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渭南新闻 > 正文

阿里脱贫 陕西力量|渭南男子三次上雪域支援 给女儿起了个藏族名字

渭南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卿荣波 2020-07-17 06:50:14
[摘要]吕智勇对西藏的认识缘于家庭,他的堂哥曾在西藏当过兵,另一位堂叔曾是武警交通部队的干部,常年在藏执行保通任务。

  吕智勇第三次到阿里支援,是瞒着79岁老娘的。

  第一次援藏期间

  推动藏陕法院系统交流合作

  吕智勇是陕西韩城人,今年44岁,渭南市潼关县委常委,现任普兰县委常委、副县长。

  吕智勇对西藏的认识缘于家庭,他的堂哥曾在西藏当过兵,另一位堂叔曾是武警交通部队的干部,常年在藏执行保通任务。自幼就听堂哥、堂叔在西藏的故事,使他对西藏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向往。大学的舍友来自西藏,让他对西藏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对西藏的向往就一直埋在他心里。

  2011年,吕智勇35岁,是韩城市法院的副院长,当年4月,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选派工作开始后,他毫不犹豫地申请报名并顺利通过,到阿里地区普兰县担任法院副院长。

  7月16日上午,吕智勇回忆说,在第一次赴普兰之前,他做足了功课,先后向前几批援藏干部了解普兰的自然、地理、社会、民俗、经济发展等情况后,他更坚定了决心:去了,就得做好!

  现实中的普兰与想象中差距很大,吃住条件差,公寓无厕所,没水没电是常态。第一天上班,院办公室只有一个人坐班,和内地的工作模式完全不一样。面对相对落后的工作条件、工作理念与作风等,他决定从调研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援藏就要突出“援”字,吕智勇立足普兰法院干警司法理念和办案技能与内地的巨大差距,以及办公信息化方面的落后状况,2011年休假期间,对接陕西法院系统,跑西安,赴陕北,多方调动资源,最终促成延安市法院系统与普兰县法院结成友好法院,由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及14个基层法院共同帮扶普兰县法院,达成全面的人员交流、培训规划。同时,还达成资金和物质装备的支持方案,有力推动了藏陕法院系统的交流合作。他还多方协调为普兰法院全体干警每人争取到一台笔记本电脑,提升了普兰法院司法办案自动化、信息化能力。这在当时全国法院援藏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把普兰当第二故乡

  给小女儿起名央金措姆

  普兰自然条件恶劣,没有选好适宜树种,早先种树,十种九不活。在主管林业期间,为了能选择适合高原地区生长的树木,吕智勇带领相关人员到新疆、青海寻找苗木,想方设法改造土壤,最终在干涸的戈壁滩上植树种草,使昔日的乱石滩绿树成荫,做成了以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通过这种大栽树、栽大树的方法,迅速实现了普兰城区街道绿、广场美,大大提升了全县森林覆盖面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一次援藏期间,小女儿出生,吕智勇没能陪在妻子身边,但他把普兰当作第二故乡,给孩子起了个具有浓郁藏族色彩的名字:央金措姆。

  2013年7月,吕智勇的援藏工作即将到期,但他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为当地服务。陕藏两地考核,一致同意他留下来,开展陕西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并任命他为普兰县副县长,分管监察、公安、司法、林业等方面工作。

  2016年7月,第二个3年援藏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考虑到家中母亲年事已高、孩子幼小等问题,吕智勇离开了工作生活6年的普兰。

  第三次援藏一年了

  母亲不知道他在藏区

  回陕后,他担任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虽然人在内地,但西藏情结一直未解,期间,他每年都给普兰的群众和战士邮寄潼关肉夹馍、酱菜等土特产。

  2019年6月,陕西省开始第九批援藏干部选派工作。吕智勇得知普兰县在文化旅游领域需要一名援藏干部,怀着对西藏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他又一次申请参加援藏工作。

  而这次,家人成为他最大的阻力。妻子担心他的身体受不了,母亲已近80岁高龄。纠结之后,他还是决定要去援藏。先给爱人做通了思想工作,又和爱人商量瞒着母亲,说组织抽调他到别的地方去学习一到两年,直到现在,母亲都不知道他已经参加援藏工作。

  作为第三次踏上雪域高原的老援藏干部,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告诉自己要在之前工作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进藏不到一个月,他就拟定了陕西第九批三年援藏普兰项目规划,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天五夜行驶5000多公里

  将防疫物资送上高原

  新冠疫情发生后,原本休假的吕智勇在家里坐不住了,在潼关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他时刻关注阿里地区疫情防控形式。当得知阿里抗疫物资缺乏且告急,他立即想方设法多方联系,筹集价值15万元的消毒液、医用酒精、口罩、防护服等防疫一线急需物资。

  由于阿里地区路途遥远,加上防疫期间运输车辆的管控,运输时间需要20多天,而普兰又急需防疫物资。于是,他决定自己驾车将物资送到普兰。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解决了车辆问题,办理了绿色通行证,和另一名随行人员装上物资驾车奔赴西藏。沿途宾馆饭店都停业了,一壶开水早上灌满到晚上就凉了,方便面也泡不开,只能吃些熟食,困了就把车停在路边背风处,睡个把小时后再小心前行。当车行驶到唐古拉山口时,随行人员张杨感冒了,经过那曲市班戈县检查站时出现发热症状,需要在当地隔离留观14天。于是,吕智勇独自驾车行驶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的317国道,穿越无人区,行驶1300多公里到达阿里。

  驰援的物资安全到达目的地,他才彻底松了口气。一路上,他途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五省区,穿过茫茫戈壁滩、羌塘无人区,翻越了昆仑山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五天五夜行驶5000多公里。在藏历新年前将这批防疫物资送到了普兰县,确保藏历新年前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到位。

  在吕智勇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作为援藏干部,我的初心使命就是投身党的事业,扎根边疆,献身雪域,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奋斗,为党和国家贡献绵薄之力!”

  阿里最大食品加工厂是陕西援建

  下一步将引进肉夹馍生产线

  在距离西藏阿里地区340多公里的普兰县,种植着大量的青稞。

  2016年,陕西第八批援藏干部到达普兰后,针对当地现状,开展精准扶贫项目,着手在县城西北部的西德村建造了普兰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进行青稞面(又称“糌粑”)的加工。

  今年5月,陕西第九批援藏干部又对加工车间进行了提升改造,申请并通过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开始正式生产饼干和面包,并对外销售。

  7月16日上午11时,华商报记者走进普兰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时,车间里,8名当地藏民在来自四川技术员的指导下正进行饼干加工。一名当地藏民说,她一天工作6到8个小时,收入150元左右,很满意。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这里,饼干的原材料是面粉和普兰当地的青稞面等。陕西援藏干部、普兰县农业农村局干部王伟杰介绍,西德糌粑是产于阿里神山脚下的纯天然绿色食品,营养丰富、色纯味香、易消化,尤其对维持肠道健康、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等具有更佳作用。

  王伟杰说,生产的饼干主要供应给县城的商超和学校,颇受大家欢迎。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成为阿里地区规模最大的食品生产基地,公司目前解决了西德村附近约30名藏民就业,下一步,将引进陕西的肉夹馍品牌,预计可解决60名普兰人的就业问题。 华商报特派西藏阿里记者 卿荣波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胡泽鹏

相关热词搜索: 阿里脱贫 陕西 渭南

上一篇:刘家洼遗址出土文物省内首秀 300余件文物精品亮相陕历博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