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旬邑县强化专家工作站作用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8-26 07:17:38 编辑:宁姝媛 作者: 版权声明

  8月21日,旬邑县土桥镇苹果种植“土专家”焦卫军(右一),在果园里给种植户传授苹果套袋技术。   本报记者   郑斐摄

  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燕晓锋 侯鹏

  “以前咱哪知道套袋还有这么多门道。专家一点拨,今年这树上的‘金蛋蛋’会更多、更亮。”8月21日,旬邑县职田镇苹果园里,种了半辈子苹果的老把式乔宏林捏着刚套好的果袋,眼角笑纹堆叠。

  乔宏林脚下的这片果园,正悄然成为一个课堂——旬邑县将“黑板”从教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围绕秦创原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旬邑县依托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推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专家、技术骨干、合作社带头人,与像乔宏林这样的果农一起在黄土地上精心浇灌,种出了一树树“科技果”。

  把“黑板”搬进果园

  旬邑县果业中心负责人安建鹏坦言,品质提升乏力、病虫害防治手段单一,曾像两道枷锁,束缚着旬邑苹果产业前进的脚步。

  破解困境,亟须新动能。旬邑县将目光聚焦于专家工作站,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设在果园里。一株株果树就是一本本生动的“活教材”,田埂地头是最接地气的“问诊台”。专家、技术员和果农围聚在果树旁交流,让那些书本上的农技知识,在掰枝、疏果、套袋的一招一式间,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咱的苹果模样俊,可路上磕磕碰碰,送到买家手里就‘破相’了,这可咋整?”8月18日,张洪镇果业合作社负责人宫文利站在果树下,抛出了困扰他已久的问题。

  “冷链预冷稳住‘心气儿’,定制包装裹紧‘身板儿’,再选对靠谱的物流‘脚力’,三管齐下才能确保果子卖相好。”专家张爱玲给出精准对策。

  话音刚落,一场田间的“头脑风暴”便热烈展开。果农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提议打造叫得响的品牌,有的分享在网上聚拢人气、提升复购率的办法。思想的碰撞既解开宫文利的心结,也拓宽了大家发展产业的思路与眼界。

  据统计,今年以来,旬邑县举办苹果套袋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专题技术培训62场次,培训像乔宏林这样的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2800余人次。

  让沃土育出新枝

  好技术需要人才来应用推广。在旬邑,专家工作站就是盘活人才棋局的一个关键“枢纽”。

  旬邑县整合农业、果业、医疗、教育、融媒五方力量,组建专家服务团。今年以来,专家带着技术手册和解决方案,下乡百余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余份,把服务精准送到产业一线。

  专家工作站的平台效应持续释放,吸引高水平科研团队扎根旬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锋旺教授团队常年活跃在果园一线,潜心选育良种,培育的“秦玉”“秦秀”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这些从黄土地里长出的“科技果”,正成为旬邑苹果拓市场、强品牌的崭新名片。

  用融合助力振兴

  旬邑苹果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其密码在于顶层设计与“四链”的深度融合。

  “我们着力构建‘人才库实时更新、创业平台搭实建强’的支撑体系,以项目化方式扎实推进人才引领工程。”旬邑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张颜珺说,这将专家人才下基层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确保服务不流于形式。

  在旬邑,专家工作站如同一条纽带,将政府、高校、企业和农户紧紧串联,创新的种子找到了肥沃的土壤,人才的链条环环相扣、贯通上下游。

  工作站引来了专家服务团,推动本土人才“拔节生长”。2800多名基层农技员和“新农人”,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秀才”“土专家”,用从专家那里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经验,解决着十里八乡群众遇到的具体问题。

  “过去,科研和产业像是两条平行线,现在通过工作站这个‘转换器’,高校的智慧、政策的东风、市场的需求和咱果农的期盼,真正拧成了一股绳。”安建鹏指着远处郁郁葱葱的果园说,“四链”的深度融合悄然弥合着科研与应用的鸿沟,打通了科技兴农路。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