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07-07 06:31:49 编辑:魏檀 版权声明
御笔华府社区志愿者在公益食堂门口迎接前来就餐的老人
御笔华府社区的老人们在公益食堂排队领取爱心餐
一个多月以来,在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御笔华府社区,65岁以上老人周内工作日都能吃上荤素搭配、可口的暖心餐。这份看似简单的“爱心餐”背后,是企业从收费到免费的转型抉择,是社区工作者入户走访、细致摸排,更是一场善意的接力。
刷脸的免费午餐不“简单”
7月2日上午10时50分,在御笔华府社区养老服务站外,塑料椅子沿着门口阴凉处被整齐摆放成一条 “等候长廊”,不少早早抵达的老人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安静排队。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忙碌,为开餐做着最后的准备。
“开饭喽!大家小心脚下,咱不着急慢慢进,保证每个人都能打上饭。”11时整,随着志愿者的暖心提醒,老人们以四五人为一组,缓步进入餐厅。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主动上前帮忙,有的耐心询问坐轮椅老人的用餐需求,帮忙完成刷脸登记、打包饭菜等流程;有的热情回应老人提出“多打点浇汁”的需求,细致地为他们分装足量餐食。
由于天气炎热且不少老人需要餐后吃药,大部分人选择打包带走。捧着装有面条和丰富浇汁的饭盒,老人们赞不绝口:“别看这面条简单,浇汁里豆腐嫩滑、鸡蛋鲜香,还搭配了西红柿、豆角等时令蔬菜,比我们自己做的还讲究!”“免费午餐能做到这样,服务还这么周到,来这儿吃饭心里真暖!”
作为纯居民社区,御笔华府社区住户约有2300户,65岁以上老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农村来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他们都比较节俭。“以前10元一份的普通老年餐,对很多低收入老人来说仍是负担。”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蓓一边翻着走访记录一边说道,“有的老人身体不好,切菜都得坐着切;有的嫌麻烦,仅用馒头来凑合一顿饭;还有耳背、健忘的老人,经常忘记关火。我们劝他来吃饭,他们就说‘10块钱能买好几斤面了,能吃好几天’。”
这份免费午餐背后,藏着企业转型的智慧与多方力量的温暖接力。
从收费到免费的爱心坚守
御笔华府社区养老服务站由陕西仁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该企业依托自身酒店产业的优质餐饮资源,在小寨路街道共设有5家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餐颇具口碑。然而,御笔华府社区养老服务站自去年3月1日开业以来,经营面临着困境。该服务站所在的街道餐饮企业林立,即便10元一份的低价老年餐,仍有不少老人因经济原因不舍得购买。而条件较好的老人选择更多,导致就餐人数持续下滑。
面对剩下的饭菜只能免费送出去的尴尬局面,企业负责人和社区沟通后,毅然转变思路。“既然饭菜最终要送出去,为何不直接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紧接着,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细致摸排,完成65岁以上老人刷脸就餐信息录入。
御笔华府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高先生介绍,自今年5月19日免费试运营至今,日均有150人次享用免费午餐,日均成本投入约1000元。为保障这份爱心可持续,企业也“精打细算”,根据老人的就餐人数动态调整菜单,食材都要新鲜的、适合老年人的,确保老人能吃着顺心。同时,公司内部还发起志愿者征集,员工们纷纷响应,包括大厨在内,都是在本职工作之余义务来帮忙。对此,公司也大力支持。
“之所以出现就餐人数与实际老年人口的差距,是因为前期摸排时部分老人外出未在家,后续若有更多社会支持,养老企业或将进一步扩大免费餐食的覆盖范围,让更多老人受益。” 张蓓解释道。
从担忧“断供”到人人出力
“咱天天吃免费午餐,家里米面油都省了,不能让企业负担太重!”6月7日,67岁的居民王安营率先捐出自家米面油,呼吁免费午餐长久办下去。他的倡议迅速得到邻里响应,社区居民、商户及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
73岁的“西漂”志愿者徐彦锁感慨:“大伙都怕这份温暖断了,老王带头后,大家都想搭把手。很多同龄人还在为生计奔波,这顿午餐是实实在在的依靠。”
令人动容的是,几位靠捡废品为生的老人也加入捐赠行列。80岁的王凤英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儿媳患病、儿子打零工,她仍坚持送来一袋新大米。“要不是他们,我还吃不上这么可口的饭呢,我也想帮点忙。”送大米时,老人质朴的话语,道出对这份爱心的珍视。
为确保捐赠公开透明,社区建立全程监督机制。张蓓表示,所有捐赠明细均详细记录,社区和居民可随时核查账目。记者也留意到,在养老服务站外,排队区域的窗户外悬挂着一块电子屏幕,实时滚动播放捐赠者姓名、时间及物资清单;餐厅内的电视机也以图文形式循环展示捐赠情况。
截至目前,该服务站已累计收到米面油等物资300余公斤、捐款2360元。尽管这批捐赠物品和资金最多覆盖当前运营成本的两三成,主要仍靠企业自筹,但高先生坚定表示:“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定将这份温暖延续下去。”
专家声音 如何让养老善举走得更稳更远
对御笔华府社区“免费午餐”的创新实践,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晖认为,这份免费午餐不仅暖胃,更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资源反哺社区;社区精准对接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居民自发参与互助,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为城市养老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鲜活样本。
杨晖指出,该项目的社会意义远超“一顿饭”的范畴。它打破了传统养老服务依赖政府单一供给的模式,激活了社会资源的联动效应。“一顿饭”重塑了现代社区的人际关系,企业的善意、老人的感恩、志愿者的付出,极大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针对项目的可持续性,杨晖强调需重点保障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志愿服务不能仅靠热情驱动,更需要长效激励机制。”她建议引入“时间银行”“积分兑换”等模式,将志愿服务量化为可积累、可兑换的资源,如积分可换取生活用品或未来养老服务;同时,通过颁发荣誉证书、社区表彰大会等形式,赋予志愿者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当善意得到认可,爱心就能形成传递的链条。”她说。
在推广价值方面,杨晖认为该模式虽难以完全复制,但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基层养老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自下而上协同发力。未来的养老服务应构建‘普惠+差异’的分层体系:普惠性服务兜住民生底线,差异化服务满足多元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她呼吁更多企业以己之长回应社会所需,不必完全复制模式,哪怕是一份资源、一份创意,都能让这份温暖的养老善举走得更稳、更远。
对此,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蓓也表达了现实需求:“目前免费午餐主要依靠企业投入,若想让这份温暖长久延续,仍需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她希望更多有担当的企业能伸出援手,通过资金、物资捐赠或服务合作等方式,为项目注入更多动能,让更多老人受益。
文/记者 陈静 图/记者 李明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