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史中,第一件摄影作品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划出了这件新生事物从无到有的界线。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1826年用8个小时拍摄的《窗外的景物》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摄影照片。尼埃普斯的这一尝试为摄影技术的成熟和13年后摄影术的发布奠定了基础,开启了摄影的历史篇章。
摄影术以不同方式传播到世界各个区域,开启了不同区域的摄影历史。身处中国纵深的陕西,摄影术的第一次传入和第一件摄影作品的产生也就成为陕西摄影人的重要关注。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早期的摄影事件在陕西乃至全国都过于小众,有些人仅从照相馆1894年出现于西安追寻陕西摄影的源头,显然有失偏颇。
在晚清时期,到陕西考察、传教、探矿、考古以及怀揣各种不宜明说目的的西方专家非常多,绝大部分都有拍摄的经历。从时间上看,在早于照相馆出现之前20年的1874年,俄国政府派出的“俄罗斯科学和贸易考察团”应该是第一次把照相机带进陕西的外国人。最早的拍摄者则是考察团摄影师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
由俄国总参谋部上尉索斯诺夫斯基带领,考察团于1874年3月14日从圣彼得堡出发,经莫斯科、渡伏尔加河,翻越乌拉尔山,横穿西伯利亚平原,经乌兰巴托、张家口,于同年8月19日到达北京。考察团在北京、天津、上海考察后,于1875年初来到汉口,后沿汉江逆水上行,4月13日到达陕西汉中。在汉中休整一个多月,加雇人手和骡马后,于5月20日出发赴甘肃,途经勉县、略阳、徽县、秦州(天水)、兰州、永昌、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嘉峪关、安西(瓜州),通过新疆哈密绿洲进入斋桑,最后于1875年10月回到俄罗斯。
在中国期间,鲍耶尔斯基拍摄了约200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了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的政治图景、自然风光、社会风貌、山川风物和风土人情。回国之后,鲍耶尔斯基筛选其中的139张照片整理成册,取名为《中国之旅:俄国科学贸易考察团》。此后,这些图片辗转巴西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1993年,英国日内特出版公司出版《历史瞬间:珍贵的摄影档案——中国》一书,再次发表了其中的160多幅图片,使鲍耶尔斯基中国之行的珍贵历史照片以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
鲍耶尔斯基在汉中活动了37天,以“茶叶之路”为由头,考察了安康、西乡、洋县、城固、汉中、勉县、略阳。鲍耶尔斯基拍摄了其中的洋县、汉中和略阳,从他拍摄的照片内容来看,有风光、古建筑、城内街道、大户人家以及汉中府和秦州之间的村庄等。
在鲍耶尔斯基的相册里,标有“中国陕西汉中门楼(塔)1875年”的一幅照片最具开天第一张的代表性。照片显示,该城门楼为砖木结构两层,城门洞上题有“拱辰”二字,城楼的结构体现中国古建筑特色。鉴于当时摄影功能的不足,曝光速度较慢,可以看到城门洞旁虚化不清、动感强烈的交易商贩,喝茶人等。
从时间上看,考察团从汉口到汉中用了两个半月,中间还翻了一条船,当时的湿版摄影法设备笨重、操作繁琐,中途拍摄的可能性微忽其微。进入汉中,城门楼作为最为高大的地标建筑当是摄影师的首选。同时,此照地点标识明确,《汉南府续修郡志》第八卷内城池篇中记述:“府城旧址在城东二里,秦历公所筑,汉高祖都此,宋嘉定十三年徙筑今城,明洪武三年知府费震修周九里、八十步高、阔二丈五尺。四门:东朝阳、西振武、南望江、北拱辰。”可证此照为古汉中北门。作为影史第一张,内容、涵义、时间、地点均明确无缺。
从照片的风格和技术特点来看,这张汉中城门楼的照片具有19世纪中期湿版摄影的典型特征,照片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力。照片中汉中城门楼的建筑细节清晰可见,城墙的纹理、城门的结构以及周围的环境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通过对照片的细致分析和与历史资料的比对,足可认定这张照片为陕西历史上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鲍耶尔斯基的相册从编号097至107有10余张陕西境内的照片,有略阳县城附近山上的宝塔,略阳县城,带城垛的汉中府城墙,靠在胡锤寺(音译)大钟上的男子,汉中府地方官府的五开间大厅,孔庙(文庙)的棂星门,横跨街道的汉代(公元前202年)牌楼,武庙,汉中府(陕西省的主要茶叶交易市场)洋县一座寺庙中的门神塑像,建于713年的洋县开明寺。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陕南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场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这批照片内容丰富,摄影技巧娴熟,构图专业,是珍贵的人文地理作品,也是目前记录中国西北地区陕西最早的影像,更是那一时期留下来的唯一影像,鲍耶尔斯基也因此成为最早用镜头记录中国晚清社会实相的西方摄影师之一。
鲍耶尔斯基是以专业摄影师的身份参加考察团的,携带颇为笨重的摄影器材,在汉中的城市和乡村间穿梭,寻找他认为需要的拍摄地点。可以想象,他在拍摄这些建筑和场景时,为获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配合,顺利完成拍摄工作,不可避免地会有与他们交流,给向导、接待者、围观者、询问者解释摄影的原理和用途,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摄影这一新事物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