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5-12 06:37:07 编辑:魏檀 版权声明
专注工作的王冬梅
田飞娟在产科门诊区域工作中
工作中的任彩丽
护士,是她们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是她们共同的美好。然而,在医学分科日益细化的今天,虽然都身处于万千患者共抗疾病的一线,不同科室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却可能千差万别。在5·12国际护士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进医院不同科室,从这群白衣天使与病患的日常里,探寻她们相同又不同的故事。
市卫生健康委发布《致全市护理工作者的一封信》
本报讯(记者 张黎娜)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在节日前夕,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致全市护理工作者的一封信》,向护理工作者们致以节日问候。
信中写道:长安五月花如绣,燕帽轻盈映曙光。值此第114个5·12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全市奋战在临床一线、扎根于基层社区、奉献于特殊岗位的护理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真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默默支持你们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爱无声,薪火相传。护理工作平凡而伟大,凝聚爱与奉献。护士队伍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每当人民身体健康需要呵护之际,你们全心全意尽职尽责。从急诊到重症病房,你们在挽救生命的时刻争分夺秒;从日常护理到技术创新,你们在护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从突发公共卫生保障到基层帮扶,你们在捍卫生命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护士队伍持续发展壮大,护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广大护理工作者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聚焦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新期待。在你们的努力下,护理制度不断完善,护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多样化、多层次的新需求。全市护理工作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使命在肩,重任在前。今年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希望广大护理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更饱满的热情、更精湛的技术,传承和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用踔厉奋发,积极向上的行动,展现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精神面貌和良好形象,为实现西安市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全市广大护理工作者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感染科主管护师王冬梅:
我们不仅是“坚盾” 也能融化患者心中的坚冰
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感染科,消毒水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走廊里,护士们步履匆匆,白色的身影在病房间穿梭。在这群白衣天使中,感染科主管护师、带教组长王冬梅,是那个让人安心的存在。
王冬梅在护理岗位上已走过十一个年头,2023年,西安市红会医院组建感染科,她从呼吸内科转战而来。面对全新的领域,她带着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满腔热忱,眼神坚定地扎进了感染科的工作中。
“感染科的护理工作就像在走钢丝,既要小心翼翼又要稳扎稳打。”王冬梅轻声说道。在这里,她和同事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感染患者,这让护理工作充满了风险与挑战。
王冬梅参与过很多危重患者抢救,那些画面一直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患者往往多脏器受损,病情凶险,抢救时,王冬梅和同事们全神贯注,每一个操作都精准无误。“我们必须具备全方位的护理技能,稍有疏忽就可能错失挽救生命的机会。”
在感染科工作,做好自身防护是重中之重。王冬梅介绍,科室严格遵循卫生职业技术标准,根据不同病种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每次进入病房前,她都会仔细检查防护装备。“只要规范操作、防护到位,就不用过于担心职业暴露风险。”她笑着说,这份从容,源于无数次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培训。
感染科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不仅护理强度大,对护理技术的要求也极高。更重要的是,护士们得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王冬梅清楚地记得那个13岁的车祸女孩。女孩全身多发伤,腿部需要植皮,从骨显微外科转到感染科时,她眼神里满是恐惧和无助。经历了多次手术,小小的她变得异常敏感,每次看到护士走进病房,都会紧张地攥紧被角。
王冬梅和护理团队决定用爱融化女孩心中的坚冰。她们主动和女孩聊天,倾听她的心事,把她当作妹妹。渐渐地,女孩的眼神里有了光,开始主动和护士们交流,对护理操作也不再抗拒。“看到她脸上重新露出笑容,配合治疗,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王冬梅的语气里满是欣慰。这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建设,在护理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日常护理工作,王冬梅还肩负着感染科带教组长的重任。“感染科的带教和普通科室不一样,我给新护士上的第一堂课,一定是沟通和对感染科的认知。只有让他们了解疾病,克服恐惧,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为了让带教更有成效,王冬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护士们自主查阅资料、分组汇报。每周,科室都会安排理论和操作培训,每月进行考核。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护士快速成长,成为感染科的中坚力量。
护士节,对于王冬梅来说,是一个充满回忆与感动的日子。“每年的护士节都不一样,有辛苦有疲惫,但更多的是患者的肯定和带来的温暖。”她翻看着患者送来的感谢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初出茅庐的小护士到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这十一年的护理生涯,让王冬梅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理解。“一开始,护理只是一份工作,现在,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患者需要,是一种幸福,更是一份责任。” 文/图 记者 马相
产科“孕产管家”田飞娟:
对新生命的守护可以更早开始
巴基斯坦留学生小艾(化名)因为妻子在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顺利生产,对中国的产科服务连连点赞。这其中有什么故事?从“孕产管家”田飞娟这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为了扎实落实“生育友好医院”建设要求,更好地满足孕产妇及家庭需求,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在门诊设立了“产科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孕产管家工作站,并增设了“孕产管家”岗位。
“我是您的孕产管家田飞娟,未来将由我为您提供全程陪伴。”今年3月6日,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迎来首位持证上岗的孕产管家。此前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专业竞聘,17名资深助产士华丽转型,在产房深耕二十余年的高年资助产组长田飞娟成为第一批“孕产管家”。
“助产士需经过核心胜任力培训,涵盖孕产妇全周期健康管理能力,这在提升分娩质量、降低孕产风险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产科总护士长杨春荣介绍,基于联合国对专业助产照护的价值认可,陕西省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设立“孕产管家”岗位,由资深助产士担任,旨在为孕产妇提供有权威、可依赖的引领者。
3月20日,孕产管家工作站迎来了一位特殊访客——巴基斯坦留学生小艾夫妇,面对35周孕期的异国分娩,焦虑如影随形。
在孕产管家田飞娟的协助下,他们顺利完成了各项检查,清楚了住院、分娩的各项流程,包括住院费用、产前用物准备以及各种疑问,田飞娟都一一耐心解答。她的热情和专业给夫妻俩带来了极大的安心与感激,让他们在整个孕产过程中感受到了关怀和支持。
4月25日,小艾的妻子顺利分娩,小宝宝的出生让夫妻俩激动不已。他们第一时间将孩子的照片发给田飞娟,并写了一封感谢信专门致谢,表达了感激与赞赏。
这样的温情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建档咨询、产检指导、心理疏导……除了在门诊忙碌外,田飞娟的专用工作手机每天都异常繁忙,时刻为孕产妇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
“虽然每天都匆匆忙忙,但是感觉很充实。”田飞娟表示,对于妊娠剧吐的问题,她耐心为孕妇科普缓解的办法,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于糖耐量检测的问题,她一一指导如何喝糖水;对于做四维B超的孕妇,她带领大家做骨盆摇摆的动作;对于即将临产的孕妇,她做好各项协调对接工作。
两个月的时间,她已经服务了上千名孕产妇,很多人都和她成了朋友,第一时间和她分享生产的喜悦。“都知道公立医院的技术一流,没想到还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服务。”产妇小惠表示惊讶与赞叹。
有了大家的鼓励和赞美,田飞娟也越来越喜欢“田管家”这个身份。“曾以为产房就是全世界,现在发现守护可以更早开始。每天看到不同的面孔,能在她们孕育旅途上给予点滴帮助,感受孕育新生命的喜悦,就觉得很幸运也很幸福。”田飞娟感慨道,“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系统地完善这项服务,尽专业所能,让服务更加有温度。” 文/图 记者 马相
神经外科主管护师任彩丽:
“炒面密码”背后的生命守护
在一场场充满挑战的生命保卫战中,白衣天使化身医生最可靠的“侦察兵”、患者最贴心的“守护者”、生命旅程最靠谱的“摆渡人”。“以心换心,硬实力能打,软实力要暖”是她们工作的生动注脚。日前,记者通过一场历时二十余天的生命守护行动,走进西安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主管护师任彩丽的工作日常,见证护理团队的专业担当。
凌晨的西安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高危观察室里,监护仪的绿光规律闪烁,氧气瓶里的水泡咕嘟作响。任彩丽和同事刚刚接过夜班接力棒,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快,病人脑出血,出现昏迷!”
急救车呼啸而至,操着浓重口音的家属攥着担架,声音发颤:“医生,我老伴突然就坐不住了,直往下滑!”接诊医生快速明确诊断,需要紧急手术!“大叔您别担心,有我们24小时守着,有情况随时通知您。”护士们这头已然行云流水般完成术前准备,任彩丽贴心地搬来椅子、递上温水,轻声安抚情绪崩溃的家属。
手术顺利完成,病人家属松了口气,但对术后护理而言,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患者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陷入昏迷,并发的脑水肿和肺部感染形成恶性循环。为缓解低氧血症,每天两次的俯卧位通气成了“必修课”。这项工作需要4至5名护士一起配合,堪称“体力与技术的双重考验”。“每次操作我们会利用交接班时人力较为充足的时机开展,”任彩丽说,“大家分工明确、齐心协力,有人负责固定呼吸机管路,有人托举患者身体,有人同步调整监护设备,就这样,一场场‘翻身仗’打得忙而不乱,全力帮助阿姨改善身体状况。”
患者持续昏迷,成为横亘在康复路上的巨大阻碍。任彩丽深知,唤醒患者不仅需要医学手段,更需要情感的力量。在与家属沟通中,得知患者擅长做炒面,夫妇俩此前以卖家乡特色炒面为生。任彩丽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唤醒患者的关键点,坚持每天清晨在病床前轻声呼唤,“阿姨,该做炒面啦!”同时,她建议家属录制视频——小孙女奶声奶气的思念、儿子对母亲的牵挂、老伴深情的呼唤。护士们每天在病床旁循环播放视频。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奇迹终于发生。患者开始对声音有了反应,原本沉寂的生命体征逐渐出现波动。
康复训练中的沟通尤为重要。面对抗拒电刺激治疗的患者,任彩丽从家属处得知她是达斡尔族,便找来民族音乐,在旋律中鼓励患者,“您来自像鹰一样勇敢的民族,这点挑战难不倒您!”声声安抚中,患者渐渐放下戒备,积极配合治疗。为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吞咽功能,任彩丽指导家属用橙子、柠檬等颜色鲜艳的水果进行视觉刺激,用棉签蘸取果汁刺激味蕾,手把手教患者鼓腮漱口。当患者第一次伸出舌头舔嘴唇上的橘子汁,第一次顺利咽下5mL水,第一次吃完半碗流食,每一个“第一次”任彩丽都记忆犹新。二十多天后,患者终于迎来了第一次下床,坐在轮椅上的她,对着护士们比出胜利的“V”字手势。
出院当天,患者特意戴上一顶黑色蕾丝花边帽,笑容灿烂。这份劫后重生的喜悦,是生命与守护的双重胜利。任彩丽细心帮患者整理好衣衫,还反复轻声叮嘱康复要点。谈及这场漫长的守护,她感慨道:“护理工作就是在困境中找突破,在沟通中寻转机,用专业和真心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微光。这份坚守与热爱是初心,更是本能。”
文/记者 王江黎 图/受访单位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