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争耀)7月17日,记者从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共复查文物3436处,新发现文物427处,采集到从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众多标本,包括前仰韶圈足碗、仰韶彩陶盆、仰韶尖底瓶、龙山陶斝以及先周高领袋足鬲等珍贵标本,全面摸清了宝鸡文物“家底”,也为宝鸡市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据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胡望林介绍,普查人员在凤翔区付家台遗址发现的彩陶盆,生动体现出仰韶彩陶的艺术高峰与演变轨迹。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识,经历从半坡类型到庙底沟类型,再到半坡类型晚期的发展。此次发现的这件彩陶盆上的鱼纹已高度抽象化,呈现出向庙底沟类型典型弧线纹过渡的迹象,属于半坡类型晚期(史家类型)。它的发现,为学界研究庙底沟类型起源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也丰富了宝鸡地区史家类型的材料数量。
“此次普查,在麟游、扶风、岐山、金台、凤翔、陈仓等地均发现有刘家文化典型器物高领袋足鬲。与‘三普’相比,宝鸡先周时期遗址数量增加且分布区域扩大。”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程介绍,宝鸡地区的土著是姜戎族人(或称姜姓戎人),其典型器物是刘家文化的代表高领袋足鬲。这种鬲外观特点是高领、袋足、分裆,即由三个独立且丰满的袋状足接合而成,接合处形成明显的分裆结构,领部(颈部)较高,为直领或斜领设计。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低GI承古韵·红星软香酥启新章——红星软香酥低GI新品发布 探索健康烘焙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