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全国高考尘埃落定,接下来,数百万考生将面临高考志愿填报这一重要的选择。“网红名师”张雪峰通过其公司面向2024届高考生推出收费超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课程及服务,也将付费志愿填报这一周期短、热度高的话题推向风口浪尖。据了解,张雪峰推出的志愿填报服务分为11999元的梦想卡和17999元的圆梦卡,尽管价格不菲,仍被抢购一空。
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日趋市场化,家长们为了给孩子选择一条好的出路,不惜重金寻求专业机构帮助。
把孩子的未来托付给这些机构,究竟是否靠谱?
应届考生家长: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
不想让孩子的分数浪费掉
张先生的孩子今年高考,他已早早为孩子预订了高考志愿填报套餐,花费5299元。
“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谈及选择付费志愿填报服务,张先生说,“现在高考志愿填报流程复杂,新增的专业也多,机构的填报经验比家长要丰富很多,他们对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政策和历年录取数据都比较清楚,能给一些专业的建议。孩子辛苦求学这么多年,我们也不希望他的分数浪费掉。”
张先生说,身边不少家长在高考前就已经为孩子预订了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评价和口碑都是考生家长口耳相传,家长要早早去抢好机构,不然就没名额了。”
应届考生家长刘女士担心填报志愿不满意会导致孩子复读,到时候又适应不了明年的新高考模式。“除非孩子的成绩特别不理想,否则不会考虑复读,所以今年尽可能让孩子去读大学,报考志愿首先要保证不滑档。”
“最近有不少志愿填报机构向我们推销,我们还在对比考虑。”刘女士说,“我们主要是图稳,打算花钱找人报志愿,相比几千元钱,孩子的前途更重要,在保证能走的情况下尽量去好学校。”
记者咨询志愿填报机构:
多名专业人员参与
一对一提供服务
6月11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以考生家长的身份,向两家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咨询相关服务。一家机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目前主营的是一款2980元的“高考志愿填报+职业生涯规划”套餐,购买后将有志愿规划师一对一提供服务,根据考生自身优势选择最好的学校。
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机构团队成员包括从事高校教育多年的教师、前招生办负责人、心理咨询师等,对新高考政策、录取流程及规则、高考优势学科和专业等都非常熟悉,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考生自身优势和意愿,结合院校、专业组合筛选并排序,评估录取概率和调剂风险,确定合理目标,并制定出一套“冲、稳、保”的方案。此前帮助考生填报的志愿,录取余分不会超过5分,尽量不让学生浪费1分。
另一家志愿填报机构的服务介绍与前者基本类似,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志愿规划师和考生都是一对一指导服务,因此名额紧张,建议尽快报名,并承诺如果是他们指导失误造成的滑档、退档等问题,将全额退款。
往届考生家长:
有志愿规划师报考经验不足
刻意迎合家长焦虑情绪和功利心态
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真能做到如此详尽周到?
2022届考生家长周先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当年他花了3000多元给孩子找了志愿填报机构,但过程并不满意。
周先生说,当时看着不少家长给孩子付费填报志愿,他也报了名。“实际跟机构沟通过程中,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大多都是没什么经验的年轻人,对专业设置、报考细节的了解程度并不是特别高。因为填报志愿就几天时间,大量家长需要跟志愿规划师对接,他们根本忙不过来。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让孩子填了一些表格,分析性格,给出一些学科专业方向建议,这些内容不少免费网站上都有。”周先生说,“在推荐专业时,机构也刻意迎合家长的焦虑情绪和功利心态,把孩子感兴趣的一些专业用‘没钱途’来打消念头。”
“作为过来人,我觉得与其找一些不知名的小机构付费填报志愿,还不如家长和孩子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志愿填报指南和专业目录,把志愿交给自己做主。现在各类信息网络上都能搜索到,大家的信息差已经逐渐抹平,有些机构是噱头大于实际。”周先生说。
去年教育部曾提示:
“考生和家长不要迷信所谓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2023年6月,教育部发文提示广大考生及家长,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某些社会机构所谓的“志愿规划师”“专家名师”等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机构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和志愿填报参考材料,高校也会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迷信所谓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生涯规划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自主填报。
此外,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也推出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并声称能用AI智能化协助志愿填报,同时强调能将考分最大化利用。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考生和家长要谨慎看待所谓的APP志愿推荐,不能简单相信所谓的算法结果。在志愿填报上,家长和孩子应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不能简单交给别人决定。志愿填报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就是分数最大化,高考志愿是人生的路径或者方向选择,如果不看方向,一味地只算计分数最大化,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
教育专家: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学生及家长进行更理性、更科学的志愿填报指导
针对当前火热的高考志愿付费填报话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近年来每逢高考季,天价志愿填报咨询都会引起舆论关注。而之所以天价志愿填报服务有市场,最为关键的原因是,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尽到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升学指导规划的职责,让不少学生、家长有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困惑,这就给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提供了市场需求。
熊丙奇说,按照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与选科指导,引导学生在高一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未来职业兴趣,确定初步的升学目标,根据这一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与指导。这就导致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情况下,那些明确回答可报什么专业、不能报什么专业的志愿规划师就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追捧。
熊丙奇认为,大学生的求学经历与就业市场一再表明,这种“专业至上”的思维是偏颇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考生和家长都应该转变观念,在报考大学和专业时,做到知己知彼,尤其是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不能盲目从众。
“当然,一些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更理性、更科学的志愿填报指导。”熊丙奇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充分运用多种宣传媒介,通过专题讲座、视频直播、在线答疑、电话咨询等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多渠道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高中阶段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一线班主任、任课教师培训,为考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同时提醒考生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白仲夏
编辑:王莉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空港杯”西安击剑公开赛收官陕西首次举办中国击剑协会B级认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