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华商网评论频道,欢迎积极投稿
相关旱灾新闻:中国现历史罕见旱情 全国近四成冬小麦遭受旱灾
陕西省榆林定边县发生特大旱灾
陕西出现20年一遇大旱 6.2万农村人饮水困难
财政部下拨3亿抗旱补助资金 陕西1000万支持抗旱
自去年入冬以来,中国大部分小麦主产省遭受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2月5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收在面积已达43%(2009年2月5日中国新闻网)。
这次旱灾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危害大的特点,尤其是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近期北方各省降水依然偏少,旱情难以迅速解除,这样的天气状况不仅会给作物的生长带来影响,而且会造成人畜疾病多发,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影响社会大局稳定,使本来因为金融危机就已经出现困难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扪心自问,气候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但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家水利投资往往更偏重于投向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水利工程倾斜不够。一些地方也没有真正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等、靠”现象。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取消,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日每年大约减少45亿个,相当于每年减少900亿元的投入。原本主要依靠农民筹资投劳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活动受到较大影响。此外,还存在资金分散问题,很多部门都有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但并没有形成合力。
资金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或是没渠,或是渠道废弃;或是没井,或是机井坍塌;要不就是有井没电,抗旱救灾只能靠肩挑手提。2008年4月,财政部农业司司长赵鸣骥披露,我国现有灌溉面积9.28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8.68亿亩,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6%!旱灾面前,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状况,怎能不让人忧心如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国家的命根子,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旱灾面前,加快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各地要抓住深化农村改革的机遇,化危为机,加快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发展灌区为重点,搞好现有灌区维修、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新的大、中型灌区,充分利用地表水,适地、适度发展适应气候的新型农作物。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成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因地制宜推行保护性耕作,抵御干旱,保护和恢复地力。要认真总结各地创造出的土地流转和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做法,加大土地流转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吸引规模资金进入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而促进粮食丰产、农业丰收。(作者:李新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