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原点周刊 > 正文

石墓群透视清代大荔首富兴衰

原点周刊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崔永利 2015-05-04 08:36:32

  田亚岐后悔当时没有留下这些“后人”的联系方式。到底谁是李氏家族墓的后人,这个问题一度让田亚岐困扰。

  但后来,村里一位老人的说法,给了他一些线索。老人说,他的爷爷辈已经开始给李氏家族守墓,他也曾经帮李氏家族守过墓。他隐约记得这个家族的后人住在大荔县奓(这个字字典中读zhā/zhà,当地读tuo)巷。

  田亚岐在当地土地部门的配合下,又经过地契最终找到了奓巷这家人的住处,但是,住在这家院子的人说他们不姓李,只是替院子的主人看房子。房客说,房东在西安交通大学当老师,年龄在60多岁,女性。

  李氏族人外出“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

  最终,田亚岐找到了这个姓李的女老师。她叫李映丽,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

  2015年3月9日下午3时,西安交大医学院家属楼。75岁的李映丽耳聪目明、头发乌黑,看不出是七旬老人。

  她的家中,除了书就是各种古玩。“都是假的,当时考古队说会从我祖上的古墓中挑一两件东西留给我当作纪念,可是后来就没人提起了”,李映丽笑着说。

  对于祖上的一些事情,李映丽隐隐约约还能记起一些。“新中国成立前,每到春节,来自全国一些我们家族商铺的人(掌柜的),就会过来报告一年经营的状况。他们来的时候,都会给我们这些孩子带一些当地的特产和小吃”,所以李映丽记忆深刻。

  李映丽听奶奶讲过,他们家的商铺遍布全国,李氏家人外出可以做到“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她还记得,小时候,他们家房屋阁楼上曾摆放大量皇上赐的“顶戴花翎”和官服。

  文革时期,李映丽在大荔县和西安市的家中,遭到多次抄家。“家里的字画在一次抄家后被焚烧,烧完后的画轴,提了几筐子才收拾完。”

  李映丽至今收藏着清代考场作弊的“夹带”,她说这是在一次抄家后遗留在院子里的,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她悄悄收了起来,留作纪念。

  李映丽结婚前,奶奶曾经拿出一篮子镶着钻石的手表,让李映丽挑一块当作结婚礼物。“那时的我不懂事,没有要”。

  李映丽的堂哥李武华出生在193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在是西安音乐学院研究小提琴的教授。

  李武华曾经难以接受自己祖坟被挖的现实,但后来慢慢接受了。

  “我们知道,靠我们的能力无法保护好祖坟,最终还是接受让政府管理”,李映丽说。

  村里李姓人都不是石墓后人

  八鱼石墓李氏家族的后人找到了,那么八鱼村数千李姓的村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田亚岐在一篇回忆录中提到,明代中期以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沙苑”(大荔县当地的沙土地带)一带几乎没有固定居住户,明末之后,居住于同州府(今大荔县城)的大户人家(当地称财东)开始在此地开辟田宅,招募佃户。

  田亚岐认为,当时在这里通过耕田达到收获的目的只是一种借口,真正的用意是由于当时战乱的原因,他们想在这兵卒不达、荒无人烟的地方建立各自的家族墓园。

  考古专家已经勘探出,起先李姓家族在今八鱼村建立首座庄园,随后赵姓、安姓、詹姓等诸多大户也相继在与八鱼毗邻的王阁、东半道、东羌白、黄甫、王店、南庄等地开辟各自的庄园。刚开始庄园的主人不常驻,后来家族部分成员也慢慢住进。庄园管理者从各地招募雇工或逃户,看守墓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印记逐步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现今的八鱼村归羌白政府所辖,是一个拥有400多户的大行政村。

  村中有位70多岁的李姓老人告诉田亚岐,他的祖辈是上世纪30年代黄河决口之后从河南逃荒到大荔的,有的是40年前因三门峡库区建设移民过来的。早先来这里的人曾被李家收留并作为看墓人带到八鱼村庄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他家不再有这个义务,但每逢清明节到来之际,李家人一定会从县城、省城或其他地方赶来扫墓,还会带着礼品拜望他家,像走亲戚一样。

  现在八鱼村的绝大多数人家虽然都姓李,但是他们与石墓主“李氏家族”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李氏祖上疑似“关中大地震”移民

  在进行抢救性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也对流散在当地村民处的一些石质文物进行回收,一个月就回收了200多件石质构件。

  其中,一块回收的墓志铭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墓主人叫李图南(讳鹏,字仲鲲,号图南),显示其生卒年代是1720年到1797年,享年78岁。根据大量的其它出土碑文记载,李图南是家族寿命最长的一位。

  专家根据墓志铭了解到,李图南所处年代为乾隆盛世,一生主要在广东一带经商,是李氏家族发展商贸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墓志铭还刻画出李图南的“疏财仗义,轻财乐施”。每到了“凶岁薄收”,他都拿粮物赈济穷人。对于一些无力偿还贷款的穷人,甚至一把火将借契烧掉。

  田亚岐根据其他相互印证的碑文认定,李图南的父亲是李增辉,祖父是李凤翔,曾祖父是李训。李训的生卒年代已经没有记载。

  李训再向上已没有文字记载。 但是,李图南的碑文上的一句话,给了田亚岐无限的想象。“其先山西晋阳人也。后徙居关中”。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田亚岐推测:一次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让晋阳的李训祖上,徙居陕西关中。

  1556年1月23日夜,我国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巨大地震,估计震级为8级。据史书记载,以陕西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等地的震灾最重 ,故称为华县地震,83万人丧命。

  田亚岐说,大地震后,关中人近乎绝迹。多年后,朝廷首先鼓励河东(黄河以东)的民众徙居关中。田亚岐推测,李训的祖上最早来到关中的是老哥俩。他们极可能还是有较高文化的教书先生。

  这一点在李训的后人中有人任教育局长,有人“生而颖异,长具宏达识”中可以推断。绝大部分墓碑上能看到,李氏家族的后人受过良好的教育。

  李训以上已经缺乏相关依据了。但是《大荔李氏家族墓地》记载:“从明末清初仅传说而无家谱记载的三辈祖先,再从清初以后到民国时期有家谱记载的十辈人,总共十三辈人”。

  遭遇战乱盛极而衰族人流落四散

  已经发掘的3号石墓,墓主叫李树德(字滋亭)。根据墓志铭记载,李树德读书时,凡接受过的诗文经传,先生稍加提示即可融会贯通。大约1830年以后,李树德以优异成绩且“捐职”任兴平县“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

  从李训开始,李家发展到李树德这一辈人,已经是有权有势,富甲一方,可谓是大荔县首富。

  李树德继续发扬祖上“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先后出巨资修缮同州试院(大荔师范的前身),修补灞桥,修整县城和八女井村(八鱼村古称)破败的城墙庙宇。20余间李氏宗祠焕然一新。

  为了能让八鱼村及其周围家境贫寒的学童有读书的机会,李树德施舍良田80余亩,创办义学,出资聘请德才兼备的老师。每遇到灾荒年间,李树德就要开仓赈济。

  李氏家族在那个年代,不但对平民如此慷慨,对朝廷也是捐赠不断,但也因此埋下杀身之祸。清同治年间的战乱中,李氏家族因为捐赠朝廷以及家庭的巨额财富,成为了起义军首选的攻击目标。李家宗祠、房舍被付之一炬。

  1869年,担惊受怕的李树德撒手人寰,终年66岁。他被悄悄地下葬在生前就已经修建好的石墓内。从此,他的后人便举家出走,流落四散。他们多数人落足于全国各地所开的商铺内,有的则隐居于穷乡僻壤。

  此后,偶尔有李氏家族的后人回来。匆匆埋葬亲人尸骨或者在坟前烧烧纸钱后又匆匆离去。

  李氏家族和当时众多的陕西商帮一样,从此走向衰退。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王静

相关热词搜索: 田亚岐 后人 李树德 大荔县 明清

上一篇:牛市盛宴涨跌都焦虑 西安男子典当房产投入20万元 下一篇:HZ国际指尖商城号称第二个淘宝 谎称有10亿担保金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