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春节将至
压岁钱压力
又给到了大人们
尤其是农村的老人
小辈儿拜年的热闹里
被红包的瘪与厚裹挟
畸形攀比之下
长辈的压岁钱压力倍增
压岁钱似乎长歪了
忘记了这一年俗
最初的美好
岁·传说版
压岁钱由来有说为“压祟钱”。传说一种名为“祟”的小妖会在年三十夜间作祟害小孩,将铜钱用红纸包裹并置于孩子的枕头下驱逐“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岁·清瘦版
现存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避邪图吉祥。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唐朝流行的春日散钱风俗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明清时期,压岁钱多是用红绳串着给孩子。20世纪50年代,压岁钱五分、一毛地给,晚辈磕头后才拿得到。20世纪60年代,不少家庭经济状况差,那时流行用糖替代“压岁钱”。
岁·厚重版
20世纪末,经济好转,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到21世纪,压岁钱的寓意渐渐走样,畸形攀比风越来越严重,不少大人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则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
别让压岁钱变压力钱
别让春节变春劫
压岁钱又叫“压祟钱”,本象征着“驱邪”和“保平安”
压岁钱数额过大,孩子们自由支配的权利被家长剥夺
压岁钱的往来渐渐演变成了大人之间的社交礼仪
春节将近,有的长辈却多了一些烦恼。有网民近期反映当地“过年给孩子红包攀比严重,涨到最低200元,给农村老年人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烦恼”。压岁钱可能还没发挥给孩子“压岁”的作用,就先要“压”垮老年人了。
“压岁钱压力”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说为了躲避过高的压岁钱,过年不敢回去;有人说,压岁钱已经被赋予更多的成人交往意义,失去了本意;有人呼吁,向广东人学习,五块十块地发红包,心意到了即可。你觉得呢?
压岁钱攀升 由一二十涨至五六百
近日,有安徽阜阳市民在网上留言称,每年过年亲戚朋友带孩子来拜年串门,给孩子压岁钱红包是必须的;可是最近几年,给孩子的红包,因为互相攀比心理,由之前10元、20元,涨到最低200元,甚至500元、600元。其称,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年轻人来说,每年支出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压岁钱无所谓,但对于只靠几亩地收入的50岁以上的老年人,给孩子压岁钱就会成为新年这个喜庆日子的烦恼。农村畸形的攀比现象,造成压岁钱和老年人的收入不均衡,给老年人增加很大经济压力和烦恼,也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都是打肿脸充胖子,失去了过年红包的意义。
这位网民建议,政府应提倡过年发红包向广东地区学习。虽然广东生活富裕,经济条件更好,但过年红包普遍在5元、10元、20元,红包图个吉利,不在乎金额。除了父母的红包,广东地区一般亲戚给孩子红包10元最普遍,当地长久以来的红包习俗和规矩值得学习,更需要政府提倡和引导。
对此,安徽阜阳市民梁丽也有同感,她说,自己父母生活在农村,年关将至,他们和不少老年人一样会因为压岁钱感到压力。梁丽说:“像我爸爸今年是七十多岁,到过年的时候除了我们兄弟姐妹带着孩子去给他拜年,还有他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也会带着孩子去。现在基本上一家都是两个孩子、三个孩子,一个孩子至少得一百块钱的压岁钱,一二十个小孩那就得一两千块钱,如果没有工资的话,确实是很大的压力。”
今年60岁的张宗海在安徽一家单位做保安,每月工资2300元,他告诉记者,每年过年发压岁钱,确实让他头疼。他说:“原先俺小时候都是几毛钱,现在都拿到一二百,下来得一两千,一个月的工资。现在红包一年比一年高,都在攀比,人家都拿那些,你拿少了,也不好看,上你这来你拿得少,好像看不起他。”
近日,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建议员工“过年不要再给孩子送红包了”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
畸形攀比 给老年人增加压力和烦恼
对于网友的问题,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回复表示,作为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之一,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不仅是一种“年味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期许。但压岁钱过高不但增加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攀比浪费现象。
阜阳市文明办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民政、妇联等单位协作,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引导基层将压岁钱的合理发放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农村群众树立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借鉴推广外地有效做法,提倡理性节约,坚决反对攀比和浪费。
全国压岁钱地图 有钱的广东只给50元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慧丽指出,农村畸形的攀比现象,造成压岁钱和老年人的收入不均衡,给老年人增加很大经济压力和烦恼,也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需要治理。何慧丽说:“压岁钱的寓意是好的,表示对小孩的祝福。我觉得这个是压岁钱的一个本意或者是一个功能,只要达到这个功能就行了。长辈爱孩子,给点钱本来没啥,但后来越给越多,这就违背了压岁钱的本意,所以这个问题就得治理,也得引起社会的重视。有的家长给得多,有时给的嫌不够了还引发矛盾。”
此前,一幅“全国压岁钱地图”引发热议。“地图”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岁钱普遍要高一些,比如浙江3100元,上海1600元,江苏1000元,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如陕西400元,贵州300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福建与广东两地,其中福建莆田的压岁钱高达12000元,而广东省的数字竟只有50元。老广东人“派利是”,至今坚守:只讲“意头”,不比金钱。五元十元、一元两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
全国多地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民众合理送压岁钱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多地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民众合理送压岁钱。
据媒体2021年报道,江苏苏州相城区黄桥街道胡湾村召集协商议事会成员,围绕“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开会,主要讨论“‘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政府网站公布的《河下街道2023年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中,螺蛳街村规民约、镇海村村规民约也规定:“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
2018年2月,云南省纪委监委印发《关于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要求切实减轻农村群众人情和经济负担,参加农村婚事丧事宴请,赠送礼金或礼品价值不超过100元。同时,防止和纠正以给压岁钱的方式变相送礼,除近亲属外不赠送压岁钱。
何慧丽认为:“这是很好的外力,但更需要的是能不能倡导好的家风、家教、家文化。我比较强调内生型的,有良好的家风,家长们自然就知道给压岁钱的度。所以应该不能就压岁钱这个问题说这个问题,应该是倡导弘扬家庭的建设,功夫用到平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身边有攀比之风,也有一些人坚守自己的原则。黄先生就表示,每到过年,他只给自己孙子孙女压岁钱,其他亲属的孩子过了三岁一律不给。他表示:“他们说他有压力,又是外孙、又是朋友、又是亲戚,这个钱得给。俺这个钱从来不相互给,俺没有红包,俺家里有个规定,小孩过三岁以后,这个钱就不给了。”
马上就评
压岁钱攀比背离了祝福初衷
每年过年,大人给小孩发红包是个传统习俗。可最近几年,红包大小由之前的几十元,涨到最低200元乃至更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攀比心理。别人都给了红包,自己碍于情面也得给;自家孩子收到高额红包,给别人的也得只多不少,究竟是祝福还是应付,自不待言。
人情往来之中,靠几亩地过活的农村老人更是有苦难言,承受的经济压力不容忽视。无论是“心不甘情不愿”还是“打肿脸充胖子”,压岁钱攀比都背离了送祝福的初衷,也给孩子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对于该行为,需要合理引导和适当规范。
红包有价,情义无价。新年红包不能流于攀比,更不能变成精明算计的“伤人”利器。这要求收、发红包者应当做到心中有数——接收重情、派发有度,守护红包礼轻情意重的本质。
事实上,除了过年,婚丧嫁娶、生日升学也都少不了送红包环节,就算每个红包不大,但林林总总加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别说农村老人给不起压岁钱,城市年轻人同样压力不小。甚至一些时候,把红包当成疏通人脉的“润滑剂”、升官发财的“敲门砖”者也依然有之。红包得减重,礼尚往来也得“减负”。
新年来,亲朋至,整顿红包要回归祝福本真。联络感情的方式不止一种,现在,有很多人开始亲手制作礼物,或是将互免礼金视为礼尚往来,如此移风易俗的新型社交方式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在风俗习惯更被看重的乡村,是否也能有更多形式呢?
莫让压岁钱“变味儿”
压岁钱又叫“压祟钱”,本象征着“驱邪”和“保平安”。古时,人们认为名为“祟”的妖怪会在除夕夜出没,为保护孩子免受其侵扰,长辈们便用红纸包住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此来驱赶“祟”。
可见,作为一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压岁钱承载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红包大小也不该是计较的内容,“心意到了即可”。但近年来,个别地方持续增高的压岁钱,却在增加农村家庭负担的同时,引发了不容小觑的盲目攀比现象。
当前,压岁钱的传统内涵正逐渐淡化,但与之相反的却是数量“内卷”、金额“水涨船高”。如此前的“全国压岁钱地图”就曾引发过热议。据报道,在该“地图”上,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压岁钱红包为千元不等,个别地方的压岁钱甚至高达12000元。
不可否认,压岁钱金额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盲目攀比属实没有必要。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成年人,支出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压岁钱不是难事儿,但对一些农村老人来说,几百元的付出就足以构成经济负担,背上“人情债”。毕竟,很多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本就不高。
如果认为压岁钱的金额大小代表了人际关系的亲疏,那这样的想法显然是大错特错。金钱并非衡量感情的标准,而以“打肿脸充胖子”的形式给出去的压岁钱,也难免背离了压岁钱的原始意义。
况且,由于压岁钱数额过大,孩子们自由支配的权利被家长剥夺。压岁钱的往来渐渐演变成了大人之间的社交礼仪,局限于人情中斤斤计较。长此以往,不免对孩子们的价值观造成影响,使其产生攀比心理的同时,造成物质至上的扭曲观念。
从这个角度看,当地的回应显然是及时且具备针对性的。引导压岁钱的合理发放融入村规民约,倡导农村群众树立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同时注重借鉴外地做法,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显然是避免压岁钱攀比现象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公众不妨理性看待红包的大小、压岁钱的多少,走出压岁钱越给越多的循环。毕竟,年味儿是否浓厚的标准并不在于压岁钱的多少,如果对这种图个喜乐吉利的表达方式都要进行攀比,那反而显得没意思了。春节临近,少点计较,在压岁钱上给老人也减减负,方能保持压岁钱的本义,进而营造出文明、节俭且祥和的新年氛围。 据央广、新京报等
>>网友声音
不少网友表示
自己也有“压岁钱压力”
@过年发红包压力非常之大。
@确实是压倒了老人的。
@我小时候都没压岁钱,长大了都是几百几百地给别人发。
@小时候的压岁钱都是五块十块的,记得最大的压岁钱是姑姑给的,二百元,而且是每年都有,持续到上班。现在不知道为啥一二百拿不出手,动辄上千,我五个侄子侄女,吐血了!
@懒得应对这些压岁钱,所以过年干脆不回家。
也有网友表示量力而行
@想给多少给多少,是心意是祝福,爱要不要。
@这个没必要,我爷爷每次都是给100元,也很开心,就是一个意思。
@我们这丰俭由人,乐意给个大几百,收个一块五块的也乐呵。
@攀比这个完全在于自己啊,你不在乎了就啥事没有。
@没必要死要面子。
@压岁钱就是心意,不应攀比。
@一两百还能接受,有的农村更多,至少一两千。
@依我看,压岁钱,不要给一百,给七十八十就行了,而且全是10元人民币……
@爱穷讲究,有心人借此敛钱。
@你给他多少他给你多少,感觉差不多,反正不变。
许多网友觉得应该向广东人学习
@死要面子活受罪,怪谁?怪自己呗!学广东那样,就每个红包五块,爱要不要,不管其他人怎么看。
@我妈过年回老家都害怕发压岁钱了,远的亲戚想走不敢走。没办法,老太太没钱。如果也像广东那样十块二十块地发就好了。
@在广州越老给的单个红包钱越少是正常的,都明白老人要给的红包多,收入少,收老人红包单纯是讨个意头,沾沾寿气而已。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线最长桥梁架梁施工启动 西延高铁建设进入提速期 下一篇:寒潮来袭!西安城区最低温降至-7℃ 陕南部分地方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