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GDP突破120万亿元大关 2023年有望提速

国内 华商网-华商报 2023-01-18 06:51:45

  人口增长负了 情绪不必负面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的一年,只要我们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干出更好的成绩,2023年中国经济一定会整体好转。

  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大关、增速3.0%;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两组数据一增一减,尤为引人注目。

  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2022年中国经济年报。

  翻看这份年报,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国GDP突破120万亿元大关,货物贸易总额突破了40万亿元,就业和物价目标完成。

  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

  “2022年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国家统计局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2022年中国经济。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整体来看,2022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多的内外部冲击,四个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4.8%、0.4%、3.9%和2.9%,可谓一波三折。但能够实现3%的增速,与主要经济体相比仍然相对较快,而且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再上新台阶,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韧性、潜能和活力。

  就业、物价目标双双完成

  就业、物价、收入等民生指标表现如何?

  收入方面,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就业方面,2022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的预期目标。

  物价方面,2022年全年CPI上涨2%,处在3%左右的预期目标内。全年物价涨幅大幅低于美国8%左右、欧元区8%以上、英国9%左右等发达经济体的涨幅。

  “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价格形势保持平稳,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了鲜明对比。”康义说。

  “2022年,面对40年以来全球出现的最大通胀压力,我国通过保持定力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以及相对安全的能源粮食保障,始终保持着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温彬称。

  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怎样?

  “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2023年中国经济目标是会整体好转的。”康义说。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中国比较妥善地解决了经济增长与疫情防控的协调问题,为2023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23年经济一季度有所回升,二季度、三季度增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温彬认为,展望2023年,在疫情防控持续优化、经济社会运行恢复正常之后,经济将会迎来恢复性增长阶段,逐渐向潜在增速回归。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预计全年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在2023年有望明显提速。很多国际组织在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的时候,普遍对中国非常看好。

  近期,国际机构大幅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高盛集团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认为消费板块有望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将增长5.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2023年世界将面临“更艰难”的一年,不过,中国经济将稳步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积极因素。 中新

  专家解读

  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增强发展信心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孟鑫分析,2022年GDP增速3%落地,意味着资本市场不用担心市场突然收水,因为四季度部分情况不太理想,内需还需继续加强,市场预期2023年上半年可能会继续刺激经济。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郝渊晓表示,202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3%,在全球经济总体增速缓慢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成绩来之不易。接下来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增强发展信心,在稳字当头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财经评论人士杨德龙表示,随着消费复苏、经济回升,各路资金流入A股的意愿越来越强烈,A股将走出结构性牛市的行情。近期消费需求集中爆发,加上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很多人选择到外地过年,到旅游景点观光游览。很多热门景点人来人往,机票、高铁受到欢迎。大街上重现车水马龙的盛况,很多热门餐厅已经开始拿号排队。熟悉的景象又出现了,这就是消费复苏的一个证明。总体看,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家庭收入和消费不理想,要坚持稳中求进,有效提升质量和效益。 华商报记者 黄涛

  去年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7%

  商品住宅均价涨幅-2%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和销售都有较大幅度下滑。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7%。

  “相比于此前多年的增长,房地产领域这样的数据可以说是比较大的跌幅了。”1月17日,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下降9.5%。

  202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0499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39696万平方米,下降7.3%。

  房屋新开工面积120587万平方米,下降39.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8135万平方米,下降39.8%。

  房屋竣工面积86222万平方米,下降15.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2539万平方米,下降14.3%。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2022年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面临冲击和压力,也要求2023年继续做好激活供需两端的工作。“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速为-10%,说明开发投资的压力比较大。”严跃进说,“这也说明购房需求刺激面临阻力。不过2023年要乐观看待此类数据,随着疫情过了高峰期,新一轮社会经济刺激工作会加速,购房市场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其势必有较好的表现和转机。”

  苏剑说,从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相比于此前多年的增长,房地产领域这样的数据可以说是比较大的跌幅,“但是我们也看到,国家近段时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为房地产开发、销售企业纾困的政策,房地产开发企业活下来了,销售企业也会由此获得更大的转机。”

  苏剑同时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包括餐饮、旅游等很多行业都在逐渐复苏,但是和很多行业不一样,房地产由于对消费者而言需要比较大的投资,所以在2023年是否能够开始复苏还需要观望。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房价问题,严跃进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计算,2022年全国商品住宅均价为每平方米10185元,涨幅为-2%。“房价数据在收窄,得益于各地稳房价的工作,也有助于改善市场信心。当前房价的小跌,也使得购房的最佳窗口期形成。各地要积极利用好此类房价数据,积极推进2023年尤其是一季度的房屋销售工作。” 红星新闻

  时隔61年

  中国人口再现自然负增长

  专家观点:是标志性事件,但不用过度担心

  不要将人口负增长当作负面信息

  没有证据证明人口萎缩会阻碍经济

  时隔61年,中国人口再次出现自然负增长。

  1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2022年,是时隔61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再度转负。上一次这一指标为负,还要追溯到1960年。

  人口负增长是负面信息吗?

  “人口负增长对于我国的人口发展包括整体人口转型来说,确实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康义在发布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负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结果,很多国家也都在走这个路。2022年我国人口减少85万人,主要还是由于新出生人口在减少,与生育意愿下降、婚育时间推迟等有关系,也与育龄妇女人口的减少有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新出生人口减少。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了人口负增长。

  史毅指出,人口负增长的问题,不必过于忧虑,更需要注意的是怎样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本,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尤其在产业转型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下,怎样把人口作为基础条件,让人力资本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是需要重点去关注的。人口负增长在短期内可能不会显现直接的影响,主要是对政府、社会及市场带来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可能会产生冲击,通过影响社会预期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但短期内的实质性影响相对是较弱的,更多还是中长期的影响。”史毅说。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表示,人口变动出现长期的自然负增长,是一个客观的人口变动现象。需要实施综合的策略,调整和重新构建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为中国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发展战略。

  “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悲观或夸大人口负增长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欧洲在1960年代以后,也经历了人口的自然负增长,日本也从上世纪后期经历人口负增长。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转变内生性的客观现象。人口负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多样的,并不一定意味人口负增长就会必然带来经济负增长。”

  任远表示,总体上来说,不要把人口负增长当作一个负面的信息,人口负增长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因素,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变动客观规律的内在结果。“需要在人口负增长的人口格局之下,重新塑造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完善优化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继续保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会延续吗?

  康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应该是成立的,但并不用太急着担心这个问题。人口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与产业体系是否是相匹配的。

  史毅指出,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角度来看,我国现在确实是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但是不是意味着就进入了持续的长期的人口负增长阶段,还是需要再观察的。“但即使在未来个别年份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的情况,从长期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他分析指出,因为最近两年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是新冠疫情的原因,导致人口的死亡率相对之前会有一个小幅增长;同时因为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大家降低了对家庭收入稳定性的预期,使得生育的计划和安排可能推迟。

  “叠加这些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人口的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同时死亡率有一定幅度的上调,共同带来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阶段。在疫情影响过去之后,可能生育率会有一个小幅回升。之前被推迟的生育计划,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之后可能有短暂性的恢复。”他表示,从长期来看,生育意愿的下降、生育年龄的推迟,包括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确实是一个大的趋势。

  任远表示:“2021年我国人口实现了极微小的正增长,2022年的人口出现了年度的负增长,不管是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零增长区间,还是开始出现了长期的负增长,我国人口变动总体上基本到顶,会出现从人口零增长向人口负增长的转变,未来将迎来长期的人口负增长阶段。”

  他指出,我国未来将出现长期的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主要由于1990年代以后的低生育率内生地带来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水平较高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数量也总体上在下降,这些带来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从上世纪前半期到1970年代的年出生人口数量总体在上升,这些人口开始死亡后,由于人口多,会带来死亡人口一段时间的增长。这些都会带来长期性的人口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年龄构成看,2022年末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仍然在提高,而且将继续提高。在2021年,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的人口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了14.9%。可以预见,从2022年到2035年,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任远说。

  人口萎缩会阻碍经济发展吗?

  “当前我国劳动力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的,并不是说人口总量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在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已经接近11年了,和我们整个产业相匹配,这就是一个好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康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学博表示,实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都是很低的,并没有证据表明低的生育率会让经济衰退。他举例,欧洲、中国香港、新加坡人口增长率都很低,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口萎缩会阻碍经济,反而现在更多的证据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比较高。

  “生育本身是人自身理性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基本权利,从人力资本水平、制度等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看,如果经济基本面的制度很好、人力资本水平很高、科技很发达,即使生育率低,这个经济体也会很繁荣,具有吸引力,会有持续发展下去的动力。”王学博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立龙表示,从最基本的经济理论比如生产函数看,会发现人口是以劳动力要素的形式在生产函数当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人口结构或人口规模的变化,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是有影响的,劳动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是重要的”。

  张立龙进一步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素质不可能短时间之内发生大幅度的增长和变化,在这种其他变量都一定的情况下,长期的人口萎缩特别是伴随人口结构老化的人口萎缩,对经济增长很可能是不利的。

  “实际确实是存在一个临界点,人口萎缩到临界点就会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但现在还没有到达这个临界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耀军如此表示。 据澎湃

  啥影响?

  城市群等人口持续增长

  农村和部分城市人口加速收缩

  “人口负增长将改变我国人口数量压力的结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的压力中,少儿人口的压力将减小,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张许颖表示,随着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和“收缩”都被强化的马太效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和城市群等人口持续增长,而农村、东北、部分城市地区的人口可能会加速收缩。

  此外,张许颖指出,伴随人口负增长,家庭小型化、家庭结构多元化特征更加突出,一人户、独居老人家庭占比不断上升。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人口负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硬币的两个面,最为重要的是,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创新促进潜在人口机会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国近期发布的一项关于人口数量的预测显示,印度人口数量将在今年4月中旬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原新认为,本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依然是全球两个十亿级以上的人口大国之一,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强劲,带来现实的超大市场规模不可估量。

  怎么办?

  解除家庭后顾之忧

  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张许颖指出,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口禀赋优势明显,挖掘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潜能仍有较大空间。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可以持续优化人口结构。

  张许颖建议,适应人口负增长态势,实施0-3岁婴幼儿“强势开端”国家行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从生命早期开始,提高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益,持续提高人口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可以释放新的制度红利。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指出,加强家庭发展是建设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面对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抑制人口长期严重负增长的唯一选择。在建设生育支持体系过程中,要关注家庭发展,减轻家庭负担,解除家庭后顾之忧,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为扭转低生育率困境创造必要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陶涛表示,鼓励生育是各国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基本策略之一。首先,人口负增长国家会通过为妇女和家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帮助其实现理想的子女数量、生育间隔及时间。其次,各国也重点关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通过实施产假制度、采用弹性工作制、兴建托育机构等方式来促进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此外,瑞典、韩国等国家还会通过津贴补助、减租减税、减免子女大学学费等措施来降低生育成本。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原新指出,人口质量替代人口数量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型,质量型人口机会厚积薄发,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更加强劲和更加持久的新动力源。 中新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黎博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家统计局: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恢复 对今年充满信心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