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是我踏上吉林长春这片热土的第25天,进入北湖奥体方舱医院的第23个工作日。我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李晓宁,这是我自疫情爆发来第二次近距离接触传播力超强的新冠病毒。
清晰的记得第一次是在2020年初参与院内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那时候是全院多学科的多名医护人员管理一位病患,而这一次却是针对吉林长春单日新增破千,拟解决“应收尽收”的现实问题,管理的对象从单人转变为410人,自此我的工作地从西安的重症病房转移到临时改建的奥体中心方舱医院羽毛球馆。
这次援吉医疗队共有135名成员,涉及医院多科室,囊括了控感科、护理部、内外科、管理部门等,多名成员有援鄂、援西安定点医院经验,相互之间曾有一起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协作共事,昔日的战友今日又一次重返“战场”,并肩作战。正是因为有着这支训练有素、“召必应、应必战、战必胜”的一附院人,才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第一个进入北湖方舱医院接收病人,短短的24小时,收治确诊病例410名,解了当时长春市疫情笼罩的燃眉之急,缓解了一定的压力。
工作组按照科室和年资高低搭配,分为7个护理组,每组15人组成,每4小时轮班一次,每次上下班15人组成的小组,一起出发,有过大雪纷飞、有过暖阳高照、有过狂风四起,1个多小时的车程,有人高歌、有人讲笑话,下班后一个不拉的拖着疲惫的身躯。我吹过你吹的风、看过你看的景、吃过和你一样的饭、做着同样的事情——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舱内的工作日常包括生活方面(一日三餐的发放、生活用品的准备)的照护、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高龄、幼儿)的关注外,会组织健身操、跳绳、广播体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绘画展、舱内的科普大讲堂,休息之余办方舱日报、线上抗疫大讲堂。俗话说办法比困难多,在有限的条件下,队员们充分发挥自己专长和能力。一根笔、一个白板办起了科普讲堂;一张纸、红黑笔成了舱内人的画笔;一个电脑或手机搭起了多地多人的线上交流模式。大家倾尽一切力量、一切资源将科普知识、专业知识,积极热情的态度传播给身边的人,影响着舱内的患者和同行。这股干劲让我想起两年前画面,在面对全院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医院穷尽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资源,先后6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使其获得了新生。相信这一次在我们和长春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会迎来属于我们的胜利。
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和生命较量的每一次都将成为我的追忆,忆“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那些时日,一切都是最好的回忆。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援吉工作还在进行时,一起加油!
西安交大一附院援吉林医疗队队员 李晓宁 华商报记者 李琳 整理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抗疫
上一篇:“我为群众办实事”第三场|对物业、维修资金等有疑惑?西安市住建局来答疑 下一篇:援吉林抗疫日记 | 小小方舱 我们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