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绥德石雕:雕出古老“吉祥物”新形象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5-07 07:52:30 编辑:张进 作者: 版权声明

绥德县千狮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梁易炜摄

  鲍海东在雕刻《声动天下》系列作品(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羽佳摄

绥德县千狮桥上的石狮子(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梁易炜摄

  本报记者   李羽佳   梁易炜

  无定河自北向南穿绥德县城而过。千狮桥上,1008尊石狮或踞或立,或戏球或守望。千年雕工凝于一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狮被视为守护神,常被放置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门前,寓意镇守、驱邪。多年来,绥德县的石匠以錾为笔,一錾一凿在石上刻出栩栩如生的石狮形象。雄狮代表力量,雌狮象征温柔,冰冷的岩石便被赋予了生活的美学。

  从秦砖汉瓦的残片到明清民居的柱础,从庙宇石狮到现代城市雕塑,石雕始终是绥德县的名片。4月中旬,记者走进“石雕之乡”绥德县,探寻石雕之美。

  源于生活

  守住艺术根脉

  在绥德出土的500多件东汉画像石、乡间散存的唐宋石马和明清石狮,以及众多石窑洞院落,都在诉说着绥德石雕悠久的历史。

  绥德石雕形成于秦汉时期,多达百余种,尤以石狮最具代表性。无论是威武高大、置于高山庙堂的镇山石狮,还是放置在平常百姓家的炕头石狮,都以鲜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造型意象、流畅的雕刻技法受到称赞。

  “炕头石狮是绥德民间一种保佑孩子的吉祥物,与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的‘保锁孩子’的习俗密切相关。”《绥德文库》绥德石雕卷主编、绥德县文化馆原馆长朱维全说,“炕头石狮的打造有严格的讲究,要择日择时。第一次凿要在夜深人静、月满星全之时,匠人在选好的石料上依势造型、由势生态、因态生情。凿够100天,在最后一晚子时完成,用朱砂点睛,然后裹上红布、系上红绳,送到主家。”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陈列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炕头石狮。大的约20厘米,小的有三四厘米,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绥德石雕不仅具有美感,还具有实用性。其中,与当地人关系密切的是石门墩、雕花石照壁、石灶台、石炕围,以及广场上、园林里气势恢宏、造型美观的牌楼等。

  绥德县的石雕艺人,以大胆的想象和娴熟的技艺,雕出了当地人丰富多彩的世界,体现了绥德人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产业带动

  助力乡村振兴

  沿着无定河向南,绥德县城内,石牌楼上,镂空浮雕的花鸟“跃动”、人物逼真,恍若展开的画卷。石牌楼是绥德县的地标,绥德石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参与创作。

  在绥德县,鲍武文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一方面是因为他手艺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带动性强。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鲍武文出生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鲍王家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0世纪80年代初,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办起石雕厂。随着厂里的订单越接越多,很多人慕名而来。一些家境困难的学徒通过石雕改变了生活。

  鲍武文说:“我自己穷过,就想帮助更多人,让他们都能靠手艺过上好日子。”现在,鲍武文的很多徒弟有了企业。石雕企业还带动了周边的石料采掘业、石料加工业、运输业、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绥德的石雕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

  从绥德县城出发,沿210国道一路向北至四十里铺镇,长达20多公里的道路两旁,石匠作坊随处可见,石狮子、石屏风、文化墙……各类作品引人注目。

  在绥德宏亮园林雕塑有限责任公司,切割机的轰鸣与錾子的叮当声此起彼伏。“正在做的梅兰竹菊浮雕,是用来装饰窑洞外墙的。用机器做,十几个小时就能做好。”公司负责人周宏亮说,公司10年前就开始使用雕刻机。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不仅给公司增加了不少收益,让公司规模逐渐扩大,还带动周围数十名石匠就业。

  4月上旬,该公司的雕塑生产线技术改造扩建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公示。扩建后,公司将盖起研发办公楼,石雕生产车间及消防水池等也将焕然一新。周宏亮说:“我们希望通过转型升级,让绥德石雕特色产业蒸蒸日上。”

  求新求变

  拥抱时代变化

  陕西绥德汉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毅的办公室里,除了形态各异的石狮,还有用玉石等其他材料制成的精致摆件。“这些摆件都是2017中国·绥德国际石雕文化艺术节时,我和来参展的外国手工艺人交换来的。”鲍毅说。

  鲍毅是“80后”,父亲是绥德石雕的手艺人。子承父业的鲍毅从小就热爱雕刻,喜欢钻研技艺。他研究外国手工艺人的作品,到南方学习更细致的雕刻技法,在雕刻细节处理上下功夫。

  几十年来,老一辈石雕手艺人常做的是石狮等,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年轻一代的绥德石雕从业者将目光投向文创产业。

  鲍毅说:“今年,我们继续以狮子为原型进行创意设计,计划生产一些桌面摆件,通过线上销售进入市场。”

  绥德被称为“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这里有绥德石雕、绥米唢呐、陕北秧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绥德剪纸、绥德泥塑等省级或市级非遗项目。这些给了绥德石雕手艺人鲍海东很多创作灵感。他将人面和狮身形象结合,创作出一组11厘米高的微型石雕,取名《声动天下》。石雕上有吹唢呐的汉子、打鼓的鼓匠、敲锣的人等形象。目前,正在为这组作品申请专利。

  鲍海东说:“多种艺术形式的碰撞,让非遗有了更立体的表达。这组作品展现了陕北汉子的粗犷豪迈,将艺术的灵动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造型也能更好地融入市场,吸引更多人了解绥德石雕。”

  石上生花,在传承中创新

  ——对话绥德石雕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本报记者 李羽佳 梁易炜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北出的好石匠。”绥德石匠的骄傲,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守护与发扬下,绽放着时代光彩。

  近日,记者对话69岁的绥德石雕陕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联银和44岁的绥德石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海东,听两代手艺人如何“守艺”、传承、创新。

  记者:自幼学艺,从业几十年,于你们而言,石雕意味着什么?

  薛联银:受母亲的影响,我自幼就喜欢画画、捏泥人、唱陕北民歌。15岁跟随匠人学习石雕手艺,我的大半生从未间断雕刻,对石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20年,我创办的公司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列入省级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非遗传习所应运而生。在传习所内,我多次举办绥德石雕雕刻技艺培训。石雕改变了我的生活,也让我周围的群众多了一个追求更好生活的方式。

  鲍海东:我13岁就开始跟随鲍武文老师学艺。刚开始只是拿砂纸打磨老师刻好的成品、拿铅笔在石板上画线条。在我年少的心里,石雕是一个有门槛的技艺。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开始尝试做石狮子的毛坯、学习刻石狮子的底座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基本出师。

  2008年,我办了自己的石雕作坊。随着手艺的进步和市场的认可,2017年,我正式创办公司。我跟着老师参与了绥德县多个地标性建筑的雕刻,也代表绥德石雕匠人到北京参加活动。石雕带我走上更大的“舞台”,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

  记者: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化智能化应用日益普及。你们觉得绥德石雕如何既保留传统手艺的精髓,又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薛联银:绥德石雕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等,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工匠的情感与创造力,不同的人制作出的同一款作品,形态、纹样都不完全一样。

  当下,我们在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追求对石雕题材的创新,把现代的生活和元素雕在石头上,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

  鲍海东: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石雕的订单量有所增加,纯手工雕刻的方式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早先,我们把手中的刻刀换成电动工具,现在,电脑数控技术生产线能实现机器雕刻,帮助我们实现量产。但是,生产线生产出的作品仍需要人工精细打磨,使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记者:作为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手艺传承方面,你们作了哪些努力与尝试?

  薛联银:我在非遗工坊内开办线下培训班、开展讲座,从选料到雕刻再到打磨,全流程详细讲解石雕技艺,让更多年轻人对石雕技艺有所了解。2024年,我被聘为高校校外辅导员。我计划利用现代技术制作教学视频等资料,记录石雕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方便更多人学习。希望能与艺术类院校达成合作,让绥德石雕走进高校课堂,丰富绥德石雕的艺术风格。

  鲍海东:绥德石雕项目有一批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我们秉持着对手艺的热爱与敬畏,通过言传身教,将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

  我坚持对传统图案寓意和本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了解,从中汲取灵感。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要顺应时代发展,用石雕展现新题材。现在,我有很多技艺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能学习和了解到其他非遗项目的精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传承人分享传统手艺,寻找合作的可能性,在思维的碰撞中守正创新。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