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丨“生命之塔”保障航天员安全出征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4-25 07:55:53 编辑:方正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在神舟二十号飞船发射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承担了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的全部动力装置、“神舟”飞船的全套结构密封系统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分别应用于火箭和飞船系统,全程为空间站建设护航。四院研制的产品涉及“箭、船、站、服、员”五大系统,全程服务保障空间站建设,为航天员长期在站工作生活提供安全和生活保障,让驻守在“太空家园”的航天员安心工作、放心巡天。

逃逸系统全部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能在2秒左右将航天员带到安全地带

微信图片_20250424230214

由于头顶标志性的形似“避雷针”的装置——火箭逃逸塔,长征二号F火箭成为了长征系列家族中辨识度最高的一款火箭。整个逃逸系统由大小10台发动机组成,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

逃逸系统全部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瞬间产生巨大推力的特点。它的作用是一旦火箭在发射升空阶段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能够按指令点火工作,在2秒左右的时间内,迅速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舱体带到2-3千米以外的安全地带,帮助航天员安全逃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火箭上的“救生艇”。

逃逸系统由低空和高空两组发动机组成,分别承担从火箭起飞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起飞后120-200秒左右两个时间段内的救生任务。

低空逃逸:6台固体发动机可像拔萝卜一样,将轨道舱、返回舱拖拽至安全区域

第一阶段为低空逃逸,救生任务主要由逃逸塔完成,被称为“有塔逃逸”。逃逸塔由大小6台固体发动机组成,包括1台逃逸主发动机、1台分离发动机和4台偏航俯仰控制发动机。在火箭起飞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内,飞行高度39千米以下时,如果发生危急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主发动机会按指令点火工作,配合偏航俯仰控制发动机,像拔萝卜一样,将航天员乘坐的轨道舱、返回舱从火箭整流罩中拖拽到1500-2000米外的安全区域,再通过携带的降落伞减速,安全着陆到地面。而如果这一阶段火箭飞行一切顺利,120 秒后分离发动机则会点火工作,实现逃逸塔与箭体的自行分离。低空阶段的护航任务顺利完成。

高空逃逸:飞船整流罩上的 4 台高空逃逸发动机可完成救生任务

第二阶段为高空逃逸,救生任务主要由安装在飞船整流罩上的 4 台高空逃逸发动机完成,被称为“无塔逃逸”。火箭飞行时间 120 秒-200 秒、飞行高度39-110 公里期间,一旦逃逸系统检测出火箭发生了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系统会自动发出,或者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手动发出逃逸指令,高空逃逸发动机就会点火工作来完成救生任务。而期间如果火箭飞行一切顺利,200秒左右后,高空逃逸发动机会与整流罩一起与箭船分离。至此,四院逃逸系统飞船发射阶段的护航使命就全部完成了。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 助力完成了历次完美飞行

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开展以来,四院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随同长征二号F火箭一起,先后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的多次无人、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任务,助力完成了历次完美飞行,次次不辱使命。在神舟二十号飞船发射任务中,除了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的全部动力装置外,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还承担了神舟飞船的全套结构密封系统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全程为空间站建设护航。

“神舟”“天舟”飞船舱体密封件也是“四院造”

四院还承担了“神舟”“天舟”飞船舱体密封件,以及空间站密封件和抗静电密封件、航天员舱外航天服手套组件、主气密层等动静密封件生产任务。

这些产品,事关航天员生命安全,必须100%确保质量。据四院科研人员李杰介绍,一个舱门抗静电密封材料就有近20项考核指标,密封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静电吸附,产品成功经受了地面8万次的疲劳试验,并通过低压(真空)、高低温、失重等环境试验,实现了我国舱外服主气密层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截至目前,四院已为飞船总体单位提供数万件密封产品,一次性检验合格率100%。特别是他们研制和生产的航天服连接处,这些密封件能够耐受空间环境,既确保密封严丝合缝,又确保航天员的关节活动起来灵活自如。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