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的“神仙崖悬棺”四普调查纪实节目,引起了许多人对“悬棺葬”这种独特葬俗的好奇心。节目中介绍,在陕西省西乡县骆家坝镇有一座山,山崖上有许多柱孔、洞穴。这些其实是一座座古人的墓葬。
四普队员发现了什么?古人为何要大费周章造悬棺墓?古人究竟是如何把这些棺木放置到悬崖上的?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哪些地方有悬棺葬或崖墓的葬俗?
大洞穴是天然溶洞
洞壁上有人工开凿痕迹
2024年8月19日,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汉中普查队在当地消防部门协助下,对西乡县骆家坝镇李坪村神仙崖的悬棺墓进行了实地调查。
神仙崖悬棺有两个洞穴需要进行调查。山崖高50多米,最高的普查点在30多米处。
大洞穴距离地面9.7米,洞口下方被茂密的树枝、荒草、荆棘覆盖,消防队员对周边障碍物进行了清理,清理完后洞口暴露在人们眼前。
两名普查队员上去后发现,狭长的洞穴内部隐藏着一个不小的空间,足以容纳五六个人。两名队员探查了洞内的每一处角落。
这是一座天然溶洞,但普查队员发现壁面上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从洞穴空间分析,这里至少能容纳两具木棺。仔细勘察后,却没有发现任何一具木棺的存在。由于常年没有人类进入,鸟兽把这座溶洞当成了家,它们将野果等食物储藏在其中,留下了一地果核。
洞壁之上存在着人工开凿和雕琢的明显痕迹,神仙崖上的木桩痕迹早已难觅踪迹,只在崖壁上留下开孔插木后的一个个孔洞。一些村民回忆起小时候曾在神仙崖上见到过悬棺痕迹。村民们看到的一排一排跟路一样的木桩、上面放置若干悬棺的种种迹象,与四川、重庆等地发现的悬棺遗存高度一致。它们形制相似,都是在几十米高的崖壁上开孔插木,形成一个承重平台后放置棺椁。也有一部分悬棺,利用山体的地貌环境,把木棺放入洞穴之中。
小洞穴的高度在30米处,也是这次最高的普查点。普查队员攀到了洞口外。洞口处有残留的木头,它们应该就是当年的木棺。还可以看到里面圆柱形的石头上长着青苔。里面看不见棺木,但洞的轮廓清晰可见。
当地村民所说悬挂在洞壁上的棺椁,以及在洞内腐朽的木头,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消逝无迹可寻。
西乡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刘春生说,1992年村上一个青年带他到这里来看过,“当时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木头,就在洞口,但当时都朽烂了。”他认为,古人能选择在这里开凿山洞应该是因为比较便利,因为这条路是当年陕西和四川,特别是陕南一带的人进入四川的一条主要通道。
神仙崖北侧山脚下
发现大巴关隘道路遗迹
沿着神仙崖下方的小道,上行不到200米,就可以到达大巴关巡检司遗址。
据了解,大巴关是明代设立的,位置在西乡县钟家沟牧马河支流就尸河岸边,沿线是古代汉中西乡钟家沟通往镇巴和四川通江等地重要的盐茶贸易古道。
普查队员陈明顺介绍,这次调查发现了原大巴关关口附近遗存大巴关巡检司旧址一处,地处神仙崖北侧山脚下的临河高台上,历经500余年,上下2层梯地以大块的砾石作基坎,耕地内偶见明清时期的瓦砾碎块。“大巴关巡检司的功能是缉捕盗匪、查办走私盐茶,相当于古时候设立在省道之间的检查站。”
另外,还发现古关隘道路遗迹一段,路宽1.8-2.0米,长约80米。现存“清乾隆五十九年捐筑就尸河入川大道四方碑”“清道光二年大巴関閤地遵示县正堂革弊告示碑”和“清道光二年奉府县示碑记”。
当年西乡县所产的茶叶、棉花、粮食等作物,便是沿着这条古道进入四川。同时,四川的商人们也将特产带到西乡来交易。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在神仙崖会出现悬棺葬习俗。
在陕西省内
还有这些悬棺葬或崖墓群
据了解,“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中南朝梁陈之时的地理学家、史学家顾野王所记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1948年,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先生在《僚为仡佬试证》的论文中第一次把“悬棺”作为专有名词提出,此后便有不少学者沿用。
学界对于悬棺葬的命名尚未统一,有的称悬棺葬,有的称崖墓。
有人认为,只有在悬崖上凿孔打桩以支托棺木,上不沾天,下不接地的置棺形式才可称之为真正的“悬棺葬”,而那些置棺于天然崖缝、天然洞穴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的,应该称之为“崖洞葬”。
也有人认为,至于是“将棺木置放在临河峭壁所打的木桩之上”,还是“利用天然洞穴或开凿洞穴以放置棺木”,这只是“因时因地”而采用的不同置棺方法罢了,可以归为一类,统称“悬棺葬”。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官方渠道查询获知,在西乡县,除了骆家坝镇李坪村的神仙崖悬棺墓,在私渡镇还有私渡崖墓群。在汉中市范围内,除了西乡县,还有镇巴县赤南镇青树村的白崖悬棺墓群。在陕西全省范围内,除了汉中的悬棺墓和崖墓群,还有商洛崖墓群。
■私渡崖墓群:分布于三个村的山坳或崖壁上
2009年,西乡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根据私渡镇村民提供的线索,首次发现了分布在四柏、潘坝、河湾等三个村的山坳或崖壁上的7处崖墓。其中,位于四柏村的下洞子沟、何家洞子湾、温家湾崖墓,潘坝村的洞洞崖、罗家坪、大竹园,以及河湾村的洞子湾崖墓特别引人注目。2014年,合并公布以上七处崖墓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私渡崖墓群,年代为东汉、魏晋。2015年9月,根据村民提供的信息线索,再次在潘坝村的曾家院、洞子沟发现了2处崖墓。
2024年,四普中对私渡崖墓群文物点进行了复核调查。私渡崖墓群或为单洞式,或为五室、六室乃至七室,虽然形式多样,但人工开凿的痕迹都特别明显。
■白崖悬棺墓群:年代为明代,分为两个区
白崖悬棺墓群位于汉中市镇巴县赤南镇青树村。2014年被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纳入市、县两级田野文物安全监管体系。其年代为明代,分为两个区。在青树村湄水洞组白崖崖壁上,分布着十余处大小洞口,其中最高的距离后河河面约70米,最低的仅距河面1米。通往墓穴洞口均凿有方形栈孔,栈孔边长15-20厘米,深约20-30厘米,呈“Z”字排列至崖壁顶端。
■商洛崖墓群:西北边缘崖墓遗存最集中和数量最多
商洛崖墓群位于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镇安县、柞水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是汉代至清代的古遗址。不仅延续时间长,也是中国西北边缘崖墓遗存最集中和数量最多的,崖墓点722处,崖墓3936座。
这些崖墓一般比较隐蔽不易发现,一面山崖上或有数座,或有十几座聚在一起,也有数量达五六十座规模的崖墓群。除此而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崖墓选择在高山顶部开凿,其中不少崖墓已经接近秦岭峰顶。其中,大面积的崖壁表面一般开凿崖墓的数量较多,其开凿顺序是自上而下逐层进行。
对100多座崖墓的实地勘察发现,商洛崖墓群大体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砖室墓和异型墓等6大类型。2013年3月5日,商洛崖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棺葬不仅在我国分布广
在东南亚甚至太平洋岛屿亦有分布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明芳在《中国悬棺葬研究概况及其展望》中介绍:“悬棺葬是分布于华南和东南亚地区十分古老而又奇特的考古文化和丧葬习俗,它流行于商周时期直至明末清初,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福建、江西、浙江、四川、云南、广西等十个省区及东南亚的一些少数民族之中,到现代东南亚尚有此种葬俗保留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山地民族托拉贾人当中。”
“中国悬棺葬的年代大约起自商周,盛行于唐宋,大陆最晚的悬棺葬大约一直延续到明清,而台湾岛兰屿的悬棺葬俗尚保留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悬棺葬不仅在我国分布很广,而且在东南亚地区甚至太平洋岛屿亦有分布。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悬棺葬集中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与我国邻近的越南北部、泰国东北部、马来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的沙捞越沿海地区、沙巴东海岸、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琉球群岛等地均有较多的悬棺葬遗迹。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一个文化圈。”
“这些悬棺葬表现形式各异,有的利用自然岩隙安放棺木;有的在深山里开凿出规整的墓室;也有的先在崖壁上凿孔打桩,再在木桩上搁置棺木;还有的利用天然岩穴作为墓室,稍加整理后再安置棺木和随葬品,然后再用厚实的木板作为墓门,将墓室封闭等。”
古人为何要采用这样大费周章的葬俗?
据陈明芳实地考察,我国南方各省的悬棺葬棺木大多临江面海、距水面几十米甚至数百米。
古人为何要采用这种大费周章的葬俗?能采用这种安葬方法的是否一定非富即贵?
据了解,对于中国悬棺葬的族属问题,目前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越、僚系统民族及其后裔的葬俗;也有学者认为,悬棺葬是盘瓠系统苗瑶族中一些部落的葬俗;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悬棺葬分布的地域很广,流行时间很长,不可能是同一族源的某一族群的葬俗。由于悬棺葬分布地域广大、流行时间久远,探索这种奇特的丧葬习俗所反映的宗教观念有很大难度。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普渡灵魂说”和“升天说”。另有比较接近的观点认为,将灵柩置于高山崖穴之间,不但使死者灵魂接近神仙天国,更重要的是使之更易于皈附于神仙天国。
对于采用悬棺葬者的阶级地位,目前也有争议。有观点认为,这类墓葬的主人非富即贵,多出自统治阶段,因为惟有他们占有权力、物力和人力,拥有营造墓葬的条件。但持相反意见者认为,据已经掌握的大量历史资料断定,在行悬棺葬的广大地区的部落,历史上长期处于氏族部落阶段,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只有氏族成员共同推选的酋长和首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集体协作,克服天险,架置棺木于悬崖峭壁上。
沉重的棺木如何放置到了悬崖间?
沉重的棺木,临崖的水面,陡峭的悬崖绝壁……古人如何将沉重的棺木升至崖壁上?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文博馆员田进锋在《浅谈悬棺葬的升置技术》中介绍,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将悬棺的升置技术归纳为三种:山顶悬索下柩法、栈道法、涨水法。
山顶悬索下柩法是将殓尸棺木由人抬至所葬崖壁的山顶之上,用绳索拴捆棺木,将棺木由山顶自上而下放至崖壁上的岩洞中或人工打入崖壁的木桩上。
栈道法是在事先选好的悬棺葬所的崖壁下方依次向葬所处凿孔打桩,修成简易的栈道,然后通过栈道将殓尸棺木抬至葬所处放置棺木。
涨水法是利用葬所下方河流水位的上涨,以舟船将棺木运至事先选好的葬所,安放其中。当时葬所离河面较低,随着时间变迁,河面水位逐渐下降,甚至逐渐干枯,原来位置较低的悬棺变得高不可攀。但河流水位变化没有规律,人的死亡是偶然的,所以此方法不太现实。
文章还介绍了现代学者进行的有关悬棺葬升置技术的实验探究。1989年6月,以同济大学机械设计专家陆敬严教授为代表组成的“中国悬棺葬研究”课题组,在江西龙虎山仙岩举行了悬棺葬的“仿古”吊装。此次吊装采用机械滑轮提升的原理,将滑轮吊挂在崖壁上方,在崖底固定绞车,通过滑轮拉拽棺木,将棺木升至悬棺葬所。据介绍,课题组为了最大限度地模仿古人的吊装,所用的大部分吊装工具都是严格按照古人在当时社会的制作水平而制作的。这种利用机械滑轮吊置悬棺的方法也被当地政府大力推广,仿古吊装悬棺的表演也逐渐成了龙虎山旅游文化的特色之一。
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编辑:唐港
相关热词搜索: 西乡县
上一篇:事关驾驶自动化技术 科技部发布《指引》 下一篇:公安部:明确0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 “人机共驾”法律属性