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信息碎片化时代 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深度阅读?

要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4-04-23 07:00:51

关于读书的句子很多,今年世界读书日,我们走近坚持深度阅读的人群,去听一听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深度阅读?

>>专家点评

坚持深度阅读要培养这些禀赋

培养阅读主体的阅读禀赋,让读者能和作者在思想上连接,掌握阅读密码,逐渐从读者转向作者,这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深度阅读的要求,以及深度阅读将带来的收获。

4月22日,在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及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何要坚持深度阅读,肖云儒回答说:“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源增多了,受众获得信息的速度、宽度、深度都超越了从前,但是,这些快速的、浅薄的信息能培养什么样的读者呢?我认为,很容易培养没有思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还要呼吁大家坚持阅读,坚持深度阅读。”

那么,如何有效坚持深度阅读呢?肖云儒表示,应该重视培养阅读主体的文化禀赋,在这个时代,不被快速杂乱的信息裹挟,对于碎片化的信息能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首先,我们应该提倡读者细思善问的禀赋,要学会与书‘较劲’;不要只读简单的书,要挑战读难读的书;读书的过程中可以设想在和作者讨论,学会质疑,批判地相信。”

“其次,培养共感移情的禀赋,也就是文学审美的禀赋。在有审美禀赋的读者眼里,‘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能把书中作者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感知,培养这样审美的禀赋才能壮大自己。”

“第三,阅读过程中培养连接的禀赋。与作者发生连接,是阅读的密码。读者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别人找不到的点,藏着作者的一些构思,一些情愫,这也是比较高的要求了,但培养了这一点,也是从读者走向作者的开始了。”

肖云儒表示,借助今年世界读书日,他也希望提倡大家坚持阅读,深度阅读,在阅读中建立起独立的文化人格。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越来越发现

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不是物质层面的

而是能点醒你彷徨的观点

能化解你心结的良言

能启发你走出困境的视野

『书中自有黄金屋』

每当现实中遇到问题

我都习惯去那个小屋里

翻一翻,找一找

金子般的收获

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

案例1

30余年阅读经验

托举班上的孩子们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4月19日早晨,晨曦微露,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一年级(18)班的教室里,传出充满童稚味的朗朗书声。这是孩子们在背诵本学期的共读书目《读读儿歌和童谣》,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杨燕欣慰地发现,如她所愿,孩子们在一起背诵童谣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阅读的韵律,也对阅读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童年时书籍匮乏

被偶然得到的书迷住了

杨燕说,自己出生于1981年,那个年代的农村,书籍匮乏,除了在学校上学需要的课本,村子里几乎很难看到课外书籍。10岁那年,她偶然得到了一本“闲书”,她至今还记得,那本书名为《杨家将》,“那本书开启了我对阅读的启蒙,我被它迷住了,想去看更多的书,也格外珍惜每一次看到课外书的机会。”杨燕回忆道。

真正让杨燕喜欢上文学,并且逐渐树立价值观的,是她看到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同样,这本书也是在她初中时期,不知道是从哪里就传阅到了她的手里,她觉得这也许就是她与阅读的缘分吧,“《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故事,和我生长的时代很接近,很多事情感同身受,我跟着书中的主人公哭与笑,仿佛参与了他们的命运。我认识到,读书真的能拓宽视野,丰富人生。”从此,她与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燕说,自己中学毕业之后,进入了师范学校,学校有图书馆,她终于实现了读书自由,“从那时候起,我在图书馆里接触了种类繁多的书籍,图书馆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海洋,让我可以肆意遨游。”杨燕说,师范时期最幸福的事,就是从图书馆借到心仪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那段心无旁骛读书的时光,让她至今怀念不已。

随后,杨燕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这份工作也离不开读书的滋养,几乎天天与书为伴。工作几年后她结婚生子,孩子出生后陪伴孩子阅读,让她的读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阶段背后,也有着一个心酸的故事,“我的孩子14岁了,别看如今已经养成了极好的阅读习惯,但是他小时候,认字读书能力发展得并不是很好,我从他很小的时候就陪着他读书,直到小学一年级,他才能够独立阅读。即便他阅读的步伐很慢,我还是坚持陪伴他,鼓励他,到后来,他爱上了阅读,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如今他的阅读量、阅读范围已经超过了我,这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没有读不了书的孩子,只要坚持陪伴引导,每个孩子都能爱上读书。”

从教20多年 读书类型逐渐发生变化

杨燕说,从学生时代到走上工作岗位,再到如今已经从教20多年,自己读书的内容和类型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学生时代,我喜欢阅读的大多是小说,喜欢读那些有冲突、有趣味的故事,走上工作岗位后,我读书的类型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涉猎范围更广了。”杨燕说,自己读书的类型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和语文教育有关的书籍,比如《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对我的语文教学颇受启发,是对我的教学工作帮助最大的一本书;一种是历史类书籍,比如《生活在宋朝》,让我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时代;还有一些生活类的书籍,比如《运动改造大脑》,颠覆了我对运动的认知。”

读书的时候,杨燕喜欢先速读,再精读,对于一些简单的书籍,她觉得随时翻看、甚至睡前躺着看就是在享受阅读;对于内容难一点的书,她会做批注,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山海经的世界》、《世说新语》这些书,杨燕都有做批注的痕迹。

这些年来,除了读纸质书,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杨燕也通过一些听书App读书,跑步时、做家务时、上下班路上,只要有时间,她都会打开听书软件,让耳朵和大脑沉浸在书籍里,“听书过程中,听到特别喜欢的书籍,我就买下来,深度阅读,听书是我了解书籍很好的途径。”

杨燕说,她所在的高新区实验小学,有非常好的阅读氛围,语文老师们会每周开一次读书分享会,她的很多阅读书目都来自读书分享会,同时,她也分享过几本深刻影响过自己的书籍。

《生活在宋朝》这本书是杨燕在十年前读过的,这些年她会不定期拿出来读,这本书改变了她对宋朝形成的呆板印象,“这本书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宋朝,了解宋朝百姓的生活,我们会被宋朝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程度所震撼。”杨燕说,读完这本书后,她终于明白看似“积贫积弱”的宋代,也能人才辈出,无论是文学,还是经济、科技的发展都创造了划时代的高度,“书中还有一节,如果一千年前也有诺贝尔奖,我们几乎可以包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的奖项。”

《苏东坡传》是另一本对杨燕影响颇深的书籍,“首先我就很崇拜苏东坡这个人物,你想想,他在意气风发时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他在不断被贬的途中还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读《苏东坡传》,也让我在生活中偶尔疲惫的时刻,能重新燃起斗志,乐观面对生活。”

深度阅读 是打开智能化时代的钥匙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坚持深度阅读呢?对于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杨燕有自己的看法。

“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深度阅读更是弥足珍贵,深度阅读能让人有清醒的大脑,不会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里。”杨燕说,坚持深度阅读,也能让人在数字化的时代里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智能化工具,比如AI。

“经常用文心一言等AI工具的人会发现,当你想通过AI获得一些文字时,AI给你的往往不是你想要的,得到的都是机械的、没有情感的文字。如果你想要自己想要的,那么就要细致设定关键词,关键词越准确,得到的结果才越接近要求。这个关键词来自哪里?就来自于你自身的文化底蕴,来自你累积的文化积淀,而这些素养,就来自于读书。我始终相信,读书是人生的底气。”

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杨燕和家长们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怎么给孩子们选择书籍?

“家长们担心,孩子不爱读书,读书太慢,这都不是大问题,建议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孩子喜欢读哪类书籍,只要不是不健康的,都可以让他(她)读,先把读书的兴趣培养起来。如果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家长就一定要耐心陪伴,开始可以给孩子读,慢慢地,可以让孩子读一小段,家长读大段,到后面你就会发现,孩子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阅读了。”杨燕说,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捷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一定会看到效果。

目前,对于自己所带的一年级的孩子们,杨燕就在用这么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自己陪儿子读书积累的经验不断尝试、不断发展,她也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从刚刚入学时对阅读没什么概念的小豆豆,悄然变化为主动阅读、有阅读方法的阅读达人了。她也衷心希望,更多的孩子能爱上阅读,用读书陪伴自己的一生。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文 强军/图

案例2

坚持四年深度阅读

送这个读书会一朵小红花

4月18日,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一号教学楼310教室里,明理读书会的会员们坐在一起,分享新近阅读的书籍《百罪通论》,这已经是该读书会第120次读书活动了。明理读书会成立于2020年,至今已经第四个年头,每周雷打不动进行一次读书活动,疫情期间也没有间断过。

疫情期间仍坚持读书分享

2020年10月,硕果累累的金秋,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明理读书会成立了。

“我们这个读书会成立于2020年10月,当时是我们学院的老师出差学习时发现,武汉大学有个读书会,一直在坚持读书分享活动,反馈特别好,因此提出建议,希望我们也能组织一个学生读书会。”谈及成立读书会的初衷,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现任读书会负责人封骁介绍说,随后,在几个师兄师姐的组织下,法学院明理读书会成立了,“最开始只有5个人,随后读书会慢慢发展壮大,最顶峰的时候有11名会员,随着创立读书会的师兄师姐毕业,目前我们读书会有8名常任会员,偶尔也会有感兴趣的同学来参加读书会活动。”

封骁说,读书会自成立以来,雷打不动每周进行读书分享活动,即便疫情期间、寒暑假期间,也在坚持,“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线上进行读书分享活动,大家在网课间隙,认真准备读书分享会内容,不管当天有什么事,都要排除困难来参与读书分享会,现在回想起来,是一段特别有意义的经历。”

已经举办120期读书活动

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研二学生黄小莹是读书会的“老人”了,4月18日,她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读书会自2020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20期读书活动了。

谈及读书会的活动形式,黄小莹介绍:“我们的读书地点就是西安财经大学第一教学楼310教室,大家每周都会来这里进行读书分享。我们的阅读分享方式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大家全部共读同一本较难较厚的书,然后在读书会上进行感悟分享和问题交流。第二种方式是针对较薄较为简单的一些书,由四名同学进行阅读,然后做分享,另外四名同学针对书里的疑惑进行提问,大家再次进行交流讨论。”

“民商法、经济法、刑法、法理学类的书我们都会读,这是一种横向的阅读方式;但同时我们也有纵向的阅读,我们会选择喜欢的作者去读他更多的著作,比如苏力老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读了苏力老师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大国宪制》《法律与文学》等书籍,深入阅读同一作者的多本著作,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读书方法,可以全面深入掌握作者的思想、理解作者的论证。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读书会多次活动

受到学校和同学们的点赞

4年时间,120场读书会,百余本深度阅读过的书籍,提起这些成果,封骁如数家珍:“我们读书会还做过一些较大规模的活动,比如在2022年我校70周年校庆中,读书会举办校庆‘学术活动组’系列学术活动。在去年十月,开展一百期特色活动中,收到了我校党委书记杨涛的指名点赞,他对我们读书会给予了鼓励和表扬,并做出重要的指导,还为我们写下了‘勤读书、善思考、重实践、勇担当’的寄语。”

“在去年12月份读书会110期暨书评大赛中,有近百位老师、同学参与活动,我们收到了五十多位同学们发来的读书书评,我们在感谢同学们积极参加支持的同时,也对同学们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感到高兴。”封骁说。

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研一学生周卓群讲述了最让她记忆犹新的读书分享会:“第103期读书分享会,大家阅读的书目是《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大家对中国妇女权益保障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讨论,我们再进行法律史探讨的同时,那是一场非常热血激动的读书分享。”

社交“墙头草”谈深度阅读

对于同样读研一的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刘红梅说,深度阅读让自己走出社交“墙头草”的困境。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被大量的小视频所裹挟,看小视频时我会常常陷入这个观点也对、那个也对的‘墙头草’困境。知识是需要一个‘肉身’的,手机算不算、电脑算不算,但好像也算——一个电脑、手机里面可以装成千上百的书,但你很难把它看成是一个物质性的载体,因为它太方便了,储存量太大了。而书不一样,每一本书都有一个‘肉身’,有具体的知识,放在手里也是沉甸甸的。有时候阅读这个东西,仪式大于实质,阅读也是一种仪式,当你有一本沉甸甸的书捧在手里的时候,你对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对它会有一种敬畏。”

“我认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行。特别到当下时代,书制造了一种乌托邦、伊甸园,让你突然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各种烦恼,沉静在另外一个世界。有时候读到一本好书也会让人激动,我读到一本好书时会越读越慢,一本好书看到精彩的妙语,我就非常兴奋,我的内心被点亮了,让我会产生各种想法,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些想法记下来。信息化时代,我们好像无所不知,而又一无所知。我们要做的是需要不断向‘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的境界迈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把自己从纷繁嘈杂的世界中脱离出来”

信息碎片化时代,为何还要坚持深度阅读?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研一学生武璇认为,相比于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有其时效性,但深度阅读更多侧重于理性思考。深度阅读能有助于“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在书中认识世界,窥见世间万物的规律;看到芸芸众生的幸福与疾苦;把自己从纷繁嘈杂的世界中脱离出来。

“不被网络情绪裹挟,独立思考,逃离乌合之众的陷阱,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搭建一片小天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读书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与社会连接。”武璇说。

展望未来,读书会负责人封骁说,他们一定会把这个读书会办得越来越好,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大家一起通过读书进行深度思考,提升思维,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文 强军/图

“老陕”都爱读什么书?

最近三年,陕西人最爱读什么书?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每年“老陕”的读书榜单都体现着时代的变化。

2021“石渠书榜”之“年度老陕最爱读的书”显示,《红星照耀中国》《四世同堂》《装台》《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黄河与中华文明》《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月背征途:中国探月国家队记录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全过程》《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耗子丫丫的故事》《纽扣士兵》等十本书入选。

2022年“年度老陕最爱读的书”为,《平凡的世界》《觉醒年代》《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人世间》《西南联大诗词课》《榆林道》《从一到无穷大》《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一生需要上一次医学院》《树孩》《景绍宗绘童谣》十本书入选。

2023年“年度老陕最爱读的书”榜单显示:《秦岭记》《乡土中国》《资治通鉴启示录》《国家至上》《印象·中国历史》《微积分的力量》《长安的荔枝》《看不见的文学:文学如何“理论”》《给孩子的科技史》《战斗细胞:人体免疫系统的奇妙之旅》十本书入选。

据悉,这些入选图书皆是依据陕西省图书馆及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各成员馆年度借阅书目排行数据和全省各大书店销售数据遴选出来的,将引领更多市民的阅读选择。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自2013年起,以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为启动之日,持续举办覆盖全省的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特别是每年发布的“石渠书榜”榜单,成为陕西全民阅读的风向标。

那么,我们基层的市民喜欢读什么书呢?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碑林区图书馆了解到,过去一年,碑林区图书馆文献流通近14万册次,社科类图书仍然是市民阅读的首选,全年借阅量近12万册次,占借阅总量近90%。其中,文学类图书最受欢迎,借阅量达7.4万册次,超社科类图书借阅量的60%,占所有图书借阅量的53.4%。从阅读人群分析,《大中华寻宝记》《故宫里的大怪兽》《孩子可以读的封神演义》《中国寓言故事》《哈利·波特》等图书颇受广大少年儿童和家长们的青睐;成人图书方面,读者们更倾向于《长安的荔枝》《活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七天》《我与地坛》等文学类书籍。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世界读书日前夕,华商报展开读者调研

从报纸到多元化

为读者提供贴心有用的阅读体验

华商报讯数字时代,还需要读报纸吗?一张报纸如何才能更好地和它的读者“互哺”?202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华商报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调研的方式,和读者来了一次“亲密互动”。

记者走进15个社区进行调研

本次调研,华商报记者走进西安市莲湖区自强社区、火西村社区、双仁府社区、北稍门东社区、西关街道中心社区;碑林区互助社区、三学街社区;长安区天府社区;新城区红星社区、尚平社区、西三路社区、西六路社区、兴隆坊社区;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社区;未央区中海开元壹号社区等15个社区,与88位居民面对面交流。同时,线上问卷调查产生了83份有效问卷。

这170多位读者中,20岁~35岁有43人,35岁~45岁共37人,46岁~60岁的30人,60岁以上的有61人。其中,经常看报的有48人,偶尔看的有34人,不看报纸的达到89人。

中海开元壹号社区居民何长国表示,曾经报纸上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会认真阅读争相传阅,有时候甚至订的报纸会被别人拿走。现在由于手机每天随身带,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从手机等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尽管如此,他仍然对报纸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居民林先生认为,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但往往鱼龙混杂,相比之下,报纸的信息更加权威、可信。

莲湖区火西村社区82岁的张俊发老人多年来坚持读报。4月8日,身体硬朗、思路清晰的老人见到记者时,拿出了他平时积攒保存的报纸剪贴本和早年留下的工作笔记,讲述了他的阅读故事。老人说自己平常坚持读书看报,爱好书法,喜欢关注时政要闻和党史,也正是平时的阅读积累,让他“耳聪目明”,像扫码送鸡蛋、送盐、送锅碗瓢盆之类的活动,根本骗不了他。

居民关注较多的是“身边事”

数字时代,报纸不再是一张薄薄的纸,在深入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报社都建立了报、网、微、端、屏等全媒体传播矩阵。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发展良好,其中微博粉丝过千万,近年来倾力打造的“大风新闻”也在民生新闻、深度调查等方面持续发力。

调研中,有读者这样评价现在的“华商”:不蹭热点,有华商风格;内容丰富,权威性强;内容广泛,关注民生。同时,提出中肯建议:微信微博趋同化的太多;地域标签有点重;希望更多关注本地生活。

当网络呈现出更多的碎片化信息时,报纸能提供什么“不一样”来吸引你低下头、静下心,认真地去体会、去品读呢?

有居民认为,华商报应该是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的信息交流平台。它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新闻阅读体验。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居民关注比较多的是“贴心事”“身边事”,希望华商报多关注民生问题,实实在在解决群众身边的事;多报道社区新闻、居民故事,通过普通人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希望。同时,还希望报纸关注西安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让市民感受到它的成长和进步。

此外,居民也有对互动性和有用性内容的需求,比如在互动性方面,让读者参与到新闻的评论和讨论中,还可以多组织一些适合小孩和老人的活动,刊登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探店内容;有用性方面,则可以推荐周末游、聚会打卡点,做有性价比的各种测评参考,这样的报纸“为我所用”,也可以成为他们坚持阅读的理由。

书房

文旅新势能里彰显文艺力量

共享“悦读”空间

华商报融媒体栏目“长安书房”今日上线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每年此日,世界各国都会举行庆祝活动,致敬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们,并鼓励、传播阅读价值。而当下文艺的力量,也在文旅新势能中蓬勃闪耀、引领方向和思考。此际,“长安书房”线上平台启动,在“长安书房”IP下包含视频和文字等融合媒体发布、线下沙龙等活动,邀请各界名家参与,期冀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上提供新的思考和助力。

“文旅阅读”成为新趋势

近年阅读内容倾向“实用型”以及电子阅读方式的普及,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和阅读的需求不断增加,“文旅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这是一种将文化旅游与阅读相结合的体验方式,通过深入阅读相关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攻略经验等方面的书籍,更全面地了解所到之处的丰富内涵和意义。

同样,文学作品对旅游产品的带动则更加深入,文学来源于生活,而旅游恰恰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下的休闲旅游尤为注重生活化体验,跟着文学作品去旅行成为很好的选择,文学作品也是旅游项目开发的一种独特资源。沈从文的《边城》火了湖南、贵州交界处的茶峒,陈忠实《白鹿原》让多少游客把我们的白鹿原列在旅行单里,类似数不胜数。

而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开始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活动,吸引游客的深度体验。一些文化机构也开始将文旅阅读作为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通过举办阅读节、文化沙龙等活动,推动文旅阅读的普及和发展。从故宫文创的繁荣发展、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火爆出圈、影视《繁花》带动上海文旅消费、“王婆说媒”带动河南旅游……充分证明文化创意在提升旅游产品上的强大引力,文艺力量在文旅新势能里卓然彰显。

为西安文旅体发展集纳智慧思考

西安文旅体发展在高举“文化兴市”大旗的主题下,推动文旅体产业集聚发展迭代升级,在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目标、强化“大文旅”战略的号召下,努力实践“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多元化文化表达,为西安文旅体发展集纳智慧思考。

藉此感召,“长安书房”文化IP应势而出、应需打造,旨在为陕西文化增添富有时代感的新鲜表达、历史文化的深层解读、意见博主对文化旅游的时尚引领。

“长安书房”将以视频、深度报道和综合活动的融合立体式传播,链接文、商、旅以及收藏、书画、教育、地产、饮食等产业,链接乡村振兴、农家书屋等内容,为产业发展赋入文化内涵;“长安书房”拟以阅读故事为索引,走入非遗文化传承之家、体验中国传统音律之美、访问从厂矿到工业旅游的变迁、酒厂里的文化传承和科学发现等内容。

“长安书房”也是一个开放、共建、共享的综合平台,是所有名家和文艺团体的心灵书房,大家共同构建和维护的文化阅读分享平台;期望与各城市书房、景区书房、书店、文化区域达成共建模式,同时也将提供更多旅游和阅读书籍的文旅福利。

千年古都西安作为世界级知名文旅城市,不仅有着天然的文化历史及旅游资源,更有诸多文化达人、学者、专家,更多资深新消费领域的投资人、品牌创始人、设计师、生活方式引领人,以“长安书房”为精神汇聚平台,在静态“书房”里,集结动态多样文化人物,涵盖文化事件、艺术解读、历史探究、人物讲述以及作品共读等,让“长安书房”成为陕西文化人自己的书房。

著名作家方英文寄语“长安书房”线上平台启动:“长安书房心灵牧场。书中得智慧,书中见故乡。”打造有营养、有深度、有趣味、有传播的文化碎片集,通过专业视角及传播,讲好陕西文旅故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宝红 刘慧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五一”旅游呈现3大趋势:县域旅游火爆 大学生结伴游 绿色出行受青睐 下一篇:北京房贷新政:离婚不满一年但名下无房 明日起执行首套房贷利率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