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7-01 06:32:57 编辑:魏檀 版权声明
无人配送车正在送货 记者王旭东 实习生王紫萱 摄
曾几何时,科幻电影中穿梭街巷的无人配送车,还只是人们对未来的浪漫想象。如今,一台台造型新颖的“聪明”小车已从半封闭测试场景,加速驶入西安城区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搭载先进BEV(Bird's-Eye-View)算法、高精度传感器的L4级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车,不仅能精准识别红绿灯、灵活躲避障碍,还可凭借AI算法规划最优路线……作为西安探索智慧物流体系的关键一步,无人配送车都有哪些应用场景?它们能否助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在商业化进程中又面临哪些挑战?
近日,记者探访西安快递企业、无人配送车研发机构与应用一线发现,在资本热捧、企业竞逐之下,无人配送车应用场景渐丰、产品迭代加速、单车售价下降。然而,无人配送车的商用之路仍面临难题,如行业政策法规滞后、路权开放度较低、智慧城市软硬件配套支撑不足等,无人配送车亟需突破“通途之困”。
乘风而上
无人配送车加速驶向商用时代
7.16亿件,这是西安市邮政管理局统计出的1-5月西安的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1%,月均业务量超1.4亿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快递末端配送面临“招工难、稳岗难”的现实困境。如每年春节后,不少快递网点会出现人员到岗率不足的现象,快递员短缺问题已成为行业周期性常态……快递单量持续攀升,配送费用却不断走低,快递员们有苦难言;末端配送人力成本高企、配送延误频发,快递行业陷入发展困局。
如何破局?资本纷纷替快递企业挑选好了“帮手”——无人配送车,这类智能装备恰好切中了物流运输行业痛点,缓解了末端配送人力紧张、运力不稳等问题。今年,无人配送行业头部企业的融资规模显著扩大,其中新石器无人车完成由多家物流巨头和中金资本等财务投资人共同参与的10亿元C+轮融资;而九识智能完成近3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自动驾驶领域近两年来完成的最大规模单轮融资。
“与三四年前相比,无人配送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更强、容量不断扩大、车型也更丰富,但车价却越来越低。”西安快递行业资深车管员张炜坦言,无人车行业处于“内卷”阶段,各大研发机构都在“比服务、拼价格”。以6立方米容积的末端物流配送无人车为例,2022年的裸车售价大约在20万元,如今新石器X6仅需5万元,即将于8月交付的九识E6更是低至1.98万元,成本回收周期大幅缩短,让快递企业敢于放手尝试。
记者走访西安多家快递企业发现,无人配送车的商业合作模式灵活多样,采购车辆搭配服务包,或是选择租赁,企业可按需定制。九识智能西区负责人王玮介绍,服务包涵盖保险、保养、线路部署、远程监控等多项内容,支付方式灵活,可按月或季度结算。“目前,九识智能已在西安完成200多台无人配送车交付。同时也建立起5km售后服务圈,以‘云脑-枢纽-终端’的三级服务体系,保障产品稳定运行。”
随着无人配送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本土零部件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以激光雷达为例,多家本土企业凭借自主研发优势深度嵌入供应链,实现了从“配角”到“主力”的蜕变。伴随L4级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车迈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单台制造成本相较三年前下降超60%,整车价格持续下探,不仅大幅降低企业运营门槛,更为商业模式跑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此外,政策层面也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国务院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广无人车技术,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乘着资本、政策与科技的东风,无人配送车正加速驶入商用时代。
企业入局
上路运营验证降本增效价值
无人配送车能否为企业降本增效,要从需求端找答案。6月29日8时许,记者走入未央区中国邮政文景直投中心看到,全自动分拣线正发出规律的嗡鸣声。传送带飞速运转,一件件快递精准滑落至对应格口。快递小哥眼疾手快,迅速将装满的打包袋搬运至无人配送车舱内。为防止6个直投点的货物混淆,他利落地用彩色网绳将其隔开。
无人配送车上路,还要先过“安全关”。“85后”小伙嵇天明负责车辆的运营监管,只见他绕车一周,指尖快速划过激光雷达感应区,又弓着身子检查轮胎,还不时用脚轻压测试。确认一切正常后,他在手机App上按下发车键,这辆满载快递的绿色无人配送车缓缓启动,灵巧地绕过园区绿化带,汇入街道的车流之中。
“这两辆车已稳定运行半年多,承担着8个小区的配送任务。最远一趟要从文景路跑到灞河东路的西航花园,单程18公里。”中国邮政文景路直投中心负责人彭雳,这位有着十多年快递从业经验的“老行家”介绍道,无人配送车是对传统运力的增量补充,它不仅能缓解劳动力短缺、提升配送效率,还能高效适应夜间配送及复杂路况,打通传统配送难以触及的“盲区”,推动行业服务质量实现跃升。
彭雳算了一笔经济账,揽投中心的两辆无人配送车,每日双趟运行,可覆盖6-8个大型小区,日均投递量约2000件,返程还能捎带退换货件。与过去相比,用车成本从每月1000多元油费,直降至不到300元电费;原本“1名驾驶员+1台小型车辆”的工作量,如今一辆无人配送车就能完成,综合成本仅为过去的十分之一。
当快件从“离散个体”变为“集装单元”,当快递小哥从分拣员回归配送者,无人化技术最终带来的是人、货、场的高效协同。尝到降本增效的甜头后,今年彭雳又申请增配4辆新车,计划将无人配送车直投点拓展至31个。
“西安主要以快递进口为主,投递压力大。在快递‘揽干配’全链条中,末端配送成本占总成本近一半,而人力成本又占末端配送的80%以上。”陕西顺丰区域策略经理白永超分析道,以西安汉唐中转场为例,通过引入自动化分拣线、智能分拣机器人和无人配送车等先进设备,每小时分拣量从150票跃升至500票。在投递环节,“无人配送车+笼车+中转直发”模式成效显著,无人配送车直接触达小哥收派区域,单日配送量可提升30%以上,“利用无人配送车将复杂的作业内容前置到智能中枢,让末端更简单,也更可靠。”
如今,从繁忙的集散枢纽到贴近民生的末端网点,以无人配送车、智能机器人与无人机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深度嵌入快递行业的每个环节。
补齐短板
让无人配送车上路“有法可依”
无人配送车从试点迈向大规模应用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当前技术已实现批量交付的成本效益优化,且智能驾驶安全体系趋于成熟,但其在西安上路仍需突破“路权”瓶颈。
“路权对无人配送车而言,就像机动车上路的行驶证,是合法运营的生命线,而物流行业智慧化、无人化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领。”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寄递事业部副总经理任烽表示,路权开放意味着城市要出台无人配送车管理办法,政府部门要审批无人配送的路线,为企业上路颁发许可文件,无人配送车要像汽车一样上牌照、登记车辆编码。同时,无人配送车上路运营,涉及车辆安全、交通安全、货物安全等多重领域,牵涉到生产商、运营商、远程监控人员、信息服务商、货物与消费者等多元主体,若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与监管框架,将为行业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走访中,不少快递从业者分享了使用体验:无人配送车自主决策的灵活度无法与人相比。尽管无人配送车已实现高度智能化,能够在开放道路上独立完成末端配送任务,但面对非标准化场景时,仍难免陷入 “卡壳” 困境。“这些无人配送车严守交规且极为灵敏,若行人频繁横穿马路,或遇上临时增设的路障,车辆就原地等待、不敢通行。进入部分小区时,扫码道闸也常出现识别障碍,车辆反复调整角度,比较耗时。” 彭雳回忆道,每当此时,只能依赖后台监管人员远程操控,或联系代投点工作人员现场协助,方能让无人配送车重新“动起来”。显然,想要实现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百米”的畅通无阻,持续推进技术迭代、优化算法模型,降低运营过程中的人工依赖,仍是无人配送车行业发展的必答题。
无人配送车的应用是否会让一线快递员产生职业危机感?多位快递从业者在采访中给出了积极回应:无人配送车将快件从仓储中心运至末端网点的新模式,有效减少了快递员长距离骑行送货的工作强度,同时让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揽收与派件环节,提成也会有所增加。“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是趋势,但真正与用户面对面沟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核心场景仍需要人工支撑。未来的配送体系会朝着分工更精细的方向发展,快递小哥需在垂直领域精耕细作,或拓展多元技能形成复合竞争力。”任烽分析道。
环顾全国,已掀起无人配送车布局热潮:四川省遂宁市提出,2025年底前将在各区县累计布局至少200辆无人驾驶配送车,覆盖快递物流、同城配送等领域;山东省则发布全省域城市末端无人配送试点“路线图”,预计2027年在全省部署1.5万辆以上低速无人配送车,打造全国首个全省域范围的应用样板。在这场城市智慧物流竞赛中,西安该如何脱颖而出,打造属于自己的“智驾之城”?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大通道的关键枢纽,庞大的物流市场亟需无人配送车提升效率;丰富的高校、餐饮企业、产业园区等场景,更为无人配送车提供了多元应用空间。”新石器无人车品宣总监李雅菲直言,西安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拥有很大优势,应加速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示范项目或示范基地的落地。
多位业内人士建议,西安要抢占“智驾之城”高地,不仅需要“聪明的车”,还要建设“智慧的路”、布局“灵活的云”。一方面,在道路端部署传感器、智能接收系统等配套设施,为无人配送车打造“实时交通导航”;另一方面,政府牵头搭建“车路云一体化”智慧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无人配送车监管装上“最强大脑”。
物流“无人化”发展浪潮扑面而来,唯有以发展回应挑战,方能开辟新局。 记者 郭沛然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