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40度高温下的坚守:秦巴山间“扫石”忙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7-16 17:48:32 编辑:方正 作者:李琳 版权声明

  7月15日10时20分,秦巴山脉,烈日高悬。乾佑河水面浮光跃金,两岸群山如翡翠堆叠,蒸腾出浓郁绿意。西康铁路蜿蜒于这险峻山水间,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旬阳桥隧车间的“扫山奇兵”,已在乾洼山脚下集结完毕。

  “山体斜坡陡峭,大家务必抓牢踩实,安全第一!”工长雷雨田的声音沉稳有力。点名分工后,这支以“00后”为主力的队伍背上安全包、手提钢钎和锤头,向山上进发。

  西康铁路是华北、西北地区进渝入川、连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沿线山势高峻、地形复杂。山上孤石、活石、探头危石及剥落体病害较多,给山下通过的列车带来安全隐患。暑运期间,列车开行密度加大,“奇兵”们的使命,就是对管内山体进行无死角侦察,让“伏兵”无处遁形。

  “虽然现在有无人机航拍建模,但是一到夏季,山里植被长起来后,细节的地方就拍不到了。”为了给病害整治提供第一手资料,雷雨田和他的工友们要在汛期把管内128座山头都走一遍,对山上的危石进行全面检查,分类定级,建立实时病害库。

  12时许,烈日灼烤着裸露的岩石,气温已逼近41℃。队伍行进在近乎垂直的陡坡上,狭窄的落脚处不过半米。被动网在眼前斜斜压下来,将本就狭窄的空间再度压缩。工区“00”后青工杨喆栋只能弯腰前进,动作谨慎,却丝毫不慌乱。

  “李亮,这边发现一块危石,把柴刀和油漆拿过来。”经验老到的雷雨田很快在荆棘林中发现一处危石。他灵活穿越,柴刀开路,队友紧随其后。“尺寸1×0.5×0.8米,这块应该是受到根劈作用,从上面这块母岩上脱落下来的,方位悬空,要纳入‘危石库’进行处理。”说话间,他将这个危石的位置、状态、特征变化等数据记录了下来。

  1992年出生的雷雨田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别看年龄不大,但在“搜山扫石”方面却是行家。“上山扫石就像‘打卡’一样,给每处危石进行编号,建档管理。通过目测、敲击、辨音、探查等手段,准确判断石头状态,并做到动态更新。”雷雨田说道。

  夏斗酷暑,冬战冰雪,搜山扫石不是个容易活儿。去年参加工作的杨喆栋对首次上山的经历记忆深刻。“记得第一次上山匍匐在一块峭壁上时,因为害怕不敢往山下看,感觉双腿都不听使唤了。”如今,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杨喆栋在扫山作业时已然面不改色,脚下也如履平地。

  13时30分,队伍行至一处风化较为严重的岩壁。“雷工,您看这块!”杨喆栋指向斜上方一片纹理异常发育、下方悬空的岩石喊道,“敲击声音发空,感觉不稳!”雷雨田仔细勘查,赞许地拍了拍他的肩:“标记下来,安排破石队处理。”当日扫山作业完毕,已经是14时20分。

  艰苦跋涉近4个小时,烈日当空,大家都已汗流浃背。队员们寻得一小片阴凉,席地而坐,掏出早已被烈日和体温烘热的馒头、面包,就着水壶里的水,默默补充体力,准备返回工区。当日,他们累计巡查危石点5处,处理危石1处。

  山风吹过,带来短暂的清凉,山脚下,这群年轻的“奇兵”驻足凝望。此时,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呼啸而过。大伙儿抹了把脸上的汗渍和尘土,望着远去的列车,脸上泛起淡淡的微笑。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琳  通讯员  刘涛  张霖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秦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