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5-25 09:31:59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5月21日,西安最高气温达38.7℃。
而这一天恰好是西安革命公园“相亲角”固定活动日,现场的热度和气温不相上下:不只是西安,还有陕西其他地市和外省的、那些为子女终身大事忧心的长辈们,寻寻觅觅。
“最重要的还是给孩子们带回更多信息”
每逢周三、周日,是西安革命公园延续多年的“相亲角”固定活动日。5月21日,周三,上午10时许,靠近公园开放式的东南角,不用打听,径直朝人潮最汹涌处走去,就能找到。
有人把孩子信息挂在胸前、背后、手包前,在相亲角内充当移动展示台。
更多的是平日用来遮风挡雨的“雨伞”,伞把朝内,伞面化身展示台密密麻麻挂着各类“求偶”信息,正像穿梭其中的父母要把捧在手心的儿女们托付给一位值得信赖的有缘人一样。
有妈妈手拿笔记本专注抄写信息;也有爸爸坐在“红娘”摊位前仔细翻看与自己孩子年龄、学历相匹配的信息册;还有两口子一起出动各自行动;更多是长辈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热聊或尬聊,觉得合适的打开手机看看照片,有眼缘的加个微信,互相交换个孩子信息。
从“配角”到“主角”,家长们为何“越俎代庖”,亲自上阵为孩子们来“求偶”?
一位受妹妹所托,专程为在广东中山工作的“90后”外甥代相亲的姑父说:“相亲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自古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我们长辈来这个相亲角,不仅是为孩子把把关,也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亲家。但说到底,长辈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帮孩子收集信息,至于他们是否聊得来,要看缘分。”
“对对对,我认为在婚姻这事上,家长还是要灌输引导,以前20岁了就有结婚意识,现在二十六七了还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得让年轻人们明白成家的重要性,毕竟古话也说‘成家立业’啊!当然感情的事儿,最终还是要看两人相处。”一位为了26岁儿子第三次来相亲角的妈妈说。
出门相亲前得给自己搞搞“心理建设”
“可怜天下父母心!”帮外甥相亲的姑父感叹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来这儿磨破嘴皮、汗流浃背,我敢说还有不少家长是背着孩子‘偷偷’来的。看到合适的信息发给孩子,还得谎称是朋友介绍的。”
问他为啥?他有点无奈地说:“就怕他们知道是相亲市场上来的,不愿意接触啊!”
一位气质优雅的妈妈也“自嘲”说,“你看,我都戴个大口罩,美其名曰是防晒,可谁让咱(19)86年生的大闺女还没嫁出去呀,来这多少有点难为情,每次出门前都要给自己搞搞‘心理建设’。”
同样戴着口罩来给创业期的儿子相亲的父亲也深有同感。
“哎呀,提起孩子的婚事,我心里就急,急得睡不着觉,急得梦见女儿出嫁把自己乐醒了,醒来一场空。你不知道,每次参加亲戚朋友孩子的婚礼时,我心里那个羡慕、嫉妒和如坐针毡,就怕别人问起‘你家孩子咋样了’!”一位来自山西大同,为(19)96年出生、在西安算是高收入的女儿来相亲的阿姨说,“我高中毕业就结婚了,算起来,在我姑娘这年纪,她都8岁了,别提还有个比她大4岁的哥哥,在南方一座城市工作,房了、车了早都置办好了,还是1米82的大高个,咋就是找不到心上人!当然孩子们学习都比我好,我姑娘是211本科,考研面试差一点就过了,哥哥是硕士。”
相亲角的“钉子户”是几位“80后”妈妈,她们都是为“70后”儿子寻觅佳缘的。刚看到记者,她们都互相调侃说“来给孙子相亲”,一番交谈后才确定确实是为儿子来张罗。三位已到奶奶年纪的人,听到别人喊“奶奶”只觉刺耳,直让对方改口喊“阿姨”。
三人中两人是退休工人,一位是家庭妇女,有两位阿姨老伴儿已离开多年,一位还得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伴儿。她们都和儿子住一起,儿子分别从事会计、股票和环卫工作。
问她们是否每次相约来这儿,她们一起说:“不用约,来了就能遇到。”
提到有没有人说过闲言碎语时,一位阿姨的眼神坚硬了起来,“有人嚼舌根儿时,我都要怼回去:你们结了又离了,也能叫好?!”不知道她在怼谁,也许只想借此宣泄心中不满。”
不过,阿姨的情绪很快平复,“我坚信儿子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另一半。我要勇敢起来,全力以赴帮助孩子早日找到归宿。”这位阿姨儿子信息单的底部,留着一个联系方式和人名,询问后才知,“这就是之前遇到的一位宝鸡妈妈留下的,对方很主动,但她们是为了要‘彩礼’。”
天价彩礼让相亲角里很多男方家长深恶痛绝,有人直言希望通过行政手段彻底废除。女方家长们没有公开反驳,但也有人私下说:“我早早给女儿置办好房车,谁图那点彩礼,重要的是那份诚心。”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进一步试探地问几位“80后”阿姨,是否反思儿子为何一直未婚,一位阿姨说:“年轻时最想找漂亮的,耽误了!”另两位阿姨笑说:“她家儿子长得帅!”却没有回答。
时时审视 先有“硬件”匹配才能“聊得来”?
相亲角里,有70后、80后的家长,但多的是90后的家长们。
问他们如何定义“大龄”?大部分人笑笑不说话,一位阿姨想了想说:“我觉得,以前二十六七岁算大龄,现在35岁以后吧。”
“相亲角”一位有名的红娘“宝哥”直白地说,“婚恋市场的底层逻辑是男性提供经济价值,女性提供生育价值。”
这样的论断,对追求个性独立的现代女性听来有些刺耳,却也道出了相亲市场的一个残酷现实,对女性而言,年龄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一位女儿是(19)86年生人、有事业编的妈妈,对一位(19)85年出生的公务员“不感冒”,直言:“人家条件好,找的都得是90后。”坐在一旁男方的父亲沉默不说话,这场无声的对话里,藏着年龄与条件交织的微妙考量。
事业编女生,毕业于陕西某知名211高校,工作稳定,容貌出众、身材高挑。很快,一位“职业媒人”上前推荐,介绍的是一位籍贯宝鸡、毕业于上海某985高校的硕士,目前在西安一研究所工作。但妈妈只看了一眼照片,评价一句“长得挺帅”,再无下文。
“相亲市场和菜市场一样是交易的地方,要货比三家,不断筛选。”一位替儿子相亲的爸爸道出了很多代相亲家长的心声。
然而与菜市场抢手的农家蔬菜不同,相亲市场的“农家出身”成了不少城市家庭或明或暗的芥蒂。一位从铜川新区赶来的阿姨,因女儿已在西安工作,直言自己和老伴儿都是双职工,希望也找城市工人家庭,担心和农村家庭在思维习惯、处事方式有差异。
但更多时候,这些顾虑被包裹在委婉的表达里。
尽管“找个和孩子聊得来的对象”被大多数家长挂在嘴边,但这背后往往藏着“硬件匹配”的前提。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大同来的妈妈,与一位专科毕业的男生妈妈交换信息、照片后,轻飘飘地说,“今天留了不少男孩的信息”,男方妈妈也心领神会地离开了。
一位爸爸,来给年近40岁的公务员女儿相亲,被介绍了前文提到的“80后”阿姨的50岁儿子时,以“年龄太大”婉拒。知情人却说:“年龄是借口,‘硬件’没看上才是关键。”
一位把“大局观”挂在嘴边的妈妈,被问到是否能接受农村孩子时,明显迟疑了一下才说:“成长环境对人的‘三观’影响很大,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两人相处中矛盾不断。”
这些话语背后,藏着家长对于子女婚姻的审慎的考量,也是相亲市场里大家心知肚明又不愿明说的筛选标准。
家长的担忧:除了当下还有未来
问家长们“随随便便”给自孩子介绍不止一位陌生人是不是冒险时,不少家长都使劲儿点头。
一位阿姨说:“操心得很,但也是没办法,娃到了适婚年龄还单身,做家长的总觉得有件大事儿没交代,担心孩子的人生不圆满。家长有责任帮孩子补上这一环,毕竟‘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年龄的事儿’!”
也有家长坦言:“朋友、亲戚介绍的都不合适,才来相亲角这儿碰碰运气,也许就能给娃碰上缘分呢!”
三位替女儿相亲未果的阿姨们索性坐在长椅上说起“私房话”。对于上述问题,一位阿姨颇自信地说:“我觉得吃一顿饭,就把对方看个大概了。从男生是不是照顾女生的口味,会不会主动夹菜等细节,就能了解这个人的为人。”一位阿姨附和着同意。
第三位阿姨却持否定意见,“一顿饭就能看透一个人?!我可不这么认为,人心难测,有些人擅长伪装,刚开始对你体贴入微,目的达到后就原形毕露,所以我每次看到那种信息完美的介绍,就觉得不靠谱。”
“也对,我其实一直给女儿灌输别找太帅的,太‘招蜂引蝶’了,不踏实,还是得经济适用点好。”第一位阿姨显然被第三位阿姨说服了。
“没错,所以遇到那种态度傲慢的男方家长,张口闭口‘我儿子优秀,就要找最漂亮的’,也是躲得远远的。以后大家要做亲家,孩子要相互过日子,太自负了还怎么相处?”第二位阿姨也补充说。
三位阿姨的女儿,两位是教师,一位是医护工作人员,都有不错的履历和学历,但她们也都发出:“相亲市场上,学历内涵的作用不大,反而是年轻漂亮,性格开朗更容易有眼缘。”
一位阿姨似乎想转移话题,“谁结婚时不有着‘一生只得一心人’的美好想法,但婚姻哪有绝对的保证?最近网上很火的苏敏阿姨,你们关注过没,她不是也是和只见了两次面的丈夫结婚,过着‘囚徒’一样不愉快的日子,终于在50岁自行结束了这段关系,现在过的自由自在。我也常跟女儿说,‘虽然妈盼望你结婚,但妈更希望你过的幸福。要是发现嫁错了,就要及时止损,即使有了小孩,我和她爸也会一起帮带,不要委屈自己。”
“以后我觉得会有很多经济独立的女性选择‘去父留子’,只要经济实力允许,这也是一种新生活方式。”一位阿姨说。
“不过,婚姻的长久之道正是彼此包容,但在个性张扬的新时代,那些维系婚姻的珍贵品质却被贴上软弱、懦弱的标签。但比起这些,我更担心我们老两口走了之后,孩子一个人咋办?”一位阿姨说,“前两天,女儿住的房子漏水渗到楼下,她在上班回不来,只好把她爸从大北郊叫到大南郊帮忙处理。他爸到了后才发现,她之前还自己修过,花了不少钱还没修好,她爸只换了个垫片问题就解决了。这样的事儿肯定不止这一件,她要是一直不结婚,我们父母怎么放心?”
这样的担忧绝不是个例。一位替儿子来相亲的妈妈一说起“百年之后谁来照顾儿子时”竟红了眼眶。
“且不论他以后是否住得起养老院?就算住进去,孤孤单单没人照应,想想都觉得心疼,每次想到这些,我心里就有个执念,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着他成家立业。”这位红了眼眶的妈妈如是说。
正如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发出的灵魂拷问,“人们对独立和自主的尊崇没有考虑到生活现实,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还是要催娃早点结婚喽!”有家长笑着回答。
专家说:传统观念中,操办婚事都被视为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指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子女无论男女,只有成家才算真正成人;而长辈将孙辈抚养成人,才算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基于此,为子女寻觅合适伴侣,为儿子操办婚事、为女儿寻觅佳婿,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不断演变,思想观念也日益革新。姜全保说:“过去,农村地区25岁未婚会引发家族关注。但如今,人口流动加剧,乡村青年大量外流,传统‘普婚普育、早婚早育’的婚恋生育观念,已逐渐被‘婚姻非必选项’‘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多元理念取代。部分父母尚未适应这一转变,仍以传统视角看待子女婚恋,这正是‘代际相亲’现象出现的根源。若缺乏有效沟通引导,很可能加剧代际矛盾。”
此外,在姜全保看来,对于有婚育经验的父母而言,他们最大的担忧在于,若子女未婚,自己离世后孩子将面临生活孤苦无依的困境。
正如网络上曾流传的一段感人对话,有网友提问:假如多年以后,你送走了父母,世上再无至亲之人。你也没结婚,你会干什么?
有人回答:坐在门口等父母来接我,就像小时候一样……”
“代际矛盾源于血脉相连的牵绊、深沉的爱意,以及家族延续的传统观念。唯有通过相互理解、坦诚沟通,才能让两代人的情感与观念达成和解。”姜全保说。
专家说:缓解相亲角背后的矛盾,需从多维度入手
在曾跟踪研究过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计迎春看来,西安革命公园相亲角同样折射出传统婚恋观与现代社会观念的杂糅与碰撞。
从家庭层面看,家长们替子女相亲的行为,本质上是传统“父母之命”观念的延续,也是中国家庭“代际责任”文化的体现。父母将子女婚姻视为自己未尽的责任,既包含对子女幸福的深切关怀,也暗含对社会舆论压力的妥协。这种过度介入,虽出于爱,却可能忽视子女的情感需求与自主选择权,导致代际矛盾。
从社会层面分析,相亲角的火爆反映出当代青年婚恋困境。一方面,“硬件匹配”成为相亲的核心逻辑,学历、职业、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超越情感因素,凸显出社会阶层固化背景下,婚姻被赋予的资源整合功能。
与此同时,女方家庭对不婚不育等非传统亲密关系更为包容,比如文中女方妈妈的“谁图那点嫁妆”、“发现嫁错人就要及时止损”以及对“苏敏出走”、“去父留子”的讨论与接纳,都说明传统普婚普育规范已出现很大松动,经济独立可以帮助女性有能力拒绝进入没有爱情的婚姻,也使她们有能力走出不幸福的婚姻,“有勇气结,也有实力离”。
与之相对比,男方家长往往更强调生育的重要性。一些男方家长对年龄的“苛刻”要求,揭示了女性面临的年龄歧视,反映了传统性别观念对现代婚恋市场的深层影响,生育价值的过度强调与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形成冲突,也引起不少女方家长的强烈不满。
此外,家长对子女未来的焦虑,实质是对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隐忧。养老困境、生活照料等问题,让婚姻承载了过多的生存保障功能。
因此,计迎春认为,缓解相亲角背后的矛盾,需从多维度入手:一方面应倡导多元包容的婚恋观,打破年龄、学历等刻板标准;家庭需学会适度放手,尊重子女的情感选择;同时,加快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婚姻的生存压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