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不倒技术尖兵;条件苦,吓不倒电力铁军。在秦岭腹地,渭北苔塬的宝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承担着该地区23条623公里35至330千伏输电线路的日常巡视和维护工作,肩负着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正常保供电和第一座110千伏带负荷融冰变电站的运行任务。
他们,就是国网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周红亮创新工作团队。一直以来,他们高擎理想、执着坚守,以雨雪汗水为墨,以巍巍群山为纸,以智慧创新为笔,书写着他们的非凡匠心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护光明的践诺。
匠心聚力传薪火
匠心源于传承。周红亮班组所管辖的110千伏带负荷融冰变电站,开创了全国带负荷融冰技术的先河。
1970年,承载着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等国家运输动脉的保供重任,宝鸡电网人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维,于1971年11月建成投运新中国第一座110千伏带负荷融冰变电站,在全国首次采用带负荷融冰方式完成覆冰融化,标志着人工敲冰时代的结束。在2008年极端天气造成重大冰灾中,该变电站融冰优势更加凸显,有力确保了宝成铁路及周边地区电力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拳拳匠心梦,悠悠电网情。一代一代电力人坚守岗位融冰保电,传承的是精神,守护的是平安。2013年9月,周红亮创新工作室萌芽落地。
群雁齐飞还需头雁领。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周红亮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传承老一辈电网人砥砺创新、坚守融冰的优良品格,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他27年如一日坚守秦岭大山,穿坏的绝缘鞋有80多双,爬过的山相当于200多座珠穆朗玛峰,5个长征路。艰苦且枯燥的巡线工作中,周红亮以创新为乐,勤奋钻研,克难攻坚,先后主创研究21项科技创新和22项管理创新成果,荣誉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国网特等劳模、国网工匠。
在同事眼中,周红亮让平凡岗位变得“闪闪发光”,也带动着大家做这样的人,干这样的事。如今,以周红亮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全面发挥劳模领跑优势,让创新团队实现智慧倍增效应,已然成为敢创想、能创新的青年职工的圆梦筑梦舞台,开启了创新引领的新风潮。
周红亮创新工作室通过“人才建档+威客悬赏+星级晋位+定责公示”“四位一体”创新激励机制模式,充分发挥团队示范优势,完成了从“个人作用”到“集体效应”的转变,使创新人才“元气”大增,集聚了全国劳模、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技术能手、省公司优秀班组长、十大杰出青年、党员先锋、技术骨干等中坚力量,15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项成果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工会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1项成果荣获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成果奖,1项成果荣获EPTC电力行业协作平台成果评选一等奖,1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示范工作室,荣获国网陕西电力十大攻坚克难团队。
“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是为劳模提供的一个工作平台,更是一个由劳模带动职工钻研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国网宝鸡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李宏军说。
匠心传承不止,薪火接力炫燃。自成立以来,周红亮创新工作室就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秉承教绝招、传技能、带高徒,先后带动19人取得高级工资格,15人取得技师资格,9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6人走上管理岗位,还培养了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际相结合的复合人才,为省市公司输送了一批输电专业的骨干人才。
匠心攻坚担使命
长年跋涉于人迹罕至的峻岭密林之中,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之苦,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趟着过膝的雪,巡视线路、除冰保电;在酷暑难耐的夏日,爬上热得可以烫熟鸡蛋的铁塔,维护线路、处理故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是周红亮和他的团队最日常的写照。
“由于我们负责巡视的线路中,有90%都位于秦岭大山深处,线路巡视每天都要徒步穿越悬崖峭壁、荆棘密林,还经常会碰到野猪等野兽,特别是夏季巡线时,几乎每天都能遇见蛇和地窝蜂。对我们来说,能解决现场工作难题的创新就是我们想要的创新。”周红亮说道。
面对超常的工作强度和危险程度,为安全高效地完成工作,周红亮和同事们结合生产实际和新技术发展,针对性地对输电线路展开“六防一清一融”创新工作法,即防雷、防汛、防污闪、防鸟害、防山火、防外破,做好通道清障和宝鸡独有的负荷融冰方面的创新研究,研制出遥控电动分体式分流线夹、输电线路异物清除机器人、标准化巡视装备、杆塔防蛇刺、输电线路覆冰远程监测装置、带电更换绝缘子工具等大量电力维护工具设备,解决了输电线路运维工作中的一个个隐患,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安全保电成效。
在创新发明的赋能加持下,由周红亮班组管辖的全国首座110千伏融冰变电站,5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电网覆冰的倒杆断线事故,不仅确保了电气化宝成铁路的安全运行,也有力保证了凤县、汉中等地区150多万人的电力可靠供应,央视8次对他们的融冰保电事迹进行报道。
秦岭的地形、地貌、气候十分复杂,巡线常常是从一个山头到另外一个山头的艰难跋涉。人工巡检费时费力,且仅凭肉眼观测局限性很大,造成疏漏不可避免,而无人机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国网陕西电力试点应用无人机巡检技术之初,面对这一高尖端巡检设备,周红亮工作团队率先发动骨干力量,取得首批无人机驾驶员资质,并协助宝鸡供电公司建立了输电运检专业无人机巡检体系,完善了相关制度。通过雷达探测、红外测温、可视化巡检三种方式,深化应用无人机技术,开展了大负荷特巡测温、防外破现场航拍、“三跨”线路排查等专项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巡检效率和电网运维可靠性。
“现在,巡线用上了无人机,塔头、绝缘子、通道的检查,站在平路上就能完成,不仅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而且可以测温、测坐标。原来六七个人一天最多只能检查10基杆塔,用上无人机后一个人用半天时间就能完成同等的工作量,效率大大提升。”周红亮介绍。
匠心逐梦领航路
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周红亮创新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以结果为目标,坚持创新不止、奋斗不息,在数字化、智慧化创新实践方面大显身手。
11月5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14名行业专家在西安组织召开了由周红亮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架空输电线路地线断股修复装置(HC-DGXF1000)”产品技术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产品在架空线路地线断股带电快速修补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产品技术鉴定,可以投入生产。
据了解,输电线路地线断股,是电网运维中较为常见的故障,此前此类故障以往主要依靠人工登塔作业修复。本次创新研发的架空输电线路断股修复系统,由无人机、投送装置和智能修补机器人三部分组成,作业时,利用无人机和投送装置实现修补机器人的投送和接回,机器人在架空地线上通过持线夹爪和压接夹爪完成断股的修补作业。
周红亮作为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介绍称,这个修复系统综合运用了无人机和AI智能技术,可实现多种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线路的带电修复作业。通过大量实操检验使用该系统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原来一个抢修团队一天的工作任务。而更令人拍手称绝的是,该修复系统中应用的无人机高空输电线路定点投送、回收和多轴机械臂高压带电作业两项技术在国内均属首创。
在实践中找需求,在需求下促研发。类似上述“无人机+机器人修补导线”这样的“高新技术”在周红亮创新工作室被频频孵化而出。今年上半年,智能车载无人机机巢一经亮相便夺人眼球。据了解,常规无人机因受电池电量限制,续航时间较短难以一次性完成大范围巡检工作任务,该技术实现轮转式巡检和自主精准更换电池两大功能,无人机可快速换电、充电、不间断作业,开创“多机多任务”协同自主巡检新模式,这一技术也创造了全省同行业又一个第一。无人机带电绝缘子清洗、喷涂,无人机带电探伤检测,无人机北斗导航定位,智能遥控分体式分流线夹等技术也应运而生,催动着电网发生“智变”。
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走过豪情满怀、斗志昂扬的前进之路,周红亮创新工作团队传承精神、勇攀高峰、匠心筑梦,用汗水和努力守护每一条输电线路,排除每一个隐患,点亮每一盏守候的灯光,汇聚成夜幕下的流光溢彩。
编辑:徐晗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