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几个号码都是借来的。
4月17日,西安市碑林区某商业场所王经理接到陌生人发来短信,提示其查看今日头条某账号发布的内容。查看发现,此账号发布了一条“举报”该商业场所存在违法经营的内容。由于该场所已停业装修施工两个多月,所以“举报”内容完全属于造谣捏造。
通过后台私信聊天,王经理要求删除该条不实举报信息,对方提出要10000元“删帖费”,否则还将采取其它方式继续“举报”。因担心其造谣言论对经营场所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王经理通过对方提供的二维码支付了6000元。
随后,王经理向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报案。西安市公安局专门抽调治安局和碑林分局精干警力组成联合专案组负责案件侦破工作。
警方经过初步调查确定,发短信的手机号、媒体平台账号和二维码为不同注册人,但都不是敲诈勒索者。专案组立即对手机号、媒体平台账号和二维码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经过对巨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分析,锁定了嫌疑人李某。
工作中,专案组民警发现嫌疑人李某经常更换藏身场所,给抓捕工作增加了难度。于是从李某的朋友处着手,大致确定了其临时住所位置,通过近7小时守候,最终利用李某开门取外卖的时机将其抓获。
初审过程中,李某拒不承认自己实施敲诈勒索的犯罪事实,但当民警将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大量确凿证据摆在他面前时,李某终于承认了自己多次采取打电话威胁和在网上发布谣言后删帖的方式,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事实。据初步调查,李某通过此类方式先后敲诈获利45000元。
4月23日,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李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而王某等三人因出借自己的微信收款码将被依法惩戒。
警方提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网络谣言还是通过网络实施的其它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同时,切勿将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网络平台账号、收款二维码等出租、出借给他人使用,如被用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出租出借人不仅可能受到信用惩戒,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通讯员 季晓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