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新闻编辑部有一群闷骚小编。
人事招聘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照着“不闷骚不接收”的标准招的人,来来去去的,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那么点“闷骚+神经质”。萌不萌的不知道,二不二是常有的事。以下,就是这群小编们隔三差五遇上的事——如果你有生之年曾萌生过要当编辑,或娶个女编辑,嫁个男编辑,那请详读,别错过——不是每次走岔路都有好心人拉你回正途。
【第肆拾柒期】:小编最近都在看啥书
都说这几种东西是别人无法抢走的:读过的书、胃里的食物和心中的梦想。而作为成天坐在电脑前的码字小编,他们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来,autumn sun带你看看他们的藏书,和读书心得。

------------------------------------------------------------------------------------------
多比(其个人形象有在往期的故事中有交代,有兴趣请点击>>>这里)作为新闻编辑部的“一姐”,其看书的频次、和阅读量上更是无人能及。说项数据各位感受一下,2014年她先后看完近500本书,平均一天阅读1.3本书,购入300余本,全年花费在上万元……

多比看书不限类别,用她的话说“给本说明书也能翻完。” 在多比的包里一般常备1本纸质书+kindle,乘车等不方便翻页的时候都是看kindle,其他时间看纸质书。另外,部分出版时间较早的书,淘旧书较贵还不方便,网上很容易找得到电子版,而且kindle装多本字典后就像个隐形电子查阅馆。虽说电子书在阅读方面有很多的优势,但多比认为“纸质书无可替代!”

最近多比在阅读余师所著的《冰箱·远方》,因为装帧精美她便买了闲时翻看,书里记录了一个人背着吉他行走路途中的旅行、一个男人在厨房里和各色蔬菜结伴的原地旅行。对于该书多比评价,书中文艺的腔调可能较多人会嫌弃,但呈现的生活方式却人人称羡。
------------------------------------------------------------------------------------------
个人认为,大河是新闻编辑部文艺气息最为浓厚的小编,给人一种恬静儒雅的感觉。大河没有特别喜欢的书籍类型,但她表示不喜欢看心灵鸡汤、理财宝典、婚恋教材以及菜谱。小说、人文社科、杂文看得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大河一年约莫会看个30本左右,买书大概也是这个数字,她的原则就是随买随看,看完再买,一般不借。
最近大河在看《西藏生死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这本书大致讲述生死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命题,大河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启示淡化心中的偏执、无奈和恐惧。分享书中的一段话,“执着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着。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拼死拼活去执着的悲剧性和嘲讽性:执着不仅不可能捉住什么,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

温迪是多比推广的kindle使用者之一,她一般买书都是先用别的方式(电子书、借好友或者蹭书店)看完觉得还想要才买回来的,一年下来的购入量在二十本左右。温迪涉猎甚广,主要关注文学、历史等几类书籍,最近她在翻看马伯庸著写的《古董局中局》。
这是一部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字画、青铜、金石、瓷器……每一件古董背后,都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而每一件仿冒品背后,都是机关算尽的机巧和匪夷所思的圈套。翻开本书,了解古董行当里的文化传承与江湖险恶。
------------------------------------------------------------------------------------------
高尚编育有一子,名曰蛋蛋,一岁过半,正是引导教育的时候。故此,高尚编目前正在恶补“育儿心经”,研习《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经典的育儿书,很多家长都看过,虽然蒙氏教育是19年代初期风靡的,但是现在对于中国家庭依然很受用,告诉如何教育小孩,不是过度的管教也不是过度的放纵,而是引导。
高尚编苦读月余颇有心得,他表示,这本书教育家长对待孩子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方说蛋蛋,总喜欢把玩具扔到沙发底下,让人头疼。做为大人,可能觉得孩子太调皮,但是应从一个不到2岁的小孩出发,他的心里还没有善恶,只是单纯觉得有趣,可以引起大人注意力,所以在对待这种事情时,要心平静和,能说理就说理,说不来也不要生气。”
------------------------------------------------------------------------------------------
氮磷钾极富幽默感,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事物无意间就会触碰到他的G点,为满足一下自己的窥秘情结,他特意找记者组的同事借来了这本《红旗照相馆》。
本书作者晋永权耗费数年精力深入研究1956—1959年间的中国摄影史,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探讨当年中国摄影的独特话语体系,用丰富翔实的史料、文献和档案资料开启这扇历史之门,让我们有机会回望那一段社会史的特异景观。半个世纪之前的影像遗产越过历史时空,仍在影响今日中国的影像文化生态。毫无疑问,这一研究成果对当今的中国摄影具有现实意义。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