以它不可能消亡,但会发生变异。

  B

  1918年大流感曾经造成5000万人死亡

  华商报:历史上哪些病毒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

  耿燕:从远古至今,病毒一直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在历史上,因为病毒造成人类死亡的数字远远大过战争。最典型的就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次大流感。病毒是从美国发源的,最后被定义为“西班牙流感”。一战结束跟这次大流感有很大关系。因为流感造成太多的人死亡,各个国家甚至都没有兵源了。当时全世界只有18亿人口,因流感死亡的人数有5000万。

  如今,即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流感和流感病毒,但由于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容易发生变异等特点,全球流感防控依然面临众多挑战。迄今为止,人类在流感防控上仍未取得重大突破,流感仍然每年流行,每年会导致全球10亿左右人感染、发病,每年因为季节性流感感染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导致多达65万人死亡。

  此外,还有鼠疫等。

  近年来,世界上的病毒性传染病如埃博拉、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禽流感、拉沙热、裂谷热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新发和突发的传染病接连暴发。其中,病毒性传染病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易造成感染者死亡和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等危害,成为各类传染病防控的重点。

  C

  蝙蝠被称为“具有飞行能力的病毒库”

  华商报:病毒是怎么由动物传播给人的?

  耿燕: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中引起暴发流行的病毒主要有3种:SARS-CoV,MERS-CoV和COVID-19。它们在种属进化上均与蝙蝠冠状病毒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蝙蝠是“具有飞行能力的病毒库”,蝙蝠种类多、分布广,是多种人兽共患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储存宿主。蝙蝠粪便污染水源、食物后会传播病原体,造成疾病流行。蝙蝠作为唯一能飞翔的哺乳动物有925种,在全球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主要栖息地分布在长江以南气候温热,物产和物种丰富的海南、云南、广西等地区。蝙蝠是群居动物,一个洞穴可达数百万只,高密度的数量使病原体在种内和种间快速传播,并且种群数量大,能够淘汰一些对病毒敏感的个体,最终存活的蝙蝠对病毒耐受并持续排毒。蝙蝠飞行距离长,能够根据季节变化长途迁徙,容易传播病毒到别的地方。

  从蝙蝠肠道中检测发现多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肠道病毒、轮状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密切关系。

  D

  对抗疫情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

  华商报:怎样才能减轻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徐纪茹:传染病一旦发生,必须要迅速控制传染源。只要把传染源控制了之后,就可以不让它再扩大传播范围。

  我国的疫情防控为什么快?因为全国是一盘棋。国外在这方面不能像我们这样统一,所以防控效果就不是那么好。

  相比较来说,这次我国对新冠病毒的防控跟上次SARS相比要好多了。上次SARS病毒,因为开始大家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播,所以感染的医务人员就比较多。一共4000多病例,有800多死亡病例,其中差不多就有100例是医务人员。这次疫情刚开始,武汉医护人员感染的比较多,是因为那时候发生医疗挤兑之后,医护人员的防护跟不上去。后来全国派了4万多名医护人员到武汉,没有一例感染的。只要防护跟上去,就没有问题了。这也是吸取了上次SARS的教训,是我们在防控传染病过程中的一个进步。

  在抗击疫情方面,信息的透明和共享确实很重要。比如我国很快把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测出来之后向全世界公布,大家掌握了基因序列之后就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比如说做检测、做病毒的抗体、做疫苗等等。

  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对抗疫情一定要整体来考虑。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才能把这个病毒给控制下来。

  E

  研制疫苗最长甚至需要30-50年

  华商报:现在有抗生素可以用来对付细菌,针对病毒有专门的药吗?

  徐纪茹:病毒的结构虽然简单,中间是核糖核酸,外边包的是蛋白质,但因为种类特别多,而且没有像细菌那种比较固定的结构,所以没办法针对它某一特定部分,像使用抗生素杀死细菌一样来杀死所有病毒。

  抗病毒的药物现在也有人用,但副作用比较大,效果也不太好。因为病毒是生存在细胞里面的,要杀死病毒就要杀死细胞。而且不同的病毒,进入的细胞不一样,结构也不一样。所以一般来说,抗菌素对人的细胞没有太大影响,但抗病毒药物就不一样了。

  对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现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注射疫苗。

  疫苗的结构跟病毒的某些部分相似,注射给人体后,人体就会针对特异性的结构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这个病毒进来之后,因为它们结构相似,体内的抗体就可以马上把它识别出来。只要抗体跟这个病毒结合了之后,病毒就不能再跟其他的靶细胞结合。病毒进不了细胞,人也就不会得病了。

  耿燕:疫苗包括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以及减毒流感病毒疫苗载体制成的疫苗。

  疫苗制备成功后,必须先在动物模型上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当证明了效果和无毒性作用后,再向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疫苗在人体内的效果和毒性。通过这些试验证明疫苗安全有效,才能用于人群的预防。

  由于疫苗研发过程涉及病毒毒株分离和选取、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行政审批等程序,因此所需时间较长。所以研发疫苗需要时间,通常完成一种疫苗研究需要两年左右,最长则需要30到50年。

  F

  病毒肆虐

  要反思人类行为

  华商报:病毒的肆虐,是否说明人类的行为出了问题?

  徐纪茹:人类的活动造成环境的破坏,使未知病毒的产生和暴露有了可能。新闻报道,南极洲气温上升,这就导致冰山、雪山上冰雪之下的病毒在冰雪融化了之后,就可能把平时都不能暴露出来的病毒暴露出来,因为人们没接触过这种病毒,所以人们对它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

  另外,生物本身虽然是有种属界限的,但病毒可能会突破这个界限。比如说禽流感病毒,它本身致病的对象是禽类,不会感染人类。但有时候偶尔也会感染人类,如果是个高致病性的,就会引起人类的发病、死亡。虽然这个机会不太多,但是有可能发生。

  有意思的是,由于这次疫情的发生,一两个月时间里,人类关在房子里,威尼斯的水也变清了,鱼甚至海豚也出现了。还有一些地方,看到一些动物开始到大街上、公路上溜达。连咱们这里,天也变蓝了。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砍伐森林,把本属于动物的地盘占据得太多了。从这次疫情可以看出来,人类对自然界夺取的太多了。一旦突破界限,可能就会引起很多问题。这是需要人类思考的问题。

  人类一定要跟环境和谐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度是很高的,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环境受人类的干扰太多了。

  我们要明白,是人类需要环境,而不是环境需要人类。地球可以没有人,但是人不能没有地球,人不能把自己活成“病毒”。凡事都要有度,不能过于索取。如果人类把地球环境破坏了,也就等于把自己也毁灭了。

  每个人对地球环境都是有责任的。如果大家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就会小一些。换句话说,环保不是喊口号,而是要从一言一行做起来。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胡泽鹏

相关热词搜索: 世界地球日 专访 人类

上一篇:陕西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5439.66亿元 同比下降5.6%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