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7-16 16:56:21 编辑:方正 版权声明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承载着万家灯火。日前,华商报推出《社区治理·你我共建》专栏,聚焦西安市各个社区,特别是“华商报·108坊故事”社区联系点,分享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那些让“陌邻”变“睦邻”、让“痛点”成“亮点”、让“治理力”转化为“幸福力”的创新实践。同时,欢迎社区或者居民提供线索,向华商报讲述所在社区的生动故事。
在传统宣传方式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今天,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珑印台社区却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短视频短剧成功“出圈”——没有专业演员、没有高昂成本,一群普通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一起,用手机拍摄的“土味短剧”成了政策宣传的“流量密码”。
居民演给居民看:短剧成了社区“新语言”
“我发现到处贴通知、贴政策解读,有时候不一定比3分钟的短剧宣传效果好。”王雷是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珑印台社区党支部书记,平时他是正牌社区工作人员,空闲时间他可是居民口中的“大导演”。王雷和其他四名同事一起成立了“剧组”,干了3年多的社区短剧拍摄,用王雷的话来说,他们好赖也算“业余选手当中的专业选手”。
7月15日,王雷和几名社区短剧“剧组”同事一起,向记者展示起他们这3年多来的作品。
“最近拍的这期短剧,专门讲赡养老人问题的,反响真的还挺不错,评论区热闹极了。”王雷一边说着,一边划开手机,点开“珑印台社区”微信视频号,打开一段视频评论区说道。
“前几天我去小区物业开会,还有居民跟我开玩笑,说上期短剧里的老人纯属‘活该’,谁让他偏心小儿子。”坐在一旁的社区工作人员高康说,他不仅是社区物管会的负责人,还是这个社区短剧剧组的编剧和演员指导。
王雷说,提到当初为啥能想到拍社区短剧,2022年还在疫情期间,有一次自己脖子上戴着工作证坐电梯碰到一位居民,居民看着他胸前的证件,有点羡慕地调侃到“有证件还是好,进出小区自由”。王雷说,那时候每天需要组织居民做核酸,有部分居民觉得很折腾人,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凌晨三四点就需要起床开始准备,然后就是持续一整天的忙碌,经常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原本是很辛苦的事,居民会觉得社区工作人员“轻松”、“自由”,说明居民对基层工作不了解。“居民对社区这些工作并不了解,我当时就想不如拍成短视频告诉大家。”王雷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条短视频的名字——《凌晨四点 不见不散》,展示了社区工作人员一天忙碌的工作状态。那条短视频在居民微信群里传播后,很多居民看了他们都打招呼说“你们真辛苦”。看到短视频的反响还不错,他们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这几年,王雷和几位同事拍摄的内容从短视频升级为短剧,各种题材都有,从最初的社区工作内容介绍,到现在的普法宣传、反诈宣传、相关政策解读等,只要是跟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他们的短剧都有涉及。短剧形式也从最早的简单的政策罗列、对着镜头拿稿子念,到现在构思剧情、编故事,找居民或志愿者表演,不仅制作短剧比以前熟练,宣传效果也比以前“贴通知”好了很多,“居民看了短剧,笑了、生气了、思考了、明白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从“被动听”到“主动演”:参与感破解宣传难题
“过去是台上念文件,台下打瞌睡。现在让居民自己演,他们反而会去琢磨政策细节。”负责剧本创作的高康说,一开始他们剧组里几乎每位同事都当过演员,但现在社区工作人员都可以安心写剧本、当导演,演员大部分都是社区居民。
高康说,从今年开始,他们剧组选择演员从以前从珑印台社区里找居民演,到现在和未央区其他街道社区合作,对方选送演员,珑印台社区负责写剧本、拍摄及后期剪辑。
上一期引起挺大反响的4集短剧《孝亲是责任 赡养是义务》,就是珑印台社区与徐家湾街道中宝达理想时光社区合作拍摄的作品。
“拍短剧,我们还没摸出门道,打算跟王雷他们好好学习。”提起此次合作,中宝达理想时光社区党支部书记杜剑直言,王雷和几名同事拍短剧这3年多,已经在未央区各街道、社区小有名气,社区短剧拍摄不仅能提高宣传效果,最重要的是让居民参与进来,“这参与感一下就拉起来了,社区基层治理本来就应该凸显‘共治’二字。”
虽说在短剧拍摄方面,中宝达理想时光社区尚算刚刚开始学习,但提到社区选送的演员,杜剑明显骄傲了很多,“我们社区这次的演员夜丹英,演的是剧里不愿意赡养婆婆的小儿媳妇,一举手一投足,都把这个剧中人物形象演活了,评论区好多人都说演得好。”
令人意外的是,演技在居民中备受好评的夜丹英,只是太华北路奇星御园小区一名普通居民,而此次参演社区短剧,也是她第一次当演员。
夜丹英今年37岁,在4集短剧《孝亲是责任 赡养是义务》中,饰演小儿媳妇“蓉蓉”。剧情梗概大概是,老太太平时对小儿子一家比较偏心,跟大儿子分家后,老太太还把自己的住房腾出来给小儿子结婚,自己搬出去租房住。可等房租到期后,小儿子没有支付房租,老人只能被赶出出租房,去小儿子家时,小儿媳认为他们已经养了老人很久,该老大一家了,老人去老大家时,大儿子和大儿媳都觉得老人把房子给了小儿子,理应小儿子一家负责赡养老人。
“剧里这个小儿媳比较泼辣,说话也直,跟我本人性格完全相反。”夜丹英笑称,自己平时属于不愿与人争执、不愿多事的性子,因比较热心,一直是社区志愿者,因此跟杜剑熟络起来。这次两个社区合作拍短剧,杜剑就撺掇夜丹英去试试,没想到效果还挺不错,“一开始我也紧张啊,对着镜头话都说不利索。但后来看其他演员都挺认真、挺投入,慢慢就好了。”夜丹英说,为了让他们理解人物形象,负责指导演员的高康提前把剧本给了他们,还帮他们分析每个人行性格特特点,包括哪些表情动作能凸显人物形象,指导得很到位。加之他们拍摄的故事,原本也是日常生活中曾碰到或曾听到的事,大家演起来自然觉得会容易一些。
“你拿着文件给大伙看,大部分人未必愿意,但是这种很有生活气息的社区短剧故事,大家就跟看热闹一样,喜闻乐见。”提到社区短剧这种社区宣传形式,夜丹英觉得挺不错,“不是说教,而说故事、拉家常,大伙都爱看。”
“土味”背后的匠心:一部手机如何拍出“爆款”?
别看这些社区工作人员现在提起短剧拍摄工作如数家珍,小到准备道具,大到剪辑、分镜头拍摄等,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3年多前,他们还都是一群对短剧拍摄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在办公室,王雷指着墙边的三脚架和灯光说,他们拍摄工具其实很简单,除了手机外,就是他自费买的三脚架、灯光、收音麦和云台这些短剧拍摄中最简单的几样工具。
场景一开始是在小区里到现在可以联系辖区医院、商场、消防队等,来“实景拍摄”。一方面得益于王雷他们剧组这3年多打响的“名头”,一方面也得益于上级部门的支出。
王雷说,一开始他们只是想通过视频让居民更好地了解社区的工作和政策,随着网信西安、长乐未央、未央民政、未央医保等官方公众号的转载,没想到这些视频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和关注,甚至不光是张家堡街道辖区的社区,还传播到了全市的其他社区中。另外,他们拍摄制作的几期短剧还传播到了河北省的一个社区,他们直接翻拍了珑印台社区的视频内容,只是换了一组演员,内容一个字都没有改。
“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好事,既然有人愿意抄袭我们的视频,至少说明我们的视频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但提起一开始社区短剧、短视频拍摄,王雷还能回忆起那时的“难”。
“那还是很困难的,最重要的是,真的很尬。”王雷告诉记者,2022年刚起步时,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具有专业的拍摄和剪辑经验,大家在短视频制作这块完全是一张白纸,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另一方面,在充当演员表演时也无比生硬,自己放不开演出来的东西就很尬。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遇到困难就去解决,“首先从我开始,在各短视频平台上学习技术和制作,不断复盘、改进。表演方面,告诉演员就硬着头皮演,积累一定经验之后慢慢就会自然很多。现在大家热情都特别高涨,我都抢不到角色了。”随着作品的不断推出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社区工作做人员开始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都非常有成就感,现在团队的热情非常高涨,创作环境也越来越积极。王雷说,每次开策划会大家的点子多得用不完,还要给每个创意排期,逐一安排落地。“我觉得短视频社区治理这件事,不仅是工作创新的体现,更是团队凝聚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从零到一 社区组建团队能力愈发专业
“最早拍摄的几条视频,都是画面和音乐相结合,没有人物对话场景啥的,但随着团队的人员不断学习摸索,大家也越来越专业了。王雷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了部分视频的剧本,“你看从最初的两三页,到现在的十多页,我们这个团队还是很给力的。”
“现在回过去看之前拍的一些短剧,感觉有点辣眼睛,哈哈!”王雷笑着说,刚开始他们没经验,一条短剧两三分钟时长,但他们就想大量内容展示给居民,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全罗列上去,后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从2025年开始每期就只讲一个点,像最近一期的普法系列《孝亲是责任 赡养是义务》共拍摄了四集,“短剧最主要是故事性,不是贪大求全,一集讲不完我就两集,两集讲不完我就三集。”
这些经验,就是在一次次“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现在我带了4个工作人员,分为A、B两组,在选定主题和故事梗概后,两组轮流来编写剧本,最终经过多次修改定稿后,才开始拍摄。”王雷表示,目前一个剧本大概需要编写两到三个星期,毕竟大家除了编写剧本外,还要完成社区日常工作。
“我一般用手机剪视频,因为手机比较方便,可以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因为社区随时都会有别的事情,也没法一直坐在电脑跟前。”王雷称,现在每期拍摄素材有五六百条,最终选出9分钟,很多素材都要舍弃掉。“其实刚开始我也不懂,就在抖音、视频号上搜索,一点点的学习,可能因为自己也比较感兴趣,现在能减出来自己想要的效果。”
社区拍短视频创作最难的点在哪儿?
采访中,王雷称最初拍摄短剧视频时,里面的人物大部分都是由社区工作人员来演,“像我旁边的高康、孙洋、李从都曾出镜过,当然随着我们的团队越来专业,他们现在主要负责编写剧本和场务等服务工作,偶尔需要时再客串一下,现在的演员都是未央区其他街道、社区来推荐,具体流程是他们负责演员、场地,我们负责编剧、拍摄和后期制作。”
谈到短视频创作时的难点时,高康称剧本的选定以及编写会占用较长的时间,“我现在一个剧本要写两周左右,共四五千字,期间还不定时会和大家探讨,怎么编写更有趣,让人看后有代入感,现在我们的不少选题基本都来自居民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且很多都来自来办业务的老年人。”
“像之前有别的社区发生的网格员救助生病老人、疫情期间帮助独居老人等例子,我们就编写成了剧本进行演绎。”高康称,与往日写工作报告等政策性通知相比,剧本更多得是要考虑故事性,里面的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腻的东西,两者区别还是很大,写的时候除了他自己琢磨外,王雷书记也给大家指导。
除了创作时有难点外,拍摄时也比较费时间。高康告诉记者,他除了编剧外,还有副导演的任务,现场对演员表演会进行一些指导,现在9分钟的片子一般要拍摄两天,中间还有一些转场,“毕竟大家都是业余选手,而且演员很少有一遍过的,大部分都是拍摄很多条才成功,不过与刚开始的紧张、台词不熟、诠释角色不到位相比,现在大家越来越自然了,毕竟相互很熟悉也有了默契。”
而在选择演员上,王雷笑着说他们没有什么高要求,只要善于表达,性格开朗就行。
想打造品牌 未来计划建成社区短视频孵化基地
王雷称,早些时候拍摄的是介绍社区的主要工作,以及居民能够办理什么业务,哪些证明社区可以开、哪些开不了该怎么办等,“从2025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升级改版,将基层治理、安全生产、普法和反诈宣传进行更精细的编写,让居民看后不仅懂得了政策,还能有深刻的印象,像最近一期的视频,不少居民看后还进行了评论。”
谈及未来的计划,王雷称今年已经开始注册社区短剧的商标,第一次申请时因商标名称未体现内容等原因被打回,后来重新找律师二次递交了复审资料,“今年调整拍摄模式后效果体现还不错,从上到下还比较认可,继续和未央区优秀的街道和社区合作,把我们的短剧品牌扩散推广。”
“现在短视频是一个趋势,传统的文字宣传不能让群众很好的接收到信息。”下一步,如果品牌商标注册成功后,计划成立一个社区短视频孵化基地,链接一些影视方面的资源,和更多地社区一起合作,多打造一些短视频宣传。
“从新媒体方面着手,毕竟一家做得好,效果是有限的,将来孵化基地建立后,可以给全市基层社区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帮助,把我们的经营传递给对方,或者联合制作都可以。”王雷说,等社区短剧底子再厚些,再去找专业的影视公司老师继续进行提升。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群 杨平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