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5-15 16:55:37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泾渭二水交汇之处,高陵区犹如镶嵌在关中平原的生态琥珀,散发着现代农业的璀璨光芒。这片承载着全国农村改革试验重任的土地,以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用地“三块地”改革为突破口,翻新乡村面貌,盘活产业筋骨,充实群众钱袋,让沉睡的资源焕发出了新生机。
5月15日,高陵宣传联合体正式成立,联合体各伙伴单位共同走进钓北村拾光农场,实地感知高陵区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重构,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在高陵区耿镇街道钓北村,“空心村”的土地困局曾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痛点:大量破旧房屋闲置造成宅基地布局杂乱,农用地零散闲置产出效益低下,村集体建设用地沉睡多年。如今,钓北村精心优化布局,将碎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南片区有黄河全鱼宴、原野火锅餐饮集群与关中特色民宿相映成趣,北片区有花卉蔬果基地变身农耕体验乐园,曾经的“空心宅院”转型成为老人谋福利的高·幸食堂,共同勾勒出“泾渭分明·拾光农场”的农文旅融合画卷。
焕然一新的背后,是钓北村以“三块地”改革为契机,立足地方实际,盘活农村闲余资源,以大棚种植、特色餐饮等多元产业为主导,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产业促发展,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田园变景区”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尤为重要的是,钓北村秉持“尊重意愿、盘活资源”的原则,成功盘活闲置宅基地9户,流转盘活土地700余亩,引进合作企业7家,落地项目6个,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荒地复耕盘活农用地,既保障了村民利益,发展了村集体经济,更是化身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试验田”;村集体建设用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同时收益的5%被纳入高·幸食堂运营费用,形成“产业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环。
高陵区的改革实践展现出多维创新价值:制度层面,首创“三块地”联动改革政策包,涵盖产权确认、流转交易、收益分配等配套措施;产业层面,构建“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打造智慧农田、共享农庄等新业态;生态治理层面,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推行全域环境整治和垃圾闭环处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通过绿化提升和精细管理,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的生态蝶变。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从土地破局到产业扎根,钓北村“三块地”改革实践诠释了高陵区“以地兴产、以产促村”的发展逻辑。
当“三块地”改革深度融入高陵区乡村振兴肌理,“沉睡资源”转化为“活力资本”,推动着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让这片热土持续释放澎湃动能。智慧农田里,现代农业园串联起产业链条;共享庄园中,宅改释放的空间孕育出农文旅新业态;产业园区内,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金饭碗”,触摸真真切切的获得感、拥抱稳稳当当的幸福感。
红果串起产业链、黄土变成聚宝盆、绿水浸润振兴路的“高陵实践”,其核心启示在于:现代农业并非传统农耕的替代,而是通过技术、制度与组织创新构建城乡共生新生态,把乡村振兴转化为可触摸的发展现实。
如今,这片泾渭润泽的土地上,现代农业的脉动与乡村振兴的愿景同频共振,用一颗西红柿的产业变革,破解传统农业的转型密码,以“三块地”改革的制度创新,激活产村融合的内生动力,在泾渭分明的生态基底上,绘制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杜蒙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