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两度患癌症仍未被打倒 81岁了还坚持每天上班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李小博 2025-04-19 16:49:31
A1 A2 A3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为了有口饱饭吃,李金昌从宝鸡扒上了西去的火车,一路走走停停,走了40天,到达了新疆哈密,从那里开始了改变命运之路。

  比起他事业上的成就,他两度患癌并移植肾脏,如今81岁高龄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坚强是刻在他生命里的基因,他也希望通过华商报提醒年轻人:劝君惜取少年时,自立自强必能成功。

         童年的苦难生活  让他下决心要走出家乡

  “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敢想,未来我会挣到钱,开公司,生意做到在新疆乃至全国。”近日,在西安市曲江万众国际写字楼里,81岁的李金昌在办公室里回忆起自己这一生,万分感慨。

  眼前的李金昌,身着红色T恤,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他耳聪目明,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交流起来毫无障碍。除了腿有点不方便,走路要靠拐杖。

  李金昌是甘肃省泾川县黑山李家庄村人,在他的记忆里,童年充满了苦难,“我出生于1944年,那时候太苦了,家家户户吃不饱,我家里有四个孩子,一个姐姐,我是老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母靠着种地养活我们四个孩子,饥一顿饱一顿,我小时候吃过树皮,吃过野菜,家里稍微值点钱的东西都换粮食了,还是吃不饱,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顿饱饭。”李金昌说,他至今记得树皮的味道、野菜的味道,记得大冬天穿不上棉衣时那种彻骨的寒冷,也记得父母对他无助又愧疚的眼神,“不怪他们,那时候整个村子,整个国家都穷,能在那样的条件下挺过来的,都是很顽强的生命。”

  李金昌说,正是因为那样的贫穷,坚定了他后来走出去的决心。

  从小就有“做生意天赋”  做着小生意给自己赚学费

  年少时,李金昌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做生意天赋”。

  “那时候家里很穷,但我是家里的长男,父母有个决心:砸锅卖铁都要让我上学,学点文化,改变命运。”李金昌说,他特别感谢父母的这个执念,为他未来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回上学时的李金昌。那时候家里缺衣少食,弟弟妹妹都没有上学,仅有的资源都给了他,但即便如此,家里还是很快拿不出来学费了,为了能继续求学,李金昌只能自己想办法。

  他打起了柿子的主意。“我们家距离盛产柿子的咸阳长武县不远,冬季寒假时,我就到长武、冉店一带,到果园进一点柿子,再到村里去零卖。一个假期下来,能攒个3、5元钱,够我下学期的学费了。”李金昌回忆,那时候基本都是步行,一个少年挑着几十斤的担子,饿极了才舍得吃几个烂果子,就是因为想要读书的念头支撑着他。

  卖柿子的过程中,最怕就是遇到农家的看家狗,看见生人就咬,他虽然慎之又慎,还是被狗咬了好几次,至今腿上还有伤疤,“这样的经历,导致我这一生遇到狗都心有余悸,从不让家里人养狗。”

  除了卖柿子,李金昌还慢慢接触了销售小商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食品、棉布、搪瓷缸子、脸盆之类的东西,都是按计划供应,非常紧缺。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金昌听说西安一些工厂附近可以买到旧一点的生活用品,这些东西在他老家的农村却非常受欢迎,李金昌跟着村里的长辈去了一趟西安,买回来一大包旧物,一条3、4毛钱的裤带拿回去可以卖3、4块钱,一顶栽绒帽子成本5元可以卖三四十元,他去一趟西安,就能挣100多元。

  靠着一副经商头脑,李金昌自己赚钱读书到高中,也是从这个时候,他心里也有了西安情结。

  决定离开农村  扒火车到新疆寻找出路

  最让李金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机会走进大学的校门。

  李金昌说,以自己在高中的成绩,是完全可以考上大学的,可惜那个时候不看成绩,看家庭成分。由于李金昌家早年被定为地主成分,对他来说,上大学无异于天方夜谭。

  高中毕业的李金昌最终还是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锄地、割麦子、拉车,都不在话下,很快他就成为了农村最能干的壮劳力。但是李金昌志不在此,他不希望一辈子在土地里刨粮食,干着最累的活,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李金昌下定决心,要离开农村老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创一片新天地。

  1964年,李金昌辞别了父母,以及当时已经半岁的孩子和妻子,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他的目的地是新疆,他听说新疆人少都能吃饱,而且不太在意家庭成分,“当时我只带了几块钱,走走停停,终于抵达了宝鸡火车站,我跟着那些扒火车的人学习扒火车技巧,终于能熟练扒上火车。”随后的时间,他扒拉煤车、拉石灰车、拉化肥车,经常走一段就被人家发现赶下去,走走停停,走了40多天,终于抵达了新疆哈密。

  在扒火车去往新疆的路上,李金昌听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缺人,他和几个伙伴一起到兵团的营房找工作,有幸遇到了当时的一位领导,让把这群小伙子安顿了,李金昌获得了一份在工程大队的工作。

  在工程大队工作这些年,李金昌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我从最简单的筛沙子干起,后来砌墙、抹灰、看图纸、当木工、盖房子,和建筑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学得明明白白,这为我以后做房地产公司奠定了基础。”李金昌说。

  也是在这里,李金昌获得了以后经商道路的“第一桶金”,“我不仅学会了工程上的本领,还学会了许多生活上的本领,我会做衣服、做家具、理发,不仅给自己家里做,还给邻居做,除了每个月30多元的工资,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就这样,攒下了一些钱。”

  李金昌说,他在兵团从1964年干到了1982年,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干到了工程队的代理副队长,后来出于多种原因,自己离开了兵团,开始单干。离开之后,他对兵团还是充满了感情,因为这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让他在新疆扎了根。

找准了商机  经营砖厂成为“砖王”

  离开兵团后,李金昌消沉了一段时间,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开始思考,自己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

  “离开兵团那段时间,正是国家改革开放之初,机会很多,风口也很多。机缘巧合,我遇到了适合烧砖的碱土坑,凭着我多年做工程的经验,我一下子就发现了商机,开一个砖厂,再合适不过。”说干就干,李金昌开始筹划办砖厂,他通过化验确定了碱土坑的土适合烧砖,找到了核心技术人员,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

  凭着在哈密工作多年,李金昌积累了一些资源,也有了一些人脉,因此他办砖厂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最后一步就是资金问题,办砖厂需要很多钱,他拿出所有积蓄,也是杯水车薪,李金昌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贷款办砖厂。

  在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外地来的人肯定贷不下来款时,李金昌拿出了详细的计划书,得到了银行的认可。1985年,李金昌的砖厂开起来了,凭着他的能力和人品,以及对市场的把握,很快,李金昌的砖厂走上了正轨,而他生产出来的砖因为质量过硬,价格合适,赢得了市场。

  “1986年,哈密地区砖窑数量猛增,竞争很激烈,但是我的砖厂供不应求,到当年8月销售量超过1300万,占哈密地区红砖总需求量的80%以上,基本掌握着哈密的红砖市场。”李金昌说,当时他也被行业里的人称为“砖王”。

  转战房地产行业 经营得依然红红火火

  毫无疑问,砖厂彻底改变了李金昌的命运,他从之前那个为吃饱饭离家到新疆的无助青年,变成了一个赚得盆满钵满的大老板。

  天有不测风云,砖厂开了几年,李金昌感觉腹部长了东西,在新疆两家医院被怀疑是恶性肿瘤,加上经营砖厂过程中,和一些人发生过矛盾,这些问题像大山一样,压得李金昌喘不过气来,他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捐献砖厂。“我是从一穷二白的日子过来的,挣点钱我就满足了,当时我只想卸下压力去治病,就把我的砖厂、设备全部捐献给了政府。”李金昌说,他当时以为自己活不久了,没想到,他去上海治疗时才发现,所谓的肿瘤只是一个囊肿,很快就痊愈了。

  随后,李金昌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1991年,她的大女儿大学毕业,要在乌鲁木齐工作,小儿子也在乌鲁木齐上学。为了照顾两个孩子,李金昌和爱人一起到乌鲁木齐,租了房子,重回新疆,李金昌只想低调生活。

  命运的齿轮又开始转动了。李金昌到乌鲁木齐后想找一份工作,刚好家附近的大湾乡砖厂招人,得知他是之前哈密的“砖王”,对他非常器重。李金昌向大湾乡政府建议,比起砖厂,更应该做房地产行业,这个行业刚刚兴起,有很多政策,利润空间大。他的想法得到了乡政府领导的支持,上世纪90年代,大湾乡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李金昌任总经理。

  公司成立后,李金昌十几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他每天最早到工地,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经过艰苦奋斗,公司已发展成资产数亿元、员工近千人,集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工程监理等为一体的跨省区经营集团化民营企业。

  经营房地产公司让李金昌遇到了事业的“第二春”,事业成功的他,没有遗忘他梦开始的地方。

  “我虽然在新疆获得了成功,但是我一直牵挂着老家,牵挂着我走出去的地方。”李金昌说,“当年我从宝鸡坐上了火车去往哈密,我对陕西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现在我有能力了,也希望能为陕西做一点贡献。”

  李金昌把目光投向了西安和咸阳,他对农副产品比较感兴趣,恰好咸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正在招商,他立即进行了投资。从2002年至今,李金昌逐渐把工作中心从新疆转向陕西,先后投资了20亿余元,在陕西投资农副产品行业,目前正在筹建的金利阳光国际农贸城,将为西安提供蔬菜水果等食品。如今,81岁高龄的他依然天天在办公室,勤奋、亲力亲为已经成为了他毕生的习惯。

  两度患癌从未被疾病吓到  坚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看着眼前精神矍铄的李金昌,很难想象,他曾经两度患癌,两次做肾脏移植手术。相比于事业上的成功,他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样值得点赞。

  “2004年,我高烧不退,住院治疗,在新疆被查出肾脏肿瘤,我立即到北京去,进行了肾脏摘除手术,手术很成功,我捡回了一条命。”李金昌说,“2012年,我仅剩的右肾又出现了病变,导致肾功能几乎衰竭,只能通过透析维持生命,后来不得不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

  疫情期间,李金昌不慎被感染,因为白肺被抢救,甚至下了病危通知书,他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了。

  记者问他:“当你得知自己患癌以及白肺时,心里害怕吗?怎么能做到坚强面对?”

  李金昌说,恐惧还是会有的,但是还是得有大心脏,相信现在的医疗水平,也相信自己能战胜疾病,“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要轻易放弃,保持好的心态,另外我也一直牵挂着事业,治病的动力比较足,因此能多次战胜疾病。”

  搜索李金昌的资料,2000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荣获首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2009年9月荣获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如今,李金昌还是坚持在工作,他一直与时俱进,不像一位老年人。记者采访时,看到他一直在能用智能手机查资料、发微信、安排工作,对于当下流行的AI,他也非常关注,有自己的见解。

  问及李金昌奋斗了一辈子,经历过成功也经历过失败,对于如今职场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李金昌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自立自强,用正能量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现在年轻人条件比我那时候不知道好多少,只要肯努力,都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成功。”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这场教育盛事让书香飘满古城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