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泛着冷白的光,王龙面前的监控屏幕如同星辰闪烁。当最后一班动车组呼啸着掠过屏幕,这个陕北汉子紧了紧工装领口,将目光投向即将展开的铁路天窗作业战场——这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安工务段一年中最关键的集中修战役。(铁路部门利用列车停运的“天窗”时间,集中人力、机械对线路设备进行全方位检修维护的重要工作,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大体检”)。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王龙执掌着全段36个站场、28处防洪监控点的“电子鹰眼”。道岔咽喉的螺栓纹路在镜头下纤毫毕现,封闭网缺口处的野草摆动都逃不过他的凝视。同事说他的眼睛是“八倍镜”,能穿透屏幕抓住那些蛰伏的隐患。
“注意!K566+500处轨检车波形异常!”凌晨2点17分,王龙的警示声刺破指挥中心的寂静。他的指尖在触摸屏上划出精确的坐标,调取三天内的监测数据对比曲线。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曾让他在某次天窗点前37分钟,从某台挖掘机液压管渗油的蛛丝马迹中,预判出可能引发的设备侵限风险。
最惊心动魄的是那次突发的轨温预警。当数字温度计显示钢轨温度突破警戒线时,王龙立即启动“高温响应”预案。他的瞳孔在16个监控画面间高速切换,通过对讲系统精准调度三个车间的应急力量。那夜,他创下连续盯控11小时、纠正17处违章作业的纪录,被工友们称为“数字防线上的守夜人”。
“视频分析工作看似平凡,但责任重大。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铁路的安全运行,容不得半点马虎。”王龙说道。
当晨光染红陕北高原的沟壑,王龙仍在回放前夜的作业视频。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防护联控用语不规范、挖掘机限高绳松脱3厘米等细节。这些用红笔圈注的隐患,将通过闭环管理直达责任人。有人说他苛刻,他却指着电脑上的“安全天数”:“这里跳动的每个数字,都是千万旅客回家的路。”
在这个数字化战场,王龙用科技与责任构筑起双重防线。当又一趟动车组划破黎明的薄雾,监控屏幕的微光映亮他胸前的党徽——作为包西铁路(连接包头与西安的国家I级电气化铁路,纵贯陕北能源走廊,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防线上的“守夜人”,他守护的不仅是闪烁的数据,更是这条能源大动脉与民生通道的安全畅通。(通讯员:姬文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