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学历通胀?人才流失?研究生突破1000万背后的人才考题

国内 人民日报 2020-08-01 07:37:52
[摘要]纵观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探海、北斗组网等大国工程,背后的科研生力军多数都是研究生教育孕育的人才硕果。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依旧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这几天,一个数字引人关注。截至2020年,作为国民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研究生突破1000万,意味着我国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天,我们就从“1000万”聊开去。

  1000万,折射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从研究生招收规模看,1949年为242人,1978年为1.07万人,2020年突破110万人;从研究生在学人数看,1949年仅有629人,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这两条增长曲线,见证了中国研究生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凡历程。可以说,相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业待兴、人才急缺,如今蓬勃发展、人才济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生教育的人才输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纵观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探海、北斗组网等大国工程,背后的科研生力军多数都是研究生教育孕育的人才硕果。从更加宏观的视野来看,一项横跨1996—2016年的聚焦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口的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依旧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当然,围绕“1000万”,有些声音不容忽视。其中,有“学历通胀说”,认为1000万的数量大,“研究生满地走”;有“人才流失说”,认为培养人才不意味着留住人才,不少研究生都出国了。这些观点或是不够全面,或是有失偏颇。“1000万”的确是大数字,但对14亿人来说,其所占比例并不大,提高国家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还需要继续努力。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生已有231.36万人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73.87%,足见祖国舞台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况且,人才有进有出,规律使然,重要的是我们要提升人才环流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的契合度。理性认识“1000万”,就是理性看待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既不必沾沾自喜,也无需妄自菲薄。

  当然,推动研究生教育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充分正视。比如,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强化研究生的“研究性”;如何理顺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关系,让研究生们从科研的“附属者”“打工仔”中解脱出来,在健康导学关系中成为有创造能力的研究者;如何纠正高学历意味着高收益的偏见,从培养的“入口”与“出口”上杜绝“学校滥发学位”“学生混等学位”的不良现象。解决这些“绊脚石”的问题,使其成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提质的“垫脚石”,是实现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的关键一步。

  其实,看到研究生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促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有专家指出,“研究”是研究生教育最首要、最基本的成分。正如我国高等教育法所明确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应当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无论如何变革,研究生教育都应积极回应科技发展、公共利益、国家战略的需要,永不放弃对保持高水平研究应负的责任。这是教育学者们的共识,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着力点。回归本质,遵循规律,从导学关系、教育方式、科研环境、培养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让研究生教育真正以学术为志业、以研究为主业,才能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北斗迈入全球,有一群经过研究生教育淬炼的90后科研人员作出了不小贡献。踏上新征程的研究生教育,也要像北斗一样精准定位,切实践行“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就一定能继续大有所为、大放异彩。

  这正是:规模突破千万,自主培养点赞。破除发展羁绊,教育强国可盼。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谢磊

相关热词搜索: 1000万 通胀 教育强国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 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