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孙思邈拿错书,错得有多远?

   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上矗立着李白、杜甫、孙思邈等名人雕像,其中孙思邈手上捧着一本翻开的书,这本书看上去和现在32开的书本大小和形状差不多。孙思邈生活的唐朝,书都是卷轴的,到明朝中期线装书才出现。有网友表示,西安作为著名古都,出现如此穿越实在不应该。【详情】

 
 
2014-03-17
第124期
孙思邈和线装书:唐朝人VS明朝书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线装书

   线装,也称古线装。有人认为,汉代已有线装书在书市出售。其实,汉代有书市,但没有线装书。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孙思邈手捧线装书
貌似严肃派探讨:孙思邈应该拿什么书

   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介绍:“孙思邈生活的年代是唐朝,那个时候,书都是卷轴的,在唐晚期的确出现了其他的装帧类型,但线装还是没有的。到明朝中期线装书才出现。”

   线装书的出现,必然以印刷术的进步为基础。线装书是在明朝的时候走向成熟,此前,书籍还是以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为主。

  古代的图书是如何装订的?

   从结绳记事到电子图书,文字的呈现形式与人类的技术水平是基本一致的。中国古代的图书装订形式,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卷轴装
经折装
旋风装
蝴蝶装
包背装
使用时期:隋唐时期 使用时期:隋唐时期 出现时期:9世纪中叶出现 使用时期:晚唐、五代 最早出现于南宋后期或元初,元末明初多用包背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将书卷卷在轴上。纸写本书,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也叫梵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中国书籍法帖装裱形式之一。 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 , 亦称“旋风叶”、“龙鳞装”。 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其形式是:长纸作底,首叶全裱穿于卷首,自次叶起, 鳞次向左裱贴于底卷上。 其特点是便于翻阅, 利于保护书叶 。 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包背装起于南宋后期。包背装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磨损书口,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在书架上。

   现有资料显示,医学大家孙思邈的生卒年份为581-682,他出生那年,隋朝建立,比唐高宗李治早一年去世。因此,孙思邈如果读书,书本的装订有可能是卷轴装,也有可能是经折装,而绝不可能会是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至于晚于以上装订形式出现的线装书,是绝无可能出现在孙思邈手里的。

无厘头精神陈述:错的不止“孙思邈”

 

  武则天也拿过线装书

  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因号称是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而备受关注,但却因片方曝光的武则天翻看线装书的剧照而引来一片吐槽声。

  金庸也爱穿越

  网络大V@信海光也曾吐槽:金庸也在小说里暴露了不少知识短板,主要集中在自然常识:杨过吃棒子,黄蓉吃西瓜,段誉吃辣椒,喝碧螺春,萧峰吃花生,杨铁枪吃蚕豆,张无忌吃苹果,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才传到中国。阿紫吃人参治病,实际上人参到明朝才入药;华山派天天吃米饭,那地方大陆季风气候,吃锅巴才对,肉夹馍也差不多吧。

  名博@马伯庸 演示如何“穿越”

   
网友怎么说

  @黛玉赱四方:药王爷他妙法高,扔掉了卷轴换线装!

  @蓝天红雨:只要没拿平板就行。意思到了就行。

  @TinTinpqy:切!拿着本线装书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是他手里拿着的是本《本草纲目》那才叫牛X...

  @孙登登hy:应该拿块ipad

  @北木轩主:少为一个艺术品操心,要改变形象得从改善环境做起

  @饼脸星一霸:还不许人家自己缝一本啊

  @青春潜水员:封面上书三个大字“小时代”。没文化真可怕

错与不错的容忍界限

  古装剧里服装、发饰、言辞张冠李戴比比皆是,近来争论渐热,起码是个好现象——说明大家不乐意被糊弄着娱乐了。

  不管是孙思邈塑像还是演着唐朝戏的范冰冰,显然错就是错,没什么可解释的。

  不过细究之下,在全民娱乐的前提下,对于类似的错误其实是有个容忍界限的。

  穿越剧盛行,剧情里的狗屁不通总会有人买账,只图看得乐呵呵就好,在乎里头汉服一路穿回明清的,毕竟是少数。至于综艺上越演越烈的古装扮相,也是扯着下限为求民众一乐,权当体谅苦心,没必要揪住错处就不放。

  要科普要求知,有正经八百的电视节目等着你,纵然是有几分演说性质的《百家讲坛》——看一集也比你看一整部电视剧学到的东西有用。就别去苛求电视剧编剧和综艺编导们在娱乐性、趣味性、话题性之外还要尽善尽美地兼顾传播国学、讲演历史。

  同上,既然电视剧等等的错在容忍范围内,那显然也有不被容忍的。

  比如拿错了书的孙思邈塑像。塑像是一种文化象征,你这象征本身就是个错坯子,还指望别人不戳你脊梁骨,不挤兑雕塑家一时不查闹出的笑柄?

   
范冰冰和线装书

 

结束语
 
 
  类似的穿越虽然尴尬,却常常能博大家一笑。若作为艺术品出现在公共场合,则应该考虑一下作品背后的文化常识了。
往期回顾  
 
新闻解读课123期:西安,您是古城还是国际都市?
新闻解读课123期:西安,您是古城还是国际都市?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详细>>
新闻解读课122期:别为“推普”操闲心
新闻解读课122期:别为“推普”操闲心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详细>>
新闻解读课121期:别让不规范成习惯
新闻解读课121期:别让不规范成习惯
  汉中抓嫖事件中,有一个问题成为了争议的焦点,警方在执行公务时为何不...详细>>
新闻解读课120期:别过度解读“马上体”
新闻解读课120期:别过度解读“马上体”
  有人说“马上体”其实寄托了大家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你怎么看呢?详细>>
编辑:温迪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4 西安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B2-20080006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