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华商观察|已有16省份公布去年平均工资 排前三位的行业都有哪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7-04 08:09:24 编辑:唐港 作者: 版权声明

  自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公布了 202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以来,截至目前,至少16个省份已公布了各自2024年平均工资相关数据。

  全国平均工资平稳增长

  有行业工资增速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正式建立了私营单位工资抽样调查制度,自2010年起开始定期公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统计数据。

  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4110元,名义增长2.8%,按可比口径增长2.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9476元,名义增长1.7%,按可比口径增长4.0%;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2452元,名义增长4.4%,按可比口径增长4.2%。

  这里的工资是指全部劳动报酬,既包括就业人员从单位实际领取的工资、奖金、津补贴等,还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

  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可比口径增速与名义增速相比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劳动工资统计的覆盖范围更为完整,更多的小微企业纳入了劳动工资统计范围,这部分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对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水平和名义增速带来一定影响。

  2024年整体呈现出三大特点: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平稳增长,行业间工资水平位次总体稳定,规模以上企业岗位间差距缩小。

  还需要说明的是,工资统计调查对象为城镇地域内就业人数在5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非私营法人单位,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单位。私营单位是指登记注册统计类别为私营独资(个人独资)、私营合伙(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的单位。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最近五年,可以发现,全国城镇单位平均工资保持了持续增长,但在2024年涨幅增速放缓,城镇非私营单位与城镇私营单位之间平均工资差距也有扩大之势——2020年差距是39652元,2024年达到了54634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2024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那三张“老面孔”,但平均工资最低三个行业有变化,如今是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可以说,工资水平有“强者恒强”的趋势。

  此外,2024年,行业工资增速负增长的数量增多。在非私营单位类别中,卫生和社会工作(-0.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9%)等5个行业的工资增速出现负增长;在私营单位类别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1%),房地产业(-0.2%),制造业(-0.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7%)等5个行业的工资增速也为负增长。也就是说,位居收入水平前三之列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增速下滑最大的行业。

  收入前三行业各省有差异

  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4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

  数据显示,16个省份中,有12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了10万元,有3个省(直辖市)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8个省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了6万元,其中5个省(直辖市)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福建。

  无论是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中,除了天津,其余均来自于GDP10强的东南沿海。

  进一步来看,16省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前三位的行业存在着明显差异。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前三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前三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浙江是少有的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挤入前三的省份。当然,这不是浙江第一次出现类似情形,2022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两大领域同时“失守”前三位次,促成了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在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两大领域同时摘得“探花”。

  此外,虽然采矿业未进入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前三,但在部分资源型产业比较突出的省份中较为突出。包括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采矿业是收入最高的行业。此外,采矿业在5个省份(陕西、安徽、海南、四川、山东)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位居第二;在2个省(直辖市)(上海、广东)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位居第三。

  “涨工资”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

  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最直接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

  工资收入,只是收入的一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初发布的《2024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在4大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最大,转移净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三者加起来还不到一半。

  这表明,工资收入,是目前个人及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全国人均工资性收入跑赢了GDP增速,但具体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低于GDP增速的平稳增长,还是足以让人感受到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特别是全球关税战的影响和破坏力。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首。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出口这驾马车难以继续高速飞奔后,另外两驾马车,尤其是消费给不给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颖熙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提升收入水平是“能消费”的前提和条件。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同时低收入群体的规模仍然很大。大量的中低收入家庭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提振消费的主要对象。提升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稳就业,让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能够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拓宽中等收入群体增收渠道,提升财产性收入。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比例仅8.3%,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金融资产占比较低是重要原因之一。

  说一千道一万,消费这架马车要跑得更快更稳,增加收入是关键。今年以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多份文件频频强调“增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被列为八大行动之首,并给出了从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四个发力方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5月印发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又明确提出“推动企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也写进了6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

  可以说,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已成常态,尽管困难和挑战不少,但这些陆续出台的国家级文件,正传递出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刺激消费,不光发消费券、给补贴,还要涨工资。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君 杨鹏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行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