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我们准备好了吗?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1-11-20 07:10:46
[摘要]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抑郁症的女性高发期是15—19岁,男性是25—29岁

  青少年抑郁症高发更多是因为原生家庭出现问题

  校园心理测试筛查出抑郁倾向学生,到医院确诊为抑郁症的不足10%

  筛查能否保护学生隐私很重要,处理不当会带来二次伤害

  11月18日,据央广网报道,上海长宁多所中小学调查问卷涉“自杀准备情况”,其中竟然出现“本周你为自杀做了哪些准备”这样的内容。此消息一出,引发广大家长的担忧,更有媒体评论这是一场严重的教育事故。

  这一新闻的背景源于教育部近期在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函”)。答复函中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目前青少年抑郁症的情况,以及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的意义,华商报记者专访了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务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马现仓。

  实行这样的筛查很及时

  能够提早发现孩子抑郁苗头

  问:您如何看待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这一举措?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和防治会有何种意义?

  答: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作为一名精神科医师,我是比较赞同的。

  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将视角回归到未来的接班人,同时也是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群体——儿童和青少年。青少年期是心理健康问题或精神障碍的高发期。《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2019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宣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也明确指出关注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的紧迫性,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这说明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抑郁症这个问题了。

  据门诊的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呈直线上升的状态,不少媒体时不时就会爆出在校学生自杀等新闻。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单纯的叛逆,抑郁也是因为没事找事闲出来的,殊不知,这种对疾病的无知乃至无视会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如果家长不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那么学校实行这样的筛查就很及时,能够提早让家长发现孩子抑郁的苗头,以防止发生不幸。尤其是初高中阶段,孩子学业压力大,很容易出问题。

  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会让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是需要治疗的,孩子的心理困境并不是无事生非;也会让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有更多的认识,抑郁症患者的人际环境也会有所改善。通过这项措施,家长、学校、医疗机构等都能够尽早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筛查不能只做量表

  心理咨询师是否足够很重要

  问:抑郁症筛查执行起来会有什么难度吗?

  答;量表评估只是筛查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随后的面谈、鉴别、治疗、预后,实际上也很重要。前期筛选出来后,学校是否配备了足够多的相关心理咨询师等工作人员,能否及时开展咨询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隐私的泄露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孩子在同学中受到排挤,从而带来二次伤害。

  另外,如果仅仅是筛查评估,只做量表的话,落实到基层的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父母如何正确看待,尤其是学校老师如何正确看待。学校出于防范事故的发生,通常在发现学生患抑郁症之后,无论轻重程度都可能会劝其休学。所以,后期学校的处理措施、家长的配合程度、诊疗资源的投入,都是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学生自评量表筛查不一定准确

  应以专业医生诊断为准

  问:抑郁症筛查不同于其他疾病检查,是否会出现由主观性导致的误诊?

  答:学校筛查青少年抑郁与否,更多是采用自评量表,让学生们自己测试回答,主观性较强,结果不一定准确。相关数据表明,校园心理测试筛查出抑郁倾向学生,最终到医院确诊为抑郁症的不足10%,所以如果要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后期专业设备的检查、精神科医生的访谈等都需要配备齐全。

  当然,现在临床上抑郁症的诊断其实是比较科学、专业的,既包括临床表现,也需要其他信息,如专业量表评定、相关实验室的检查。首先,医生会查看患者症状是否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医生除了倾听患者及家属讲述和提问之外,还会使用量表,在临床中采用专业量表筛查抑郁以及严重程度的评估。同时,对于症状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医生还要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等来确立诊断,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医生还会通过脑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进一步排除是否有其他脑器质性疾病,如果排除器质性和物质所致因素,医生还要进行鉴别诊断。

  同时,再次告诫大家,如果怀疑自己或孩子得了抑郁症,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就诊,以医生的诊断为准。

  原生家庭出现问题、突发事件

  都是青少年抑郁症高发原因

  问:在您看来目前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当前,青少年抑郁症高发更多是因为原生家庭出现问题,比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或完全忽视缺乏关注。也可能是因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校园霸凌、使用手机等设备接收不良信息等,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学生学习压力大,特别是在青春期要面临中考、高考升学压力和感情因素,让很多青少年容易患上抑郁症。

  当然,青少年自身发展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青春期发育、健康状况、年龄、性格特征等,由于青少年时期大脑快速发育以及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另外,青少年正处在身体急速发育的过程,青春期会有内分泌的紊乱,让青少年有不适应的感觉。

  高中生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初中生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抑郁

  问:对于青少年来说,哪一个阶段是抑郁症高发期?

  答:事实上,儿童期都有可能会得抑郁症,但是在青春期开始以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研究显示,高中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初中生,青少年中至少有20%会经历抑郁状态,而据调查显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抑郁症。这可能是因为高中生普遍面临高考的重压,还有青春期逆反心理所带来的种种烦恼所致。主要的原因是青春期身体正在快速发育,急速发育可能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同时青春期孩子自我发展比较高涨,容易碰到很多焦虑、抑郁、叛逆等情绪问题,很容易心情变得压抑、痛苦,对于自己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等。

  另外,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女性高发期是15—19岁,男性是25—29岁,也就是说,青少年女性和青年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

  可通过青少年抑郁情绪的9种表现自查评估

  问:抑郁情绪如何自查?家长和老师如何在早期发现孩子的抑郁倾向?

  答: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很多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们会因为心理上的不成熟或其他问题患上抑郁症,但多数家长会认为孩子是故意逃学、故意找事,从而不予理会和关注。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要清楚地知道青少年抑郁的一些表现:沉默寡言、不愿沟通、变得孤僻等,具体而言青少年时期抑郁情绪的表现有以下几种,也可作为自查评估:

  1.自己感觉到或被他人观察到抑郁、悲伤、容易哭泣、爱发脾气。

  2.从喜欢的事物中得到的快乐没之前那么多了。

  3.与朋友在一起、与家人在一起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比之前少了。

  4.食欲或体重与之前相比明显不一样了。

  5.睡眠比之前明显更多或更少了。

  6.容易感到疲劳,总是觉得很累、疲乏、倦怠、缺乏兴趣。

  7.感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错,或自己一无是处。

  8.不想做任何事情,对原本喜欢的东西不感兴趣。

  9.不想学习,对上学不如之前那么上心了,回避社交、活动减少。

  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

  绝不要去鼓励“坚强地扛下来”

  问:当发现孩子出现抑郁倾向后,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应该如何正确干预?

  答:当发现孩子出现抑郁倾向后,学校以及家庭,尤其是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包括但不局限于:

  1.用心倾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试着去理解、相信孩子。在交流中务必要做到冷静和换位思考,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建立良性沟通氛围,不要跟他们讲道理,绝不要去鼓励他们“坚强地扛下来”。

  2.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陪伴。提供陪伴,是家庭能做的最多的事情,也是能够做到最好的事情了。试着一起找一些你和孩子都喜欢的东西,逐渐培养从父母到朋友的形象,让孩子更愿意和你交流。

  3.多多鼓励与肯定。父母的否定、拒绝和缺乏理解,都是孩子患上抑郁症的危险因素,适时的肯定和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4.尊重自己的情绪,也尊重孩子的情绪。顾好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才能持久。

  5.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鼓励孩子多和医生、心理治疗师沟通。医生提供诊断和药品的支持;心理治疗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空间。

  同时,必须明白,不要希望孩子能迅速好起来,否则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压力和自责,也会使自己体验更多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最好的局面就是家庭、学校、医院联动。学校筛查出学生有抑郁情绪后,建议去医院诊断治疗,如果是轻度抑郁症或抑郁情绪,则让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老师同班主任、家长一起协商,如何从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孩子,比如减轻学业压力,增加家庭关怀,调动其他任课老师的力量,增进关注与放松等。

  如果是中重度抑郁症,就医后家长要监督青少年吃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多生活上的压力;医生规范治疗,给家长、孩子进行必要的科普,心理治疗师负责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及干预,比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学校老师指导学习,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为学生保障教学环境的阳光与关心,在不影响学籍的情况下让学生先治病再求学,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学业减压等。

  学校心理老师配比不足

  未来的筛查工作建议从细化

  规范性筛查内容做起

  目前,陕西省内已经有部分公办学校和个别私立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测评工作。“我校每学期都会以问卷的形式对班主任开展调查,要求班主任上报班里表现异常的学生,同时要求上报被医院确诊过抑郁症的学生,并收集诊断证明,形成学生个人档案。”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心理老师柳婷婷告诉华商报记者,学校专职心理老师的配比并不充足,系统化工作的推进仍存在难度。

  “我校共有4000名学生,学校配备两个专职和两个兼职心理老师。若是心理老师的比例能提高至500:1,将更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柳婷婷说。

  与此同时,在翠华路小学心理老师严娜看来,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做到“去标签化”。

  严娜曾经收到过一些班主任上报的学生名单,但是和这些学生逐一沟通后发现,绝大多数所谓“行为异常”的学生只是调皮,并不存在心理问题。“授课老师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储备量普遍足够,但是由于部分老师过于苛求孩子的成绩与课堂表现,他们容易将学生的‘不听话’与抑郁症的‘行为异常’联系起来。”严娜解释道。

  其实,偏颇不止存在于部分教师中,家长与孩子一对一的相处模式更易产生极端反应。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症重视程度的提高,部分家长对抑郁症的态度过于敏感,甚至在不正规的心理学辅导机构报名学习。但是他们获取的知识并不全面,反而加重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隔阂。”严娜说。

  与敏感相反,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家长中更为常见的状态。当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时,学校实行这样的心理筛查就显得非常及时。

  “家长是唯一能够与孩子长期一对一相处,并观察孩子状态变化的人。当孩子出现沉默寡言、不愿沟通、变得孤僻、爱发脾气、不想学习等抑郁情绪时,家长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宽慰。”严娜说,“但是,在发现苗头后,不建议家长过早进行主观性定论,而应该加强与校方的深入沟通,全方位观察孩子的状态。”

  未来的工作落实也应从细化规范性筛查内容做起。“我认为在筛查工作中可以添加他评量表以及结构性访谈。并且按照区域划分,至少以省为单位,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差异化量表。”严娜说。

  当问及是否有必要关口前置,加强教师心理学培养,柳婷婷认为,有必要加强心理学相关内容的培训,也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专业性以及正规的培训,让心理老师先去提升自我,再去更专业地服务学生。 华商报记者 孙夏 李新怡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田媛

相关热词搜索: 抑郁症 筛查 健康

上一篇: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联动改革创新开放 拓荒区域协调发展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