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暑假“研学热”当回归育人本质,莫成“走马观花”的消费狂欢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4-08-08 10:41:00 编辑:张阿芳 作者:张阿芳 版权声明

暑假过半,“研学”成为家长圈的高频词。从名校打卡、博物馆参观到乡村体验、户外探险,各类研学产品层出不穷,价格从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却依旧热度不减。然而,在“研学热”的喧嚣背后,“游而不学”“价格虚高”“安全隐患”等问题逐渐显现,值得我们冷静审视:研学旅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何让这场“行走的课堂”真正为成长赋能?

研学旅行的初衷,是打破课堂边界,让孩子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但如今不少研学产品却背离了这一核心。一些机构打着“名校研学”的旗号,实则将行程简化为“校门拍照+校园匆匆一瞥”,所谓的“学霸分享”不过是提前备好的模板化演讲;部分“高价研学”标榜“高端体验”,却在食宿、师资上偷工减料,甚至让孩子在烈日下长时间赶路,沦为“换个地方玩手机”的变相旅游。更有甚者,为追求利润压缩安全保障成本,此前某户外研学团因缺乏专业向导导致学生迷路的新闻,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家长的焦虑与盲从,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乱象滋生。“不能让孩子输在暑假”的心态下,不少家长将研学视为“刚需”,盲目追求“名校光环”“出国经历”,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与实际需求。当研学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孩子在朋友圈晒出的名校定位、名胜打卡,便取代了真正的知识收获与体验感悟,这种“功利化研学”不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更可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规范研学市场,需要多方合力“降温去虚”。监管部门应加快完善研学旅行行业标准,明确资质审核、服务规范、安全保障等要求,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重拳整治,让家长和孩子“明明白白消费”。学校和机构则需回归育人初心,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设计课程,配备专业师资全程引导,让每一次研学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比如参观博物馆时,不只是“看展品”,更要通过讲解、互动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乡村研学不应止于“体验农活”,更要引导孩子理解劳动价值、感受乡土情怀。

家长也需理性看待研学,拒绝“跟风消费”。研学的价值不在于目的地多远、价格多高,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一次家门口的自然观察、一场社区里的职业体验,甚至和父母一起规划的短途旅行,只要用心设计,都能成为有意义的“研学”。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打卡式”的炫耀,而是在体验中沉淀思考、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暑假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黄金时光,研学旅行本应是这段时光里的“加分项”。当行业褪去浮躁、回归本质,当家长放下焦虑、理性选择,研学才能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让孩子在阳光与体验中收获有温度、有深度的成长,而不是沦为一场“走马观花”的消费狂欢。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