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总体规划(2023—2035年)》公示

综合新闻 西安日报 2025-05-13 07:17:44
A1 A2 A3

  5月12日,记者从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总体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通过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5月12日至6月11日。

  《规划》提出“创新资源保护利用,传承秦岭历史文化,打造自然与文化遗产统筹保护传承示范地”的总体目标,涉及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蓝田县、灞桥区、临潼区,即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范围,总面积为5903.83平方公里。

  明确保护对象

  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统筹保护

  秦岭北麓(西安段)是古都物资的重要保障和两山理论的最佳示范、传统人居的典型见证和都城格局的重要组成。

  此次《规划》遵循“全面普查、应保尽保”“筑牢底线、生态为先”“统筹保护、有效传导”“科学利用、绿色发展”“传承价值、彰显魅力”五大原则,充分认知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围绕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协同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以及地方生态景观特色的共同保护。

  同时,《规划》强调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确定保护对象32类,统计摸查保护对象总数2200项。

  其中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地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秦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共16类、961项被确定为法定保护对象。

  除此之外,建议工业遗产、乡土文化建筑、秦岭古道、水利遗产、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他红色文化资源、石刻、历史环境要素、其他古镇古村、其他历史文化风貌片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特色传统文化、代表性历史人物及事件、文学艺术作品、秦岭峪口、文化景观共16类,1239项文化价值突出或能够体现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域特色的资源,被确定为建议保护对象。

  明确管控措施

  提升秦岭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构建文化和自然整体保护的空间格局,《规划》通过“名录”“坐标”“指引”三大管控措施,形成以数据为抓手的有效管控,将本次《规划》确定的保护名录、历史文化保护线、准入指引等强制性内容通过“一名录”“一张图”“一指引”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中。

  为进一步提升秦岭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水平,《规划》以综合传承利用秦岭价值为导向,以秦岭人文地理和自然分区为基底,以文化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内在联系为基础,结合秦岭北麓(西安段)地理环境、历史源流、资源富集特征等情况,构建“文化纽带串联、山水廊道带动、核心组团支撑、特色资源展示”的秦岭北麓(西安段)传承利用总体结构,以用促保。

  依托秦岭北麓(西安段)环山旅游公路,国道312、308,省道107、108等道路,有机整合骊山风景区、蓝田辋川镇、终南山南五台景区、秦岭文化展示中心等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形成秦岭北麓(西安段)传统利用纽带。

  以傥骆道、子午道、峪谷道及蓝关道四条主要古道为传承利用廊道,结合108国道、210国道等现代交通路网,串联佛坪厅故城、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汤峪温泉等特色资源,深化南北纵深发展。

  统筹考虑秦岭历史文化价值、资源空间分布特征,针对性打造八大核心组团,传承临潼秦唐历史文化、蓝田史前历史文化、辋川民俗与诗词文化、葛牌红色革命文化、终南民俗文化、鄠邑生态休闲与人文艺术、楼观传统文化、佛坪厅明清历史文化。

  优化特色资源点展示体系,补充完善秦岭多元文化主题,持续改善特色资源点之间的交通联系和文化关联,推动符合条件的资源点逐步整合并融入各传承利用组团,塑造整体性的历史文化展示新格局。

  明确实施保障

  助力西安打造世界人文之都

  为保障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规划》提出建立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的动态长效机制,持续开展资源的调查、评估和认定工作,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及时扩充保护对象,完善保护名录。

  《规划》衔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至2035年)》《西安市功能体系与布局规划》中关于秦岭生态保护区的相关管控内容,将管控要求传导至秦岭地区镇村保护管理的通则内容当中,并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以及重点村村庄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中进一步细化落实,在开展生态修复、文物保护、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重点行动中,加强对规划要求的衔接传导。

  增加古树名木、秦岭古道、秦岭峪口等资源数据,纳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一张图”,以及市级数据平台,辅助行政技术审查,加强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形成以数据库为抓手的秦岭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监测机制。

  衔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至2035年)》等文件内容,从生态文化保护、资源传承利用、配套设施提升等方面,统筹提出生态修复、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乡村振兴等四类主要工程实现“以传承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策划包装“两重两新”及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通过持续深入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与人文价值,统筹推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助力西安打造世界人文之都。

  首席记者 龚伟芳



来源:西安日报

编辑:宁姝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发布干部任职公示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