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热议|学校担心引起其他行业不适 要求教师不要晒暑假旅游照片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王煜鑫 2023-07-08 17:49:34

  对自己有假却难休的不满,不应让教师行业承受。

  学校不让教师发旅游照引热议

  不理解教师能休寒暑假的并非个例

  近日,有从事教师职业的网友反映:暑假前最后一次例会,校领导强调不要晒暑假旅游的照片,原因是不能引起其他行业的不适和非议。

  对此有网友认为,教师行业每年近3个月带薪假期,长的太过离谱,让他们很是羡慕甚至嫉妒;也有网友觉得学校不让教师发旅游照,实在是太过于严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四)项明确规定,教师可‘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而且教师也有生活,为啥休假的时候还不能发个朋友圈了?”网友“波波糖”表示无法理解该学校的行为。

  也有网友表示,学校的做法其实在保护教师和行业,“寒暑假又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可有些就偏偏要杠那么一下,所以说每一个看似不合理规定的背后都隐藏着血与泪的教训。”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8月,就曾有某教育博主发布了《取消教师带薪寒暑假,实行朝九晚五制?教师回应:梦寐以求》的文章,文中客观分析了为何部分人要求学校取消教师的寒暑假?并且,文中还列举了教师日常工作的辛苦,和休假期工资少、放假还得进行培训等无奈,更明确提到了“家长必须要先理清相关的概念,明确知道放假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为了某些特定的群体”。

  此文共有2599条评论,其中不乏一些抱怨“现在教师没有责任感了,算不上辛苦。”“我娃的作业还得我自己批改,下班了还得管孩子的学习。”“孩子都寒暑假补课,凭啥教师放假出去玩?凭啥别的行业就得起早贪黑,但教师不用?”

  教师:寒暑假不用坐班 但也不能彻底休息

  西安某初中的教师介绍,寒暑假看似是两个超长假期,但因为带薪资,所以经常会有培训和其他学校工作需要处理,学生们如果在假期有需要解答的问题,她也得给解答,“现在家长都想着给孩子在假期补课,其实有些题目已经超出了日常所学范围,当我们拿到题时,得先自己做一遍才能给孩子讲,想要真正休假其实很难。”她说,网上那些负面的评论属实过于片面,“我们平时为了监督孩子们早读,基本早上7点就得到校,下午放学后,我们还要给学生们做课后答疑,这怎么就不是一种‘加班’呢?”她说。

  对于学校的日常工作,西安某高中教师说,“新高考改革下,我们教师必须得提升自己,每天给孩子上完课后,我还得给自己补课,各种前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都是我们要补习的内容,而且我们不能仅是了解,更得吃透,不然没办法给学生们教。”他说,为了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工作,他们除补课外,还得在假期外出研学,“新高考的关键一点就是从单纯的‘教书’变为‘育人’,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就进行过多次培训,假期还得去浙江、北京等新高考先行地进行学习。”问及暑假出游规划,他说目前工作规划太满,暂时还没有出游的打算。

  羡慕寒暑假

  以此评价教师行业太没必要

  胡先生37岁,在一建筑公司做水电工作,因为平时业务很忙,所以基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日,“年轻时为了赚钱,忙就忙点儿,上了年龄后,身体跟不上了,现在很羡慕那些有假期的人。”他说。

  如果暑假期间看到孩子教师在朋友圈晒旅游照,心理会不会感到不平衡?他说,自己会感叹并点赞,但谈不上嫉妒,“教师行业门槛多高啊,又不是想当就能当的,人家享受的前提是付出了。行业不一样,工种不一样,吃不到葡萄不能说葡萄酸。”他说。

  杨先生在银行工作,经常会在周末处理工作内容,自己的年假也经常没机会休,因此他很羡慕教师能放寒暑假,对于“校领导强调不要晒暑假旅游的照片”的事件,他说网友实在是有些较真儿了,“不让发照片又不是说不让旅游,发朋友圈的时候设置一下屏蔽分组不就行了呗,放假时间内我就是我,合法的事儿我想干啥就干啥。”对于曾有网友提出“取消教师行业寒暑假”的言论,他说自己很无语,“教师给学生教书,学生都放假了,教师去学校干啥?”

  记者说话:

  学业内卷带来的并非提升

  个人对假期的不满也不应让教师“背锅”

  近期,《华商报》报道过多起补习机构跑路的新闻,各跑路的机构从“早教班”到“冲刺班”,种种现象,无不折射出家长们“弯道超车”“望子成龙”的愿望,可如此“内卷”真的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国家设置寒暑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避开一年中气温的峰值,从而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学习,但如今“不学孩子就会落后”“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寒暑假不学就晚啦”等等思想和言论层出不穷,学校放假,家长就让孩子“偷学”,抢占完孩子的假期,又抱怨教师凭什么能休假,这种行为是否过于无理呢?

  教师们有寒暑假,是因其行业的特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更规定了教师能享受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这种福利,应该在社会中成为人们追求的“标杆”而非受到排挤的“异类”。藤上的“葡萄”就在那,可以幻想其美味,也可动身去采摘。够不到,便不应跳脚;尝不到,便不应讲酸。

  法定的休假权,不能仅是法条上的文字,“补偿”“调休”也不能是一张张吃不到嘴里的大饼。

  华商报记者 王煜鑫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9-10日西安高温晴热持续“控场” 防暑降温不放松 下一篇:西安浐灞公安开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