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简介

    经济社会蓝皮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分析报告,主要供政府决策作参考。2008年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分社会卷与经济卷,其中,社会卷围绕公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人才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问题展开研究。

    蓝皮书始于1681年,是英国政府提交议会的一种出版物,因封皮是蓝色,故名。

详情>>

民生四大成就

教育发展名列全国前位

陕西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数量和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2和第4位。民办高校在校生总规模、本科院校数、馆藏图书量等5个方面均居全国第一。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4%

2001年至2006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784元,年均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520元到2006年的2260元,增长了740元。

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建成

陕西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办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划、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等法规,形成了陕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生育、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

“十五”期间,陕西全省卫生财政拨款达118.57亿元,五年内翻了一番。其中,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的投入占到总投入的72.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07年达到104个,覆盖农业人口2765.38万。

蓝皮书重点

大关中城市群应纳入邻省城市

  蓝皮书中建议,构建大关中城市圈,需要将关中城市群周边的三门峡、运城、临汾、延安、庆阳、平凉、天水、陇南、汉中、安康、商洛和十堰都纳入大关中城市群,扩大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范围,以此来组建大西安,整合大关中,带动大西北。

建议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陕西生态建设存在着生态“欠账”过多导致生态极其脆弱、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环保投资水平不合理、重点流域污染依然严重等问题。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是当地利税大户,地方政府的行政运行过分地依赖这些企业,姑息的态度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西安文化产品包装不够

  西安文化产业存在6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西安的文化产业规模和速度不够;特色不突出,成规模的文化品牌不多;文化创意产业不发达,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也不多;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平衡;投入不足;文化产品对外宣传不足,对媒体和网络的利用度不高。

  编者按:《2008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将于2008年1月陕西省“两会”前正式出版。蓝皮书中的《陕西改善民生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指出,陕西在改善民生方面,教育发展比较快,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形成,城乡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体系开始建立。与此同时,在收入差别、就业供需矛盾、住房问题、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目前,陕西面向全社会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规模偏小,并且价格与商品房价格差异较小;面向最低收入家庭的租赁房源不足。大量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部分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较差。陕西超过50%的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比较突出。

  虽然陕西房价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近几年房子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幅度,一般工薪阶层也只能“望房兴叹”。而那些贷款购房者,近四成人月供占到了家庭月收入的一半以上,超过了家庭负债的警戒线。

详情>>

  2006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91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82元,居全国第24位,在西部十二省区中仅比贵州高100多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差金额从2001年的3964元上升至2006年的7008元。

  全省区域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在职工平均工资方面,2006年,西安与商洛相差88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方面,榆林与杨凌相差49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杨凌与商洛相差2200元。

详情>>

  “十一五”期间,陕西将迎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低生育水平存在反弹的可能,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逐年攀升,这会造成未来婚姻年龄段男性人口过多,形成婚姻挤压,直接扰乱既有的婚姻秩序,破坏社会性别总平衡,造成婚姻家庭结构、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导致买卖婚姻等犯罪行为的增加,给未来社会留下严重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陕西10年后进入老龄化高峰期

  目前陕西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抚养老人和小孩的负担减轻,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但10年后,陕西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对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极大影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劳动力资源也会日益短缺。

详情>>

  “改名”让高校无形资产流失

  陕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有所降低,和陕西高等院校一些经几十年积累形成的教育品牌、专业特色在全国的影响日渐式微有很大关系,呼吁我省部分高校拆分和复名。

  上世纪末高校“并校”热、“改名”风,使陕西原有的地质、矿产、冶金、纺织、轻工、建筑、机械、公路、以及财经、医学等颇具影响、特色鲜明的“学院”全变成了“科技”、“工程”大学,招生时考生和家长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改名后学校每年招生广告还得注明“原××学院”,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软资源白白流失。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普遍追求“大而全”,试图培养出“万金油”式毕业生,结果适得其反。

详情>>

  《2007年西安公众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西安市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

  调查结果显示,15.8%的市民认为自己“很幸福”,38.2%的市民认为自己“比较幸福”。西安市民很重视亲情的培养和维系,其次是“人际关系”和“精神、心理状态”,这是市民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市民对“经济收入”、“医疗卫生”、“实现个人价值”满意度评价较低,大多选择感到“一般”。由此看来,提高“经济收入”和完善“医疗卫生”工作是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详情>>

专题出品:华商网 2008年1月8日 策划制作:叶子冬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