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大麦网只有让退票数据更透明才能消除网友的担心和疑问。“现在大麦网渠道是不透明的,到底有多少人退票、,什么位置、谁退的票……至少应该在渠道可溯源机制上可以落实一下。
消费者因为不清楚退票数量,因此担心平台会控制正常出票量,把后面出的票划归退票范围从而加价。朱巍建议,票务平台应在退票信息可溯源、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再考虑退票的便捷性和平台成本的问题。
加价6%
这标准合理吗
朱巍表示,票价不同,候补票价需要加价6%所对应的实际金额肯定也不一样,但相关的候补手续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一张票如果是500块钱和一张票如果是2000块钱的6%差好多钱,但是后台对两个不同等级票的退票手续,人工成本却是一样的,那么就造成可能一样的成本,消费者要支出不一样的钱。
朱巍认为退票的机制在价格上应当有一个更科学的定价方式才更好。 据央广网
今年演出市场热度持续走高,热门演出一票难求。近日,大麦网上线演出门票候补功能,不过其加收总票价6%服务费的做法引来不少争议。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此做法公开表示,候补功能是票务平台的新探索,值得肯定。但是创新手段的推出不应当以侵害消费者原有权利为代价。
大麦票务平台推出候补功能
候补票要加收6%手续费
根据大麦票务平台发布的候补票须知,候补功能是指当演出门票售罄且经主办方同意开启候补时,用户可选择预付全款,待该项目有新增库存时,系统将优先为候补订单进行匹配抢票。基于平台技术开发及运营维护成本,平台收取总票价6%的候补服务费。
关于这一功能的讨论褒贬不一。有消费者表示,和动辄加价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黄牛票”相比,只要能买到心仪的座位,加收6%的门票候补费可以接受。
经常买票看演唱会的消费者杨女士说:“今年大麦上放的票,抢到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热门的演艺人员。如果真让我们抢到票,加价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黄牛的市场价远高于(候补)服务费。之前我在大麦上点预定,如果有票的话会给通知,但是没有候补功能。”也有消费者认为,大麦票务平台加收服务费的做法是在变相加价,甚至有网友担心,这是不是一种“饥饿疗法”?
平台客服:候补票主要来源于退票和新增
不支持实时公开售票情况
大麦网人工客服表示,候补票源主要来自用户退票以及舞台搭建或现场重新规划后,经过专业勘察,新增的可售门票。候补不成功或中途取消候补订单的,均会全额退回候补预付款项,但平台不支持实时公开售票情况,没有相关的数据。
无法公布实时的售票数据,却对候补门票加收服务费。江苏省消保委认为,候补功能是票务平台的新探索,避免了消费者购买高价“黄牛票”,为消费者提供了二次购买的机会,这些做法值得肯定。但是,这些创新手段的推出不应当以侵害消费者的原有权利为代价,是否应该向消费者加收服务费依然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江苏省消保委投诉部工作人员雷羿恬说:“大部分消费者对大麦的这种行为是表示否定的,觉得在加收服务费的情况下,候补功能更像是在割韭菜,而不是真正提供有效的服务,有这种候补功能可能方便了一部分消费者进行二次抢票,防止他们从黄牛手中买票。大麦能够推出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对自身服务进行了一种改进,但加收服务费这个事情我们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
不少网友留言认为,一些演出门票价格高昂,6%的服务费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仅仅以平台技术开发及运营维护成本为由收取服务费是否能够服众?江苏省消保委认为,在票务销售时,平台应以更加公开透明的态度来面对消费者,及时公开票务信息、商品数量、售后服务信息。
雷羿恬表示:“12306也有候补功能,它是不需要收费的。以平台技术开发和运营维护成本为由去收取服务费,其实不能让人信服。我们认为票务平台作为文体演出活动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连接,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这种候补服务需要建立在透明的情况下,如果平台本身不透明,这种候补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平台是不是可能去囤票,在候补阶段再放票加收服务费。”
平台会不会出现故意限制出票数量,把本应正常放出的票留到候补环节加价出售?对于网友的疑问,大麦官方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仅大麦客服表示:“候补票是部分用户退票,以及舞台搭建或现场重新规划后,经过专业勘察,新增的可售门票。” 据央广网
>>分析
大麦网候补购票收手续费
消费者担心的是什么?
近日,“大麦上线候补功能”冲上社交媒体的热搜。由于该功能需收取总票价6%的手续费,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当前大型演出活动票价动辄上千,6%的服务费一般就是大几十甚至上百元,这样的额度显然是不低的。当然,按照平台方面的说法,服务费是基于技术开发和运营成本的需要。这个理由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问题是,作为一家专门的售票平台,消化这样的增量服务成本,真的需要靠额外收取服务费吗?比如,大家很容易参考的一个案例是,12306早就开通了候补购票功能,为什么就可以免费?所以,仅仅是拿成本来说事,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抛开候补收费本身的合理性不谈,不少网友还有一种潜在的担心——“下一步就是vip优先出票”“svip超前售票”?这并非杞人忧天。要知道,大麦网在国内演出票务市场中的占有率一度达到80%,可谓妥妥的“一家独大”。如果候补服务费收得“心安理得”,会不会让平台有更大的动力开辟更多的收费功能,甚至在整个行业引发跟风效应,都很难说。如果因此使得收取服务费成为整个演出票务市场的普遍做法,就等于变相提高了平均票价,这显然不是消费者愿意看到的。
同时,网友们还有另一种担心:如果消费者候补购票需要额外支付服务费,在理论上会不会出现平台有意限制正常出票数量,而把更多的票放到候补环节的情况?
据消费保平台数据,今年上半年大麦网投诉量为8178件,位居行业第一,而解决率仅8.2%。大麦网退票难、放任抢票软件、门票公售量不透明等问题多次成为舆论焦点。这种情况下又开始收取候补服务费,显然让广大消费者很难接受。
考虑到当前国内演出市场仍处于复苏阶段,大麦网的做法显然与行业发展的大气候格格不入。可以说,无论是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还是在助推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角度,候补服务费该不该收都需要慎重考虑。据大麦网方面透露,“现在候补功能上得比较少,是属于试点”——希望在试点的过程中,平台方面能够多听一听消费者的心声。 据澎湃新闻
>>锐评
与其蒙眼加价候补购票
不如让票务销售透明化
大麦网上线了候补功能,但需支付总票价6%的手续费。作为国内头部的综合类现场娱乐票务营销平台,大麦此举在网络上引发不小争议,一些歌迷认为这个功能给提供了更多购票机会,更多网友指出,早在2018年12306已经实现了候补功能且是免费的,大麦此举是不是在变相当“黄牛”,通过把更多的票放在“候补票”中以赚取更多手续费?
其实从法律角度看,大麦若是因增加候补功能而造成运营成本提升,征收的手续费金额也在合理范围内,且没有限制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可以认为这是正常商业行为,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票务的运营成本是几何,成本又提升了几何?大麦方对此没有一个明晰的解释,让消费者去买一本不明不白的账,自然会引发多方质疑。
票务销售不公开透明,是票务平台被消费者诟病许久的问题。今年以来,国内演出市场热火重燃,以杭州为例,光是11月6日就有3位歌手的演唱会同时开票。与演出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抢票难”。更令人郁闷的是,为何官方平台门票一秒售罄,“黄牛”们手中却票源充足,甚至溢价10倍叫卖?这不由得让人怀疑,官方平台到底有没有“藏私”,又是否存在“内鬼”?
今年9月,文旅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比例由原来的70%提高到85%,对其余15%的门票,要求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做到“实名绑定、实名入场”。虽然新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疯狂加价转卖的“黄牛票”现象,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新规规范的主要是演出举办方,对于票务代理平台的监管措施并不明确。演出主办方用于公开销售的85%门票是否落实,票务平台有没有私自囤票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长久以来,票务平台与演出主办方的利益输送问题饱受质疑。按照规定,作为一手票务平台,大麦、猫眼等平台接受授权后不得私自倒卖门票,但是相关制度上的空白造成的举证难、执法难,也给了不法分子以操作空间。如果说,一个行业的规范需要头部企业以经营者的责任与良知来进行引领,那么从监管措施上进行填补,则是从源头上掐断违法行为滋生的温床。与其让消费者蒙着眼睛猜是否能买上加价的“候补票”,不如让票务销售在监管之下做到公开透明、可查可信,也是一个从源头上遏制“黄牛”的有效办法。
一个健康的文艺演出市场应该是供需平衡的、公平竞争的、票价合理且服务优质的,如果说有一天,一场演唱会的官宣能让消费者第一反应是精不精彩,而不是能不能抢到票,文化艺术才算是真正回归到滋养社会的本心。 据浙江法治报
@这样的演出,观众根本没有议价资格,合理不合理,讨论有啥用?
@这不是两头赚嘛,先把好票放给黄牛赚一波,黄牛卖不出的票回流平台,他们再利用候补赚一波……
@平台公开黄牛化……
@吃相难看!
@相比黄牛加价程度,这点服务费真不算太高。
@让票务销售在监管之下做到公开透明、可查可信,也是一个从源头上遏制『黄牛』的有效办法。
@这样看12306真是良心软件!
@候补毕竟要多一番手续,适当地收取手续费也算正常。
@真要如此,会不会下一步就是VIP优先出票,再下一步就是抢票包提高候补排名,再再下一步是提示你的排名和距离前一名还有多少钱……
@一场演唱会的官宣能让消费者第一反应是精不精彩,而不是能不能抢到票,文化艺术才算是真正回归到滋养社会的本心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马神驹”邓仲牺尊和新石器“陶人面像” 直击中国考古博物馆“C”位的陕西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