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它世界|秦岭常见下山兽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5-14 07:46:13 编辑:张佳萌 作者: 版权声明

  其实,除了城市中的鸟类,人们遇见野生动物的概率并不大。一是野生动物天生机敏怕人,有点风吹草动,出于自我保护下意识就会躲开;二是人类活动的范围有限,一般也不会去野生动物的生活区域。但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远高于人类,所以偶尔还是能见到。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种秦岭常见的下山兽。

小麂 (1).jpg

小麂

  陕西最小的鹿,出生幼崽体重仅有1公斤左右,成年体重也只有10公斤左右。小麂通常是红褐色的,雄性的面部中央有一个大写的“Y”,额部有自鼻端扩散延至角柄的两条黑纹,有短角,通常为10厘米或更短,嘴前端长有约5厘米长的獠牙。而雌性无角,额头上有骨质的肿块,前额有自鼻部延至头顶的黑纹所形成的一小片黑色区域,与盾牌相似。

  它们是一种喜欢独居的蹑足动物,只有在求偶和哺育幼崽时才会临时组合在一起。一天当中,小麂约有一半时间卧地休息,但闭眼睡眠的时间很短,叫声是很独特的吠叫声。

小麂.jpg

  奔跑和站立所花的时间相近,站立时往往处于警戒状态,双耳竖起,眼睛盯住异常声响处,一有动静即受惊奔跑。小麂群体之间接触较少,游泳水平高,非常灵活,逃跑也是它们主要的防御形式。小麂就像是个精灵,穿梭在陕西的山林间,大多时间很是安静,偶尔也会吠叫相互绞杀,娇小的身体在残酷的大自然界中,坚强地繁衍生息着。

黄喉貂.jpg

  黄喉貂

  它们就像是生活在森林里的“狼群”,体型虽小但拥有和狼一样的社群协作、和狼一样的聪明狡诈、和狼一样的耐力残忍。黄喉貂是陆生鼬科中唯一群居的种类,每次出动都是“成双成对”,有时还会带上幼崽组成多达十几只的群体。靠着灵活敏捷的身姿来去如风,加上尖利趾尖和像狼一样围捕猎物,故又被誉为“鼬科之狼”。它的食物范围很广,从昆虫小鸟,再到猕猴、野猪、毛冠鹿、斑羚、豹猫,甚至是大熊猫都在它的食谱范围内。

黄喉貂猎捕小.jpg

  黄喉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体长80厘米左右,其行动快速敏捷,在跑动中还能进行大距离跳跃,它还具有很高的爬树本领。常在白天活动,行动小心隐蔽,视觉良好。有时还静伏树冠间,观察地面的动静,如系可捕的猎物,则跳下扑杀之。在猎食成功率方面,黄喉貂远比很多大型食肉动物要高得多,家族自然就繁荣昌盛。不过黄喉貂虽然状态无危,但由于森林面积减少,整体数量也在减少,目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猫.jpg

  豹猫

  中国分布最广的猫科动物,天生羞怯但又身手不凡。它是夜行者,纯肉食,犬齿长极为发达,是主要的武器,用来杀伤或咬死猎物。擅长树栖,攀爬能力强,独栖或成对活动。

  豹猫领地意识很强,用便便和尿液标记存在感。在大型猫科动物日渐稀有的当下,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豹猫已然成了衡量生态的指示物种,可以说只有它的存在,才能证明该区域还保留有完整的生态体系,也意味着生态环境有望能全面恢复。

  说起豹猫,不得不提到近两年宠物市场上的新贵——孟加拉豹猫,一般也被叫做豹猫。简单来说,长得很像,但一个是乖乖女,一个是野性十足的猎食者。但血缘上又有联系,因为孟加拉豹猫是由野生的亚洲豹猫和长得比较野性的家猫杂交而来的品种,最起码经过四代选育以后,才形成了这个独特的品种。

亚洲黑熊.jpg

  亚洲黑熊

  秦岭山中的优势物种,数量很多,因其胸前弯月型的白色皮毛,又被人称为月熊,虽然称得上是森林一霸,但因为自身及名贵的熊胆,一直都是人类猎捕的主要对象,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封山育林后,种群才得以快速壮大。亚洲黑熊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顺风可闻到半公里以外的气味,能听到300步以外的脚步声。但视觉差,故有“黑瞎子”之称。一般喜欢在夜晚活动,白天在树洞或岩洞中睡觉。善于攀爬,因为吃的食物很杂,有些食物很不容易消化,而蜂蜜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所以蜂蜜是它们的最爱。

亚洲黑熊 (1).jpg

  通常情况下,熊伤人都是处于自卫目的,也就是所谓的防御性伤人。防御性伤人一般有三种情况:母熊保护幼崽,这种情况在每年的3到6月最为常见;觉得食物尤其是动物尸体要被抢,出于保护食物的目的;人突然出现在熊面前——熊被吓了一跳认为受到威胁。除了防御性伤人,还有捕食性攻击伤人,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因为熊把人当成了猎物,有长时间跟踪、择机背后袭击等捕猎行为,这种情况熊会大面积啃咬取食人的尸体。

野猪.jpg

  野猪

  野猪凶猛,是秦岭里的“霸王”。成群的野猪不可怕,哪怕把你围在中间也没事。单个的野猪异常凶狠,一旦遇见,千万不能慌张,先原地不动,不要刺激它,面向野猪慢慢倒退,直到退出它的视野。如果野猪追来了,要么往山下跑,要么爬上至少碗口粗的树,要么站在原地不动,等野猪冲过来时迅速闪开。

野猪 (1).jpg

  野猪具有惊人的繁殖力、丰富的食性、强大的适应能力。一只雌性野猪一年能繁殖两次,一胎能生4-12只小猪。小野猪一年就可发育成熟,繁衍后代。食性方面,野猪属于典型的杂食性动物,植物占据它们食物的90%,嫩叶、坚果、浆果、草叶和草根都包括在内。它们甚至也吃肉,据陕西宝鸡陇县村民反映,自家的羊就曾被野猪攻击致死并食用。食性复杂丰富使它们更容易在野外环境中存活下来。

羚牛.jpg

  羚牛

  陕西最大的兽类,成年雄性能够长到800多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秦岭四宝”之一,栖息于高海拔的秦岭高山悬崖地带。羚牛也是一种有严格等级组织的社群动物,一般以家群为最小单位活动,鲜有独牛活动。但大多数人都是从独牛下山伤人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第一次知道羚牛,是什么原因让羚牛下山呢?

  通过对羚牛生活习性了解分析,导致羚牛下山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

  冬春季是羚牛下山的主要季节,草木干枯,羚牛的饲草严重不足,导致野生羚牛营养贫乏,体质太差,疾病易感染暴发。一旦患病,很快就病情恶化,最终因行动困难,跟不上大群活动而掉队离群下山,所以冬季是羚牛离群下山的高峰时期。另一个下山高峰是6月份,这段时期是羚牛争偶期,羚牛离群下山主要是由于争偶失败,脱离牛群。此时的羚牛极具攻击性,下山极易发生伤人事件。

rz1FNZCzOW8gLCtF.jpg

  其次,人为干扰是羚牛离群下山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户外旅游的驴友频频结队穿越保护区,驴友在羚牛栖息地开展的户外活动严重惊扰了羚牛的正常生活,有的羚牛会攻击驴友。受到干扰的羚牛群被迫离开,寻找新的栖息地。

  还有大型工程建设对羚牛栖息地的干扰,施工噪音等让羚牛群长期处于不安状态,雄性羚牛反应过激,比较烦躁,雄性羚牛之间经常发生格斗造成受伤离群下山,而且极具攻击性。

斑羚.jpg

  中华斑羚

  中国西部有三种斑羚:中华斑羚、喜马拉雅斑羚、赤斑羚。秦岭分布的是中华斑羚,栖息于常绿或落叶林中陡峭多岩石地区。吃多种植物(禾本科草类,其他杂草、小树的嫩芽和叶,甚至一些果实)。独居或集小群,有舔盐习惯。斑羚属极善于跳跃、攀岩,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雌雄都长有角,雄性的角长,年老雄性通常独居,野生中华斑羚寿命10-15岁。

  前几年,生活在秦岭中华斑羚种群间,流行一种皮肤传染病,导致很多个体死亡。

  毛冠鹿

  因额部有一簇马蹄形的黑色长毛,故得名。雄鹿有角,角极短,长度仅1cm左右,且角冠不分叉,尖略向下弯,隐藏在额顶上的一簇长的黑毛丛中;雌鹿无角。雄性上犬齿大而侧扁,伸出嘴外,后缘锐利。听觉和嗅觉发达,尤其是眼下腺,可算是鹿类最发达者,腺体分泌的液体被涂抹在植物或岩石上,成为它们种间相互联系、寻找配偶的纽带。

  毛冠鹿性情温和,白天隐居于林下灌丛或竹林中,晨昏时出来活动觅食,一般成对活动,到了秋天交配季节,雄者为了争雌,它们彼此用犬牙及前蹄相击,常致血迹斑斑,方才分出胜负。它有个致命的弱点:逃跑的时候,将尾巴高高地翘起,那内侧白毛仿佛是扯起的“白旗”,目标显著,往往由此而被猎杀。毛冠鹿有时会进入农田偷食玉米苗、大豆叶、薯类和花生叶等,所以山民常能遇见它。

  中华鬣羚

  常被叫“四不像”: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银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须臾跃过数十峰”——这是明末清初《黄山志》中对“天马——中华鬣羚”的神秘记载,传说中更是姜子牙的坐骑。

  比起它的外表,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位“神兽”的绝世神通,三大“神技”样样都堪称一绝!

  第一绝技:它在陡峭的悬崖上行走,就像在平地上散步一样轻松,那双看似普通的蹄子,其实是天然的“吸盘”,中间还长着弹性十足的软垫,能稳稳地抓住岩石的细微凹凸。第二绝技:平时很少发出声音,但遇到危险时,它会用前蹄猛击岩石,发出震慑性的“战鼓”声,这声音“既像擂鼓又似惊雷”,足以震慑任何企图接近的敌人。第三绝技:要是有不长眼的家伙还敢靠近,它就会祭出必杀技——用那对锋利的短角发起致命一击。

  正是因为它的倔强和傲气,一直以来,动物园里几乎没有成功驯养过中华鬣羚,它们宁可撞墙自尽,也不愿意被圈养,宁折不弯。 武磊/文 /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