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一年前因车祸导致左小腿严重开放性骨折,在当地医院做了紧急手术固定。为了覆盖伤口,术后1个月又做了两次皮瓣移植手术。本以为熬过难关,没想到一年后伤口仍反复感染,最近一次手术后,伤口再次溃烂,一次次折磨让他痛苦不堪。
近日,王先生在西京医院骨科就诊后发现,其胫骨远端存在广泛脓性感染,骨组织破坏严重……像这种创伤性骨髓炎、感染性骨缺损的病例,临床治疗极为棘手,常面临治疗周期长、感染反复、多次手术甚至截肢致残的严重问题。最后,西京医院用新型自发泡抗生素骨水泥填塞患者骨缺损,术后恢复良好。经教育部科技查新,该技术方法为国内外首次采用。
发泡技术破瓶颈 抗菌新方解难题
专家表示,此类复杂骨缺损常伴有严重感染病例,首先面临解剖学挑战,不规则缺损结构形成细菌的“庇护所”,传统清创极易残留病灶;其次是材料学局限,传统骨水泥致密结构导致抗生素释放率不足,形成“药物囚笼”效应。最棘手的是治疗反复手术造成进行性骨量丢失的恶性循环,这将严重影响预后治疗效果。
经与骨科吴子祥副教授讨论后认为,传统抗感染材料释药周期短,浓度低,控制此类感染的远期效果不确切,该病例适合纳入西京医院新型自发泡抗生素骨水泥的IIT临床研究。
据了解,西京医院骨科团队联合西安理工大学汤玉斐教授,通过多年医工交叉合作研究,发明固液双相改性的骨水泥化学发泡技术,并研发出新型自发泡、可膨胀骨水泥。该材料能够在骨水泥混合使用过程中体积快速膨胀,内部自发形成气泡多孔结构,从而实现材料内抗生素的充分释放,显著提升药物释放率,延长释药周期和抑菌时间。
经国内权威第三方机构检测,新型自发泡骨水泥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抑菌能力。为加快创新技术向临床转化应用,经学术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今年6月,新型自发泡骨水泥完成首例临床试验,标志着该技术应用于骨髓炎临床治疗,为患者提供更高的救治能力。
新型自发泡骨水泥的应用,为创伤性骨髓炎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这一创新生物材料不仅能降低术后感染复发、减少手术次数,而且能够缩短整体治疗病程,提升患肢功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骨水泥填塞自膨胀 感染控制见真章
手术当日,在吴子祥副教授的指导下,团队医生沿患者左胫骨前内侧原皮瓣弧形切开,可以看到胫骨远端内侧多发窦道伴脓性渗出,拆除原胫骨钢板后,彻底清理感染骨质,切除硬化坏死骨。同时,反复冲洗术区及髓腔,采用自发泡抗生素骨水泥填塞骨缺损。在填塞后数分钟内,骨水泥开始发泡膨胀,体积逐渐增大,最终完全填充整个骨缺损空间,确保没有残留腔,逐层缝合伤口。
“新型自发泡骨水泥可在材料内形成连通多级孔道结构,确保抗生素持续释放,有效浓度可以维持28天以上,材料自膨胀特性可在植入后体积增加1倍以上,实现与复杂骨缺损空间最大程度充填,提高感染控制能力。”救治团队专家表示。
术后第7天,患者感染病灶清除彻底,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新型自发泡骨水泥凭借其独特性能,实现对清创后骨缺损无隙填充,显著降低感染复发风险,为骨折的良好愈合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