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代表担当|为贫困群众注入力量 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赵瑞利 杨钤文 2020-10-29 21:17:37
[摘要]10月26日至10月27日,华商报记者跟随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脱贫攻坚·代表担当”主题采访团走进汉中。看到了群众曾因地处偏僻、产业落后以及疾...

  10月26日至10月27日,华商报记者跟随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脱贫攻坚·代表担当”主题采访团走进汉中。看到了群众曾因地处偏僻、产业落后以及疾病导致的贫困,也看到了省人大代表们为拔掉穷根所做的努力:他们根据当地特色,通过打造品牌、发展种植产业、免费培训等方式,为群众脱贫注入力量,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创立品牌茶叶,打造脱贫致富“金叶子”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小河庙村海拔高、多云雾,是该县茶叶的主要产地,而在以前,村民分散经营,品质难以保证,茶叶销售价格低廉,省人大代表鲁琼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将“汉中仙毫”打造为品牌远销省内外。

  10月26日,勉县小河庙村,村民何明坤正在打理茶园,何明坤家因病致贫,何明坤说:“来茶园工作以前只能在村里打零时工,一天收入七八十元,还不稳定,现在在茶园有了稳定的工作,还与茶园签订劳务合同,一个月能拿到三千元左右。”

  分散经营、没有统一品牌,茶叶价格低、收入低,这是当时茶农们面临的共同问题,省人大代表鲁琼了解到这一情况,跟随丈夫回到村里,带头成立了勉县小河庙云雾香芽茶叶发展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50户农户抱团发展,免费提供茶叶种植、生产、加工技术服务,无偿向贫困茶农发放茶苗,改良茶叶品种,提升茶叶质量。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小河庙村及贫困户荒废茶园4800余亩,亩均租金600元,并面向本村和邻村茶农收购鲜叶,对贫困茶农的收购价高出市场价20%,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劳动增收脱贫。同时,与贫困群众签订劳务用工合同,不定期培训种植、生产茶叶技术,增加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发展订单收购,实行产业扶贫。

  何明坤就是受益者之一,这几年,他除了在这里上班以外,家里还打理了三四亩茶园,鲜叶都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平均每斤鲜叶能卖到60-80元,加上工资每年收入能到达30000多元,何明坤也实现脱贫。像何明坤一样受益于“抱团式”发展的农户还有很多,截止目前,累计带动周边群众2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9户1159人。

  “产业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的茶产业也要从单一产业逐步迈向多产业融合发展。”鲁琼将生态茶文化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创新实施“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茶旅融合发展思路,开展“茶园休闲观光+品茶+茶叶采购”的体验消费模式,将茶叶与旅游相结合,目前已形成以生态茶园徒步、摄影、采茶制茶、茶事民俗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茶乡旅游新亮点,让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到这里来,实现双赢。

  下一步,鲁琼准备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开辟多条销售途径,将合作社的茶叶品牌推广出去,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巩固脱贫成果,带领大家共同增收。

  小小一棵苗木 开出“脱贫致富花”

  龙草坪村地处秦岭腹地,离佛坪县城18公里,这里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要想致富十分不易,省人大代表谭从香带领村民种植白皮松,打造“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让村民实现脱贫,共同致富。

  谭从香一直在探索致富之路,2003年她去杨凌农高会后了解到种白皮松可以挣钱。她拿出自己的积蓄,筹钱2万多元,租地10亩,种下1万多株白皮松苗子。“苗子买回来才20公分左右,前几年长的很慢…”谭从香说,经过十年的摸索尝试,终于在2013年收获了第一桶金。尝到甜头的谭从香并没有一人独享,而是心系村民,带头发展山林种植产业后主动传授经验和技术给村民,帮助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从2014年开始,谭从香便带着其他村民开始种树,她四处奔走购买树苗、学习请教种植苗木的知识并寻找销路。村民们渐渐跟着谭从香开始种树,少的种了一两亩,多的种了十几亩,从苗木的种植、修剪管理、打药,大家都会去问谭从香,谭从香一一耐心指导。

  10月27日,佛坪县龙草坪村,63岁的村民徐德发告诉华商报记者,以前他是给谭从香种树拿工钱的,谭从香主动找他并告诉他种树能赚钱,还借给他14000元让他开始种树,2004年他开始跟着谭从香种树,2011年把树卖了以后才把钱还给谭从香,并实现脱贫。“这七年里,她从来没有开口问我要过一次钱。”

  据了解,龙草坪村共有159户487人,90%的村民都在种白皮松,一共种了400多亩。截至目前,69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谭从香抓产业发展与促脱贫有效的融合,重点从“科技兴村,产业富民”的思路入手,采取“2+1”“1+1”等模式,大户带产业、党员帮思想、能人帮技术等方法,充分发挥帮带作用,为推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于2014年成立了顺傑苗木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初步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有效地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的发展升级。

  2017年5月,谭从香以村两委为主体,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此基础上还发展了种花菜、樱桃园、养蜂等产业,打造多元化的产业,带领村上的贫困户、农户入队入社务工增收。

  白皮松代表坚韧、健康、长久。省人大代表谭从香正如白皮松一样,用她坚韧的性格,带领村民们长久致富。谭从香说,她将带领大家继续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免费培训让贫困妇女成了“巧绣娘” 家门口也能把钱挣

  免费培训、提供灵活的就业岗位,省人大代表王小琴带领的宁强县羌州绣娘有限公司让贫困妇女,甚至因病致贫的妇女有了一技之长,顺利实现脱贫致富。

  10月27日,宁强县羌州绣娘有限公司,这里摆满了玲琅满目的刺绣作品,有王小琴收集的“老花样”绣品,还有她们创新的“新花型”绣品,厂房内,8名绣娘正在绣花,一名绣娘正在绣一幅兔子图,绣品上的兔子栩栩如生。

  据王小琴介绍,这是一名聋哑绣娘,名叫郑娥,以前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听说她开设刺绣培训班时主动来学习,王小琴看她虚心刻苦又很有天赋,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她带出来。从最简单的针法,到构图、配色,王小琴一点点教,但是与郑娥沟通起来并不容易,只能指着颜色慢慢教,好在郑娥很努力,学的不错,现在每个月靠刺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实现了脱贫。

  像郑娥一样的励志绣娘还有很多,来自胡家坝镇毋少玉是因病致贫,2015年做完乳腺癌手术后处于恢复期,在公司学习刺绣后留了下来,目前已经成为公司的一名高级绣娘。毋少玉说:“在这里做刺绣一方面可以增收,另一方面也能带来心灵上的缓释,很开心。”

  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王小琴就开设了免费的绣娘培训班,主要针对贫困户,帮助农村和城镇待业妇女学会了羌绣技艺,提供了就业岗位。公司通过同贫困人员及待业人员签订用工合同,介绍她们到公司务工获取报酬,或者和居家灵活就业绣娘签订产品回收协议,免费提供材料绣具,使贫困人员在家中利用闲暇时间,完成绣品,然后公司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产品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对一指导、刺绣技艺培训、羌族民间刺绣的构图、羌绣绣件绣品的再加工、羌绣工艺品的加工生产等都是王小琴的培训内容。接受培训后,根据技术精湛程度分为初、中、高级,分别刺绣不同等级的绣品。

  除了传统刺绣,王小琴还引进机器刺绣,机器绣出来的绣品更加平整,性价比也更高,一次可以绣十二件作品。目前王小琴也在培训绣娘们操作机器刺绣,培育现代化岗位。

  据了解,截止目前,王小琴的公司共带动10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其中贫困户300余户,残疾人23名。

  王小琴说,作为人大代表,要干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去帮助大家,带领大家致富,在发展羌绣的道路上,要坚持传承加创新,才能让羌绣走的更远,她希望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实习生 杨钤文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报社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茶树 脱贫 金叶子

上一篇:西安市民定制实木家具发现是多层板 联系厂家得知“并未生产” 下一篇:安全吗?西安一小区将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业主们态度不一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