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厉害了!安徽一个3000多人的村子 走出34位硕士26位博士

社会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0-10-28 06:37:22
[摘要]安徽潜山的逆水村火了!这个村子村民3千多人,相继走出334名大学生,34位硕士和26位博士,大学以上学历高出全村总人口的10%,是当地有名的“博士村”。

  近日,安徽潜山的逆水村火了!这个村子村民3千多人,相继走出334名大学生,34位硕士和26位博士,大学以上学历高出全村总人口的10%,是当地有名的“博士村”。对此,网友排队点赞:“知识改变命运,重视教育才有未来。“太厉害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家的支持让这个村越来越好。”

  “穷莫丢书”成口头禅

  孩子们不比吃穿比学习

  潜山市槎水镇有个小山村,河水却由东向西行,故名逆水村。逆水距城区60多公里,青山环绕,溪水潺潺,耕读传家,民风淳朴,一切显得秀美而和谐。逆水地处天柱山后山腹地,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到1亩,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但穷则思变,穷莫丢书,富莫丢猪,是乡亲们的口头禅。

  在逆水村,教育总是被放在首位,孩子们不比吃穿比学习,谁家孩子学习成绩好,谁家就是村民心目中的“光荣户”,不少村民家中还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条幅,村民说,“这是专门用来激励孩子好学上进的,家里有人考上大学,走出门身板都挺得直直的”。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老师的地位是最高的

  逆水河畔的逆水中心小学,是这里唯一一所完全小学,村里人都是从这儿开始他们的启蒙教育。

  身处逆水中心小学,会发现它与周围农家平房相比,这里的操场宽阔、教学设备先进,逆水村委会副主任储著年说,“我们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这里,老师是知识的象征,老师的地位是最高的,家长们把老师当做亲戚看待,老师则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今年83岁的老支书徐浩川说,“只有读书,才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徐浩川表示,90年代初期开始,村里的集体企业发展得很好,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每年承担几十万元,老校搬迁时,企业也出资30万帮助,此后每年,只要是学生上学资金出现困难,村里都要帮着解决,民办教师的待遇也全由企业出资。

  读书在村里为一种风尚

  走出去的博士足迹遍布世界

  村民储浩川说,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风尚,学校在十几年前就制定了奖励制度,“当时考上大学给300元,中专200元,考取高中也给100元”。如今,从逆水村走出的优秀人才,有中科大超导物理学博士、法国国家一级教授、世行高级财务官……遍布世界各地。

  村民操龙飞说,村里出的博士很多,“我的两个孩子是研究生,弟弟是博士,妹妹的女儿和女婿也是博士,那时条件比较困难,全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博士”。

  中科院博士操云甫,已是我国软件研究方面知名专家。在他带动下,他侄子、侄女都考取了大学,一家走出4个大学生。现在南京军区工作的陈传学,读大学时,除助学金外,都是乡亲们东挪西借的钱。如今,他已把兄弟安排在外面打工,把家搬到村镇重建。现已是完中骨干教师的储著彬,也是从贫苦家庭走出来的,他父亲在世时常年卧病在床,每年就花去医药费近万元。他母亲含泪说:“要不是孩子争气,我这个家早没了。”

  走出大山的人反哺桑梓

  为孩子们注入奋斗动力

  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口袋殷实了,在教育投入上逐年加大,很多富起来的村民,纷纷出钱出力支持教育。

  小学老校区原是由一家祠堂改建,运动场地狭小。上世纪90年代,乡村决定搬迁,时任浩川林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的储浩川,带头捐款30万元。民办老师工资全由企业出,潜山最高。储浩川还设立助学基金,考取大学奖300元、中专奖200元、高中奖100元,持续至今。储老现已年过八旬,还主动担任校外辅导员,常为关心下一代奔波。

  仰智慧是地道逆水人,多年经商有成,他个人向母校捐款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立“智慧基金”,对贫困户子女上学给予资助。

  走出大山的人,反哺桑梓,为孩子们注入奋斗动力。政府、社会、学校联动办学,村民真心支持教育,已成为逆水村的成功模式。 综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等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胡泽鹏

相关热词搜索: 硕士 博士 安徽

上一篇:浙江一男子开无人售卖馒头摊年入4万:每个赚2毛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