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去世 于蓝走了 “江姐”永生

来源:华商报 时间:2020-06-29 07:06:47 编辑:杨蓓蕾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u=2987125531,3002560529&fm=26&gp=0.jpg

  她是《烈火中永生》里“江姐”的银幕化身

  她是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

  她也是著名演员田方的妻子、第五代导演田壮壮的母亲……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曾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经典角色“江姐”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6月27日晚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28日凌晨,导演田壮壮在朋友圈发文称“妈妈(于蓝)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

  >>她的传奇一生

  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38年10月,年仅17岁的于蓝穿越封锁线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于蓝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

  1946年,于蓝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冬,她主演了影片《白衣战士》。1950年3月,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北影厂工作的30多年,她主演了《龙须沟》《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经典影片,并入选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于蓝的一生和电影紧密相连。1981年,60岁的于蓝欣然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务。于蓝从本该退休的60岁一直干到80岁,2001年才正式离休。2005年,于蓝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她的从影经历

  堪称红色题材代言人

  于蓝留给观众的作品并不多,但几乎每部都是经典。《烈火中永生》的江姐、《革命家庭》里的周莲、《龙须沟》中的程娘子、《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翠岗红旗》中的向五儿……因为在一次事故中,于蓝面部摔伤,康复后脸部的神经仍然受到损害,会有不自觉的抽搐。1974年拍完《侦察兵》后,她便宣告息影。

  于蓝早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话剧团时,她的老师熊塞声曾对她说过:“表演可不是玩,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从此以后,于蓝就将根扎在了舞台上,将银幕作为战场,即便息影也担任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为中国电影继续发光发热。晚年的于蓝,享受着天伦之乐,每天练练书法,画国画,做运动,每个周末的家庭聚会,三代同堂,那是她晚年感到最快乐幸福的时刻。

  于蓝在出演第一部电影《白衣战士》(1949)之前,她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已经有了8年的话剧表演经历,经常下乡为老百姓表演话剧,演出过契诃夫的《求婚》、曹禺的《日出》等话剧,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

  1954年,已经33岁的于蓝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立的表演干部训练班,师从苏联专家库里涅夫,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两年的学习,教会了于蓝要艺术地影响观众,“使观众在离开剧场后仍然记住这些人物,好像是他们生活中的人物。”

  >>她的“江姐”形象

  在观众心中永生

  于蓝塑造的所有银幕形象中,最为人所知的无疑是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共产党员“江姐”。时至今日,提起“江姐”,绝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还是于蓝的形象。1965年,于蓝迎来电影生涯的巅峰之作《烈火中永生》,她与“江姐”这个形象几乎合二为一,难分彼此,成为电影史上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

  于蓝曾说:“所有革命的伟绩、牺牲都是江姐做的,然而今天人们都把对江姐的爱给了我”。当时作为编剧的夏衍曾留给了于蓝一句话:“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赵一曼”。这对于蓝诠释角色有很大启发,江姐是一位城市女性,穿戴、仪态一定要符合城市女性的身份,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不然会显得很突兀,更无法在敌后生存。并且江姐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必须有异于常人的淡定从容。所以,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女性形象。于蓝特别满意最后一段,江姐和许云峰共赴刑场时,并没有用很强烈的情绪去渲染生离死别,而是十分平静从容地面对死亡。

  1961年,于蓝在医院检查身体,从报纸上读到了小说《红岩》的连载,一下就被其中的英雄人物打动了,于是便萌生了把故事搬上银幕的艺术冲动。片名《烈火中永生》就是于蓝想到的,灵感来自叶挺诗歌《囚歌》中的一句诗:“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这个片名最后由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郭沫若亲笔题的字。通过对角色的细心揣摩,于蓝塑造的江姐形象真实可信。

  >>她的爱情故事

  与演员田方是著名的银幕伉俪

  于蓝的丈夫田方也是一位著名演员,比于蓝年长10岁,观众最为熟悉的银幕形象是1964年他在影片《英雄儿女》中饰演的军事指挥员王政委。两人的结识是在延安,都是在1938年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有一次,于蓝在观看文工团演出的舞台剧《到马德里去》时,发现舞台上那个有着深邃眼神的人,正是自己一直敬仰的演员田方。

  到“鲁艺”之后,于蓝与田方始终保持着一般的同志关系,于蓝那种少女朦胧的真挚情怀丝毫没有表露出来。直到田方大胆地向于蓝表示出浓烈而诚挚的爱恋,于蓝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经老师熊赛生介绍,于蓝结识了田方,靠着双方共同的艺术追求,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理解,两人结为伉俪。

  1940年11月7日,于蓝和田方特别选择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这天,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婚礼。

  >>她的精湛演技

  拿下国际大奖 获得周总理称赞

  在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龙须沟》中,于蓝饰演一位北京小杂院的劳动妇女“程娘子”,拍摄前于蓝还拿不准能不能演好这个角色,因为角色身上的“泼辣劲儿”是于蓝演不出来的。当时正怀着二儿子田壮壮的于蓝,为了演绎好这个角色,拖着已经肿胀的双腿,走访了北京很多大杂院、小胡同,还去了天桥一带观摩老百姓的生活,观察卖大饼的小媳妇们说话、数票子时的姿态,但始终没有找到那个形象。后来电影都快开拍了,有一天于蓝碰见了院子里门房的妻子苏嫂,她说话的架势、北京人的那种味道立马让于蓝与角色联系起来,“她对丈夫儿子的关心,泼辣、豪爽、要强、爱面子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于蓝在影片《革命家庭》中饰演女主人公周莲。《革命家庭》能够搬上大银幕,最初也是因为于蓝的提议。1960年,于蓝读了陶承的一本回忆录《我的一家》后极为感动,就联系北影厂将其搬上银幕,最终由曾合作过《林家铺子》的水华执导,于蓝饰演女主人公周莲。片中于蓝从16岁的少女一直演到老年,将一位普通家庭妇女从亲人离世、深陷困境,最后逐渐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表演得非常有层次,她凭借该角色拿下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至今,于蓝家客厅墙上还挂着一张周恩来总理与她握手的照片。那是1961年在香山举行的一次电影会议,周恩来总理也来到现场,一眼就看到《革命家庭》里的妈妈,上前亲切握着于蓝的手,当着众人说道:“你演了个好妈妈!”

  >>她的“夕阳”时光

  对儿影厂倾注心血

  改革开放后,中央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当时已经60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于蓝认为,“必须要拍出拳头一样的硬的好的作品给孩子。”

  在于蓝任厂长期间,儿影厂给全国人民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四个小伙伴》获1982年第12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应声阿哥》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儿童故事片奖;《少年彭德怀》获1986年第6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

  此外,于蓝还先后领导创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童牛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推广传播中国儿童电影文化、推动儿童电影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于蓝还提交了关于发展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和前景展望的提案。

  于蓝从本该退休的60岁一直干到80岁,2001年才正式离休。退休后,于蓝仍时刻关注着少年儿童事业和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只有拍出更多更好符合儿童特点的影片,才能满足儿童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名与利,于蓝始终保持着老一辈艺术家朴素的平常心,她在世时常说:“你们也别叫我艺术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干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 综合新华社、北京日报、新京报等


来源: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于蓝 江姐 1950年 1986年 烈火中永生 革命家庭 林家铺子 龙须沟 白衣战士 程娘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