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25年渭南有2406个公务员等岗位招录 将筹备好省十八运会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任婷 2025-04-29 19:07:16
A1 A2 A3

  4月29日9时,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 ”系列新闻发布会,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赵晓军,渭南市科学技术局局长陈改萍,渭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王德强,渭南市体育局局长秦峰出席,以“聚焦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渭南力量”为题目,介绍了有关情况。

  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空气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

  渭南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之路。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7%,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全省第一,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0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15位。今年,我们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坚持专班推进,强化任务分解,加快攻坚突破,奋力推动既定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7%。

  今年渭南将集中精力抓项目、招大商,为当下发展点题、为未来发展破题。一是精心谋划项目。紧盯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投向,计划策划包装重大项目500个、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一季度共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58个、总投资971.1亿元。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延伸拓展“四个一批”机制,力促404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0亿元。一季度,全市新建重点项目开工率超目标15.1个百分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率72%,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32.5%、25.5%。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强,把“每年每个县市区招引1个10-3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作为“硬任务”,努力实现招一个项目、育一个产业。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用好“四减一优”等机制,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连续5年一季度办结。

  将加快创建司马迁祠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持续开行“渭西欧”班列

  渭南将打好政策组合拳。一是大力提振消费。完善促消费支持政策,围绕重点领域持续发放消费券,加快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全方位挖掘消费潜力。二是畅通商贸流通体系。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城市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中心城区重点商圈多元化发展,激发电商消费潜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三是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依托华山“龙头”,联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制作沉浸式文旅演艺剧目,打造古柏行仙侠小镇,做好山下留客文章。加快司马迁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打造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及产品。做好省十八运会筹备工作,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渭南将锚定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目标,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积极拓展外贸空间。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持续开行“渭西欧”班列,支持勇拓机械等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大荔阳光玫瑰葡萄、白水苹果种苗首次出口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速全省第三。二是着力建设开放平台。印发《跨境电商产业园认定支持办法》,加快建设中亚(陕西)霍尔果斯果蔬交易中心,做好保税物流中心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争取前期工作。三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针对重点外贸企业制定“一对一”金融服务方案,切实解决重点企业融资、结算等方面的难题。一季度为外贸企业融资3.42亿元。

  推进“西安—渭南—韩城”氢能城际走廊建设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今年渭南将围绕市级20条重点产业链,抓好6方面工作。一是稳定能源产业发展。加快陕北—关中750千伏第三输电通道等电网项目建设,力争原煤产量达到1800万吨。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金钼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进度,支持运达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推进“西安—渭南—韩城”氢能城际走廊建设。三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实施陕焦化工生产设备等30个技改项目。加快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严格控制规上工业非电用煤,年内全市工业重点领域产能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以上。四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以华鹰航空无人机生产总装基地布局低空经济,推进华山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渭南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成投用。五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守好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推进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确保粮食产量250万吨以上,力争乳制品等4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六是做强现代服务业。抓好文旅产业链群建设,发展壮大文娱演艺、文化创意等产业,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

  此外,渭南将扩宽就业渠道。稳定和拓展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落实公务员招录等各类岗位2406个。积极开展就业服务行动,先后组织招聘活动289场次,签订劳动合同1.73万人次。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发放创业贷款5253.8万元。聚焦重点群体。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2024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94%,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3961人。强化就业服务。实施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示范期内开展职业培训6万人次以上,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依法从快从严处理各类欠薪案件,守护好劳动者的辛苦钱。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莲湖区运动会上演“最燃”大课间 亮出校园体育新名片 下一篇:打造生态样本、推进乡村振兴、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智能制造……10余家媒体齐聚周至 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脉动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