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十区三县 > 长安区 > 正文

孟秋雅集,全国首个非遗乡集开集!

长安区 华商网 作者:王姿予 陆遥 2020-08-31 16:02:18
[摘要]古城纳新枝,长安宣雅集。8月29日,“长安夜 我的夜 夜游嘉年华”中国·长安非遗乡集在小峪口村热络开集!人民视频联动陕视新闻、腾讯视频、西影视频、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线上观“国潮”跨界、赏文艺盛宴,线下领3大景区门票、7类非遗手伴、DIY研学课程,非遗乡集福利满满,圈粉无数。

  古城纳新枝,长安宣雅集。8月29日,“长安夜 我的夜 夜游嘉年华”中国·长安非遗乡集在小峪口村热络开集!人民视频联动陕视新闻、腾讯视频、西影视频、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线上观“国潮”跨界、赏文艺盛宴,线下领3大景区门票、7类非遗手伴、DIY研学课程,非遗乡集福利满满,圈粉无数。

图片 2.png

  随着国内文旅市场的回暖,长安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项目陆续登场,为促进区域农文旅产业的复苏加码升温。此次,长安区在全国率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集市”概念,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合非遗、文创、脱贫、特产、文化、旅游、体验、住宿于一体的长安旅游新生态链。

  南山脉脉,荷风盈盈,直播在古风舞蹈中拉开帷幕。“非遗乡集开集,既是王莽新业态打造的一次成果展示,也是打开王莽农旅融合新发展的一把金钥匙。”王莽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宏芳表示,非遗传承人的陆续加入,为村庄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从产业更新、文化旅游、乡风文明等多个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图片 3.png

  如今,长安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人才,培育乡土人才队伍,形成了何家营鼓乐、北张村造纸、周家庄泥塑、杜曲陶埙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筑巢引凤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选择在此创作、传教、扎根,成为“新村民”。市区组织部也做好“店小二”,搭上开集的“顺风车”,在该村成立“长安区非遗传承研修人才培养基地”,希冀在这里埋下一颗传承创新的种子。

  “讲好西安文化故事,让文化传承更接地气;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让全域旅游更有活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创新发展提振士气。”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王琳在致辞中提出了三点希望。乡集在秦腔走秀中正式拉开帷幕。

图片 18.png

  秦腔走秀惊艳全场,DIY非遗产品让游客乐在其中。非遗乡集越古穿今,解锁非遗“国潮”新玩法。西安市长安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王楠,不仅带来了百余张门票的福利,还化身“导游”,“种草”长安当地好物,“安利”不负孟秋好时光的最强长安打卡攻略。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党工委书记谢斌热情“待客”,带网友在线全景打卡凤翔泥塑、澄城刺绣、葫芦烙画、吹糖人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深度剖析一个附带强大产业的特色小村养成记,打造自带流量的长安文化IP。

图片 21.png

  画脸谱,吼秦腔,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秦腔脸谱馆里,非遗传承人杨帆指着用秦腔的唱念做打各种亮相画出的一副“对联”向网友发问,“你们能看出这画了些什么字吗?”看着这些一笔一划勾勒出来惟妙惟肖的“陕西特色”,网友们互动热度抢答的热度空前高涨。20平米的房间挂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脸谱,和真人比例同等大小的“泾河龙王”,头戴全套头面,胸前一副美髯,看起来煞是威风。

  一草一木,满目清新;一山一石,气韵灵动;一事一物,尽蕴心意。长安处处皆故事,且听王楠娓娓道来。“庭院门口的石鼓,叫做门当;门楣上伸出来的两个木雕,其实就叫户对,这就是门当户对的来源。”王楠解释道,来到长安旅游,可以说处处看到的都是文化,步步踏上的都是历史,口口相传的就是传承......不论是驻扎在小峪口村的脸谱、石拓,还是长安博物馆里馆藏的吴虎鼎,王楠讲得头头是道,语语内行。

图片 15.png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群众参与也热情高涨。在活动现场,色彩斑斓、颇具长安特色的非遗展位交错排开。10余位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展示展销、互动交流等各项活动,吸引着游客前来观看、体验非遗技艺,购买非遗展品。“这个乡集真不一般!不商业,有内涵,涨知识。逛一圈回来不仅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还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游客赵女士拿着刚买的凤翔泥塑兴奋地说。

图片 16.png

  乡集上,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巧夺天工的非遗展品,更可以近距离观摩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参与到非遗作品DIY互动体验研学项目当中。“瞧!这是我自己做的泥叫叫。”孩童转动着刚制作完成的泥叫叫,朝着直播镜头大方展示起来。而另一边,主持人与两位直播嘉宾也跃跃欲试,不仅吹起糖人,体验了楮皮纸钞,还带上了澄城刺绣的老虎帽子。

图片 4.png

  “秋老虎”持续发威,高温下,古风舞蹈优雅柔美,小丑魔术走街串巷,杂技快板惊喜连连,为乡集增添了一丝清爽。这些由陕西省内专业院团带来的惠民演出,让高雅艺术在质朴的村落“开花”。丰富、精彩的活动构筑了一道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互交织的靓丽风景,非遗与农文旅碰撞释放出“乘数效应”。

  推开木栅栏门,鸟语花香的前庭与远处重峦叠嶂的终南山相映成趣。走进木兰摇土织布的小院,主人张永宁邀请主持人体验了一把自古以来中国女性世代相传的土织布技艺,而需要手脚并用的机器,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纯手工织布的全部流程,从采棉、纺线、到最后的织成布,大大小小要经过72个步骤,可见传统工艺中蕴含的聪明才智与劳动艰辛。”张永宁解释说。

图片 20.png

  “知道为什么叫木兰摇吗?”王楠与网友互动开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反映了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田园生活的最美意境,这更是都市人向往诗与远方的美好愿景,看到这样‘悠然春风里,回首望秦川’的美丽画面,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木兰摇,爱上我们的非遗文化。”

  精准扶贫有准头,富民花开有奔头。“木兰摇远不止带动旅游这么简单,现在很多村民都跟着他们学习纯手工纺线,织布,制作各式各样的布艺文创,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并增加他们的收入。”谢斌充满希望地说,这些非遗项目让村民有了SOHO的机会。非遗的“破圈”前行,不仅破解了非遗传承的困境,也找到了扶贫富民的特色之路。

图片 13.png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非遗传承面临着渐渐离场的尴尬处境,而若要重回,不是简单照搬,而是以“供给侧改革”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当下的审美语境和生活方式。“现在王莽的生活就非常符合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终南山脚下的小峪口村,能满足现代人向往诗和远方的“慢生活”与乡野田间地头的烟火气息。而非遗乡集能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也反哺着当地村民,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亦为长安新业态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

图片 10.png

  长安自古有故事,非遗“探秘”,安排!直播还对话了非遗“守”艺人,向文化深处漫步,聊聊非遗的冷知识;向多维创新处奔跑,分享跨界“国潮”新名片。

  远山如黛,花草掩映间,一处黄泥土墙,青砖飞檐的别致小院,如今被打造成非遗保护项目鱼化寨泥叫叫的体验地。“这件小小的泥土制品,是大地与色彩相碰撞的灵魂产物,在不少网友的童年时光,泥叫叫一定有姓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化泥叫叫第五代代表传承人杨帆自豪地说,泥叫叫这项非遗始终是和泥土打交道的,就应该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在文化漫谈中,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专家王智与网友畅谈非遗乡集概念,他认为,城里有市,乡中有集都是经济的一种形态。中国长安非遗乡集是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研学授教为一体的综合式的文化聚群存在,是非遗+扶贫、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的乡村沉浸式的非遗实践基地,是美丽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高地,是乡村振兴的社会精神家园,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中国梦的特色回归。

  作为一位非遗抢救保护一线工作者,王智希望非遗通过这种新形势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他直言“非遗保护,我们都是传承人”。“非遗回归乡村才是非遗发展的新出路、新模式和新方法。让乡集把所有非遗类、手作类的、参与类的项目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矩阵。让所有游客、回归生活的人来体验,这是乡集的意义。”杨帆满怀希望地说道,或许,鱼化寨泥叫叫会在王莽这片土地上,重新上演一次繁衍开花。

图片 11.png

  非遗与农文旅的牵手,为发展农文旅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这场跨界“混搭”, 积极探索活态传承的新渠道、开辟活力再现的新领域,有效赋能文旅融合、文化精准扶贫等时代需求,从场景、内容、体验三个维度进行全面升级,亦是从“+”号到“×”号的蝶变。

  醉意山水间,烟雨长安梦。以非遗为视域,用现代方式,探寻非遗魅力,领略匠心风采,打开传统文化的窗口。孟秋雅集,中国长安非遗乡集在流转舒缓的古琴声中落下帷幕。(王姿予 陆遥)


来源:华商网

编辑:王越美

相关热词搜索: 非遗乡集 全国首个

上一篇:西安市长安区吹响创文工作“集结号”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