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傩戏表演就是这样在走乡串户的过程中进行,在河流纵横的陕南山区,戴着面具过河不是件容易的事

傩戏的手抄本里,这些生僻的文字让不少人看了直摇头

郭金魁自己动手制作演傩戏的道具

李森林是目前傩戏表演者的一面旗帜

李森林对中医也略知一些,闲暇时常去山上采草药

傩戏表演让不少都市人十分好奇

在宁强县,郭金魁等人在家里排练傩戏

傩戏的表演者卸下神秘的面具

郭金魁表演惊险的过刀山
当镇巴县老艺人李森林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后,一个隐藏在秦岭深山中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南傩戏神秘的面纱渐渐被外界所揭开。
70年的傩戏情结
深秋的秦巴山中,秋意渐浓,当记者在镇巴县盐场镇小毛垭村见到75岁高龄的李森林时,他背着背篓,正在山坡上采草药。
李森林是陕西省镇巴县人,出生在一个家传五代的傩戏世家,从5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傩戏。70年来,通过表演傩戏为当地群众祈晴祷雨,求五谷丰登、生儿育女、儿孙幸福、六畜兴旺,已成为李森林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傩戏之外,李森林对中医也有所研究,空闲时爬山采药,施医舍药给山乡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傩戏最辉煌时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村里每逢红白喜事、春播秋收都要演啊!附近村中的人都来瞧热闹,场面好大吆!”略带四川口音的李森林在记忆里寻找着傩戏的辉煌历史,从他的表情看得出,傩戏带给李森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如今,表演一场很难啊!”在镇巴县找不到和他一起表演的伙伴了。“我的七个儿女没有一个愿意跟我学傩戏的,没能把我的技艺传给子女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提及此事,老人情绪变得低落。
傩戏顽强生存
神秘激越的音乐、刚柔相融的唱腔、粗犷豪放的动作,这些构成了傩戏不可或缺的表演元素。在宁强县二郎坝乡的二郎坝村,当与李森林一起表演傩戏的郭金魁戴着彰显猛勇的傩面具,身穿特制的傩衣时,傩戏的神秘色彩便有了几分。“前不久,我们受邀去兰州参加傩戏演出,一起演出的有四川的、甘肃的,还有贵州的,从他们的傩戏里,我们看到傩戏的表演是异曲同工,四川傩戏的内容赋予了时代的气息,更加生活化了。但是我认为这是祖宗留下的技艺,它的价值就在于原生态,如果变得生活了,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在表现手法上,那边从舞蹈的动作、服装及面具的样式上跟咱们这边不太一样。人家的面具细腻,表演手法多样。我们的傩戏面具粗犷豪放,表演地方方言味更浓。”第一次和几个师兄弟一起出外表演,他们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总结。“能够一直坚持走到今天,全都是因为我个人的兴趣。老话说爱一行才能干好它。原来做傩戏都是给乡里乡亲帮忙,不挣啥钱,媳妇也从来没埋怨过”。
郭金魁也相信随着中国戏曲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傩戏的文化艺术价值也将得到更好地提升。在他家,我们看到许多关于傩戏的文字、卦式、图腾、法式、占卜卦术的记录,全都是郭金魁自己整理的,其中一些有些年头,纸页早已泛黄。
据汉中市文化局一位负责人马筱云介绍,汉中傩戏历史悠久,它是多种宗教文化的混合产物,后盛行于汉中城乡。近些年傩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目前能在当地正式演出的傩戏班子寥寥无几,能够常年坚持表演的傩艺人仅有十人左右。
本报记者 陈团结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