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今日推荐 > 正文

笑着拍遗照 秦岭山里的老人“老有所忆”

今日推荐 华商网 2022-09-05 13:16:58

  舅爷一辈子没出过省、大伯一辈子没坐过飞机、三叔从没见过真正的“高级酒店”……秦岭脚下多山村,山村里多留守老人。

  老人的主要职责是给外出打工的子女带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他们通常又身兼数职,既是看护孩子的家长,也是经济来源,还必须种好庄稼。忙碌又千篇一律的生活,时间像是静止了一般。

image.png

  年轻人在外面的世界没日没夜地“卷”,秦岭深处的村子却如桃花源一般静谧、美好。这里会让人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亲人的样子——如果没有一张照片,即使是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伴,也会在他离世数年后,再记不得原来的样子。遗憾的是,秦岭深处的陕西商洛,多的是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的老人。他们匆匆走完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都没来得及给老人们拍一张遗照,成为终身憾事。

  这样深山里不足说却又真实存在的憾事被一位叫杨鑫的记者捕捉到,摄影记者出身的她,就以自己手中的相机为工具,开始了温暖又贴心的公益之路。

  “老有所忆”因为记录

  身材高挑、性格开朗的85后商洛妹子杨鑫,人称“高妹”,网名“高妹爱摄影”,是陕西《商洛日报》的摄影记者,商洛市彩虹公益中心的负责人。

  2017年该机构成立之初,曾经做过一系列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的行动,2018年的机缘巧合,杨鑫以及她的团队就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为留守老人拍照上,项目取名“老有所忆”。

  有记录才能被记住,山里的老人忙碌一辈子,总觉得应该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念想。他们希望自己“老了”以后能有张体面的照片,却又不想因为这点小事麻烦子女。杨鑫回忆,在公益中心成立之前,她也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发现到了村子里,尤其是山里,很多老人家里面基本没有照片,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极个别家里会挂一个大的镜框,里面夹着几张的小的黑白照片。

  让杨鑫下定决心要做“老有所亿”这个公益活动的是两个山里极普通的老人。

  一次他们到商州区麻街镇的村子参与一个公益活动,来到了一户普通的农家。家里只有一位老人,陈设简单:进门就是一个小小的土灶台,连着炕,炕上放着老人刚收到捐赠的羽绒服。进门正对的位置放了一个木柜,已经不知有多少个年头了,木柜上摆着一个用白纸和纸板制作成的一个牌位,牌位上的人名便是老人的老伴。当杨鑫问还记不记得老伴的样子时,老人尴尬地摇了摇头,回答“十几年了,早就不记得了,要有张照片就好了”。

image.png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杨鑫既触动又觉得义不容辞,当下就给那位老人拍了几张照片。老人高兴的什么一样。

  在后来的一次活动中,恰巧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遇到了一个形象好又健谈的老人,她处于摄影记者的习惯就为老人拍了一张照片。没想到拿到照片时,老人爱不释手,一直说着要“老了用正好”(地域方言:去世了)。

  笑着拍遗照  不留遗憾

  这两件事后,杨鑫下定决心要做这个事情,既是自己力所能及,又能弥补山村里老人的遗憾!是的,杨鑫要做的就是为老人拍“遗照”。

  在陕西的农村,老人从不避讳这些,相反,他们都会在生前早早为自己安排好坟地位置,准备好棺木、寿衣等等物品,互相之间还会提醒,甚至攀比,“谁准备的更全面,谁的更好看”。

  但拍遗照总是有些难度,对山里老人来说,到一次镇上的照相馆实在不容易。他们终日忙碌在田间地头,哪有时间专程去一趟呢。而这类小事,老人们总也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得知有人免费为他们拍照,老人们开心的像个孩子。

  杨鑫的团队固定有18人,还有一些志愿者帮忙。每当到一个村子里,老人总是热情地奔走相告,有跑着来的,有放下锄头来的,有给雇主请假来的,也有腿脚不好被别的老人搀扶着来的。他们有人身上甚至还沾着泥巴印,也有人特意换上了去亲戚家做客才会穿的衣服。统一的是,排在长队里的老人都是有说有笑的。

image.png

  经过简单的梳洗,整理衣服,挂起背景红布,逗老人笑,不一会儿,一张照片就拍摄完成了。老人们开心,杨鑫也快乐。

image.png

  老人们总是言行一致。在早期拍照时,杨鑫准备了红色的背景以及蓝色的背景,但老人都选择了更为喜庆的红色背景,后来,遗照背景就顺理成章全部变成了红色。

  除了喜庆,老人还喜欢自然,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能记住。杨鑫的照片也追求高度还原本人生活中最真实的样子,在拍摄时,努力捕捉他们最放松的瞬间,在后期制作时,尽量不去大修图片。

image.png

  对于个别局部有缺陷的老人,杨鑫也会征得他们的同意,用修图让他们不留遗憾。一次为右眼缺失的老人拍照修图时,杨鑫就为他复制了一个眼睛,看到照片后,老人激动地说,“这下完整了!”想到以后能给家人留下完满的回忆,他发自肺腑地开心。老人们也感觉修图技术“真是太神奇了”。

  而对于照片的质量,杨鑫也有很高的要求。其实现场打印照片又快又方便,但杨鑫却“笨拙”的选择了激光冲洗,一趟趟的跑。为的无非是让照片经久不褪色,不让老人百年后留有遗憾。

image.png

  杨鑫为老人着想,老人的反馈也让杨鑫内心暖暖的。当一张张12英寸的彩色照片洗好、裱好,送到村子里,老人们总是争先恐后地寻找自己。找到以后再和旁边的其他人炫耀一番,围着照片墙,迟迟不肯走。而作为感谢,老人们有从自家拿来核桃“硬”塞给杨鑫的,也有要为她唱秦腔的。

image.png

  也有意外,在杨鑫第一次拍照片时,是攒一起冲洗的,从拍摄到送照片之间大约隔了两三个月。令人难过的是,当照片送到村子时,已经有几位老人永远离去了。

  经过这个教训,杨鑫果断决定,后面拍照都以一个村为单位,拍完就做,做完就送,尽量不留遗憾。

  至此,杨鑫的相机已经拍摄了近3000位山村老人。

  历经生死 助人果断

  杨鑫的周到,是因为爱,更是因为疼痛。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世界上再没有比挽救人生命更美好的事情了。”8年前,杨鑫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她也是开心的。

  而杨鑫口中的生离死别却非常人能体会。

  10年前,丈夫因病离世,从辗转寻医到心灰意冷,杨鑫陷入崩溃。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也变成了孤儿寡母。彼时的杨鑫只有27岁。

  经过了以泪洗面,经过了心如刀绞,也曾抱怨命运之不公。但看着1岁的儿子,杨鑫深知,无论如何不能一直消沉下去。

  当杨鑫决定鼓起勇气积极地面对生活,一颗对困难者怜悯的心就坚定了。而公益的种子也悄然种下了。

  2014年,得知自己曾经留下的造血干细胞样本和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后,29岁的杨鑫没怎么考虑就同意了。受捐者是位6岁孩子的妈妈,也是单亲妈妈。

  “其实我觉得挺幸运的,因为自己也曾经历过一些特别难过的事情,所以我知道,人在悲痛的时候,特别困难的时候,都想让别人帮他,不然真的就彻底绝望了。”杨鑫发自肺腑。

  经过在西安体检,去北京采集造血干细胞等过程,杨鑫还在想着尽自己的力量鼓励单亲妈妈。

  最后,她为对方准备了一幅画,画中的梅花在寒风中独自盛开。她希望那个妈妈也能像梅花一样坚强,能够战胜病魔。

  暖心人设 源自悲悯

  杨鑫的悲悯,就是看不得别人受苦。

  山区的人们平日里生活已经艰辛,如果遇到病痛,就直接演变成全家人的苦难。杨鑫遇上的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就是如此。

  年轻的妈妈只有20岁出头,但白血病晚期的她已经骨瘦如柴,生病几年,家里早已不能支持昂贵的医药费。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言语不多,总是沉默,精神头也不好。但对孩子、对丈夫的不舍让她难过,对这个世界更是充满了依恋。她最大的遗憾就是结婚时没有拍婚纱照。

  杨鑫在得知这个信息后,内心摄影记者的角色,让她决定帮助这个白血病人完成最后的遗愿。看到白纱那一刻,虚弱的病人泪眼婆娑。随即就觉得自己没有洗澡,对不起洁白的婚纱,于是拿着脸盆,到院子里接了一盆水。丈夫赶来帮忙,她又不断地给丈夫说着要擦洗一下脖子、擦洗一下胳膊,不断地询问着丈夫“凉水能洗干净么”。

  婚纱照是在家门口的玉米地里拍的,化妆和拍摄的过程中,病人晕倒了两次。但她依旧撑着身子,喝下丈夫递上的糖水,继续拍、继续微笑。

  如果说拍摄的过程让人心疼,送照片的过程就让人泪目了。

  看着一家三口全家福的那张大照片,年轻的妈妈表情有短暂的凝固,而后便露出了微笑,像是想到了终于给孩子留下了一些美好,也像是在对自己说“死而无憾”了。

  而端着婚纱照相册,她更像是端着家传宝贝。她不舍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秒,连翻相册也要搂着孩子,一起坐在门口,一遍一遍地翻,一遍一遍地仔细看。她没有说话,也没有笑容,但在不断的翻看的过程中默默地落下了泪。

  她无疑是开心的,对自己、对孩子、对家人也都没有了遗憾。她也是难过的,想到弱小的孩子即将没有母亲,想到作为一个母亲,却不能照顾孩子到成年。

  而这一切都被杨鑫看到了眼里,更坚定了她力所能及帮助别人的决心。

  收集小红花 梦想持续

  用疼痛治愈疼痛,杨鑫的故事还在继续。

  今年99公益日,QQ浏览器和腾讯公益聚焦孤寡老人这一群体,联合发起“情暖万名孤寡老人”活动,而杨鑫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小红花公益筑梦官。

  网友们则可以登录QQ浏览器搜索“99公益日”或“情暖万名孤寡老人”进入活动页面,通过答题、捐步、留言等多种方式获得小红花,通过捐小红花来助力公益梦想。

  据悉,用户每捐满2400朵小红花,即可为1位孤寡老人送去一整年的关怀,包括生活物资、志愿者陪伴等。

  谈到公益梦想,杨鑫想到的是山里的老人能够被大家看到。他们生活条件差,却能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自食其力,不给子女添麻烦。他们无疑是最可爱的人。

  而杨鑫自己,也将走进更多大山,为山里的老人拍照,5000个、1万个、2万个……

  (华商报记者 汤晓燕)



来源:华商网

编辑:陈明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2智能经济高峰论坛9月6日举办,产业智能化迎来“云智”新引擎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